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谓是脍炙人口,温柔的语调、缠绵的情意、淡淡的忧伤,那轻盈的节奏如同涟漪般在人们中心慢慢荡开,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妙画面。

诗中这康桥便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八百多年的校史造就了牛顿、达尔文、霍金、凯恩斯、图灵、培根、罗素等一批足以照亮世界史册的巨匠,以及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剑桥(Cambridge)”是音译与意译的合成,穿校而过的康河(River Cam)Cam在闽粤方言中发音如“剑”,因为也被称作剑河,而剑河上真的有许多桥,还有一座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桥,所以除了这些桥,这片地方都被称作了剑桥,或康桥。Cam在普通话中发音更像“康”,所以徐志摩还是喜欢唤它作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

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在他故地重游后,写出了这首不朽的《再别康桥》。

康河无疑是康桥的母亲河,所以在诗人这首情意绵绵的语句中,很多是描写康河及两岸的情景,当然让他如此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是他与当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相识并泛舟的地方。因此,剑桥之旅,我自然也要体验一下诗人说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康河在剑桥大学的一段并算不宽,因此是乘坐用蒿撑的小船,为我们撑船的是一位棕色皮肤的帅哥。两岸杨柳垂丝、芳草青青,其间是或庄严或古朴的校园经典建筑。头上万里无云,脚下一泓碧水,撑蒿的帅哥讲着穿过一座又一座桥的荣耀与秘密,难怪徐大诗人会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小船由北向南,出现了一幅如油画般甜美的景象,地毯般翠绿的草坪上坐落着华丽的哥特式教堂和两座古典式建筑,这个是国王学院的大草坪,国王学院教堂的左侧是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右侧灰白的波特兰石建筑是国王学院的吉布斯大楼(Gibbs Building),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中最知名的学院之一,“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都毕业于这里,徐志摩留学时也是这在国王学院做“特别生”(特别生的意思就是旁听生)。

所以别小看眼前这座朴素的石桥,它的名字可很响亮,叫国王桥(King's Bridge)。当年徐志摩在这石桥上应该没少抒情过,就像他诗中所说,“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伴着一路跟随要食的野鸭,剑桥著名的数学桥出现了。这座木质的桥传说是牛顿没用一个螺丝建造的,后来一名好奇的学生把桥拆掉研究,却无法按原样装回,只能用螺丝重装了这座桥。但这只是传说,数学桥是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而且有螺丝,只是不明显。之所以叫数学桥,其实是因为这座桥的桥身与相邻衍架之间的夹角都是11.25度,无一例外。

数学桥连接着的红色砖墙的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这座古老的学院是1448年英王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和1465年英王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伍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的。

帅哥从这里调头,向北而行,穿回刚刚经过国王学院的“国王桥”,前方是一座三孔石桥,这是卡莱尔学院的克莱尔桥(Clare Bridge),建于1639年。桥的石护栏上各有七个石球,两边相互对称。撑船的帅哥说,仔细观察,有一侧护栏上的第二个球的后部被切掉了15度角,那是设计师故意毁坏的。因为当年设计师在设计、建造完这座桥之后,学院仅付给他15便士的设计费。他感到非常气愤,觉得受到了羞辱,于是将其中一个石球切掉了15度角,以使这座桥不再完美。

带着设计师的戏说,我们来到被野鸭、鸳鸯、大雁占据了整个草坪的圣三一学院。圣三一学院是剑桥所有学院里最厉害的,牛顿、麦克斯韦、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丁尼生、维特根斯坦、哈代等一批引导人类进步的泰斗都出自这里,英王乔治六世、查尔斯王子也都毕业于此,这里还培养出过32名诺贝尔奖得主,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地位无校能敌。

帅哥继续撑船向北,不宽的剑河被来来往往的游船挤得很满,鸭子们在锲而不舍地讨食,远处美丽的建筑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圣三一学院往北是圣约翰学院,我们熟知的“武林盟主”金庸就是在81岁时辞去了一身的荣耀,在这所学院里开始了新的学生生涯,并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圣约翰学院的厨房桥(Kitchen Bridge)是剑河上第二古老的桥,建于1790年。桥身的刻度记录了剑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高度。桥上还雕刻着桥神,守护着剑河上的桥们。这座石桥之所以有个这么人间烟火的名字,撑船的小哥说是因为之前圣约翰学院的学生必须要经过这座桥,才能到达食堂吃饭。不过如今这座桥上,却是给叹息桥拍照的好地方。

叹息桥(Bridge of Signs)无疑是剑桥最著名的一座桥,之所以叫“叹息桥”是因为学生们考试成绩不佳在桥上叹息所得名,因此有说法说,叹息桥被修建为封闭的样式,是防止有想不开的学生在桥上往下跳自杀。

叹息桥之后的这座桥与之前所有桥的风格都不同,它便是康河上最古老的桥,挨着从前只收男学生的麦格达伦学院(Magdalene College)。该桥建于1236年,所谓的“剑桥”或“康桥”,最早就是源于这座桥。桥身现在肯定是翻版,但桥址从未改变过。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

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

此条目格式需要修正以符合格式手册。 (2022年10月8日)
请协助补充相关的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

位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纪念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石头

再别康桥》是中国近代诗人徐志摩的新诗。

该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后收入《猛虎集》。自该新诗出版后,诗被多次谱上乐曲,诗句也广为流传。

背景[编辑]

徐志摩一生曾与多间大学结缘,1914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其后转读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但直至1922年3月,他与张幼仪离婚后,转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供读(旁听)七个月后,并结识林徽音及其父亲,这一短暂经历对徐志摩却影响至深。

他曾说离美国后,仍一如草包,但住在剑桥时,每天忙着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尝油烤饼、看闲书,回国时发现自己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他在《吸烟与文化》[1] 一文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剑桥的一景一物,自此成为徐志摩的创作灵感的泉源。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留学回归中国后,曾作新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徐志摩再度抵达英国,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1928年他第三次游历剑桥后,写成《再别康桥》,这亦是徐志摩短暂人生中最后一次到访剑桥,作品完成后3年,他在飞机意外中罹难身亡。

他在撰写《再别康桥》后说:“这是我第三次对康桥表达最深切最难舍离的感情,或许未来的时日里,她只能永存在我的内心深处了!”他夫子自道,离开剑桥时,虽然仍听机械的轰鸣和看见不少高楼大厦,但这首诗是特意向云彩、金柳、柔波、青草和星辉作告别,跳出人与人之间离别的俗套,减少“伤离别”的味道。而全诗中所指的“轻轻”、“悄悄”、“沉默”是要营造寂然无声的气氛,减少沉重感,而多一点飘逸。

后世引用[编辑]

  • 此诗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录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排序仅次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及戴望舒的《雨巷》。
  • 此诗作是香港中学会考中文科旧课程(1993-2006年期间采用)的指定课文(俗称“范文”),公开试的试题可能会问及此诗,学生须讨论和评价其诗句。
  • 中华民国教育部把此诗列为中学国文课本的一部分,收录在龙腾文化版高中国文课本第一册[2],故诗句在台湾广为传诵。
  • 新格唱片金韵奖优胜者合辑《金韵奖第一集》收录改编自此诗的同名歌曲,由李达涛作曲、范广惠(本名范广慧)演唱。
  • 点将唱片张清芳重唱校园民歌专辑《留声》中收录此曲。
  • 蔡琴将此曲收录于个人专辑《爱像一首歌》中。
  • 万芳将此歌收录在《林万芳歌本》中。
  • 香港填词人林振强曾把此诗改编为粤语版,名为《剑桥拜拜》。
  • 女子组合S.H.E专辑《Play》里的同名歌曲,歌词内容取材自徐志摩的凄美爱情故事,同时回应《再别康桥》原诗。
  • 林宥嘉专辑《神秘嘉宾》里收录同名歌曲,用音乐重新演绎这首诗。
  • 魔术师黄柏翰将此诗意境融入其魔术作品《再别康桥》,并拿下多个奖项,且以此作品代表台湾参加FISM大赛。

参考[编辑]

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再别康桥
  1. ^ [[徐志摩]]生平與相關詩作文摘(Powerpoint檔). [2007-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2. ^ 95課綱各版本國文課本的白話文選文檢視:以新詩為例. 台中市立惠文高级中学.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