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勞 症狀

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驚傳心臟驟停倒地,經搶救仍回天乏術,根據報導,除了身體狀況及當時的氣溫較低之外,過勞(Burn-out,又稱職業倦怠)及工作過度造成他的身體無法負荷,也被質疑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因之一,甚至可能是過勞死。

究竟可以透過何種症狀自我檢測是否過勞?哪類人是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工作才能防止過勞死的憾事發生?就讓《Hello醫師》為你一一介紹!

加班超過100小時屬於過勞

工作時常讓人忘了時間、忘了休息,因此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但怎麼樣才算過勞呢?根據勞動部最新的過勞認定,在生病前1個月,因加班產生的加班時數超過100小時,或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達80小時,就可視為是過勞引起的疾病。

使用「勞動部過勞量表」自我檢測

雖然時數可以作為是否為過勞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難道需要忙出一身病之後,才有辦法定義過勞嗎?其實,一般所說的過勞,它的概念相當地廣,不論從心理狀態,還是一直到因為工作引起的腦心血管等各種疾病,皆屬於過勞的範疇。

而工作過度、工作壓力大或工時過長,除了會造成身體過度疲勞或加重許多病症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因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也發布了《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其中的「過勞量表」,可供民眾檢測自己是否有過勞情形。

WHO首度將過勞納入疾病分類

根據今年(2019)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過勞首度被納入其中,WHO認為過勞屬於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而WHO所定義的過勞,有以下3大要素:

  1. 工作效率降低
  2. 常覺得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
  3. 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忿忿不平

不過,若根據以上條件,許多人可能都符合過勞的情況;相較之下,台灣在過勞的認定較為嚴格,也可見WHO在過勞的定義,較偏向職業倦怠,著重於心理壓力的評估。

過勞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

研究指出,對於低收入、且一週工作55小時的人,比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心臟病發(Heart Attack)的機率高出13%;過勞引起中風(Stroke)的機率,則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時較長,風險就高出33%。

雖然中風、心臟病發或猝死屬於較嚴重案例,但過勞對一般大眾的長期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因為工作超時者,常會有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經常抽菸或喝酒等不良習慣,而容易患有糖尿病(Diabetes)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疾病。

過勞死在台灣並不少見

過勞死(Karoshi)一字,其實來自於日文,由於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下,容易超時工作、加班過度,也因此每年過勞死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也引起國內外不小的關注。

事實上,台灣等亞洲國家也都存在超時工作或責任制的影子,例如過去工程師或遊覽車司機因爆肝猝死的新聞也並不少見。

過 勞 症狀

過勞或工作過度的7大症狀

許多人將重心擺在工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會工作過度,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那要怎麼樣評估自己是否工作過度了呢?民眾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7種症狀,視情況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達成平衡。

  1. 長時間感覺疲累:疲累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形式,長時間感覺缺乏活力、精疲力盡、對工作感到畏懼或焦慮(Anxiety);這些心理或心理症狀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可能從1~2次的失眠,到整個禮拜都因失眠而無精打采。
  2. 總感覺病懨懨的:除了外表出現疲態外,可能也會有感覺總像感冒或病懨懨的樣子,這可能就是工作過度的徵兆。許多人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或工時過長,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生病。
  3. 記憶、注意力減退:專注力下降是工作過度的重要指標,過勞也容易使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或記憶力減退。(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是失智嗎?失智症9大前兆勿輕忽,及早就醫有效控制病情)
  4. 壓力大常焦慮: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人焦慮,且常導致失眠。
  5. 長期熬夜或失眠:工時過長和熬夜都會使得睡眠不足,此外,過度工作也會對身心都產生極大壓力,進而造成失眠症(Insomnia)。
  6. 工作效率降低:發現自己都在加班,完成的工作卻沒有以前多?這種效率大幅下降的情形,很可能是工作過度的跡象。
  7.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熱情:這也是憂鬱症(Depression)的症狀之一,因為過度工作容易使我們有無助的感覺,或是產生負面的想法。

過 勞 症狀

6種過勞死的高風險群

腦心血管疾病是過勞死的主因之一,而根據勞動部對「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針對工作型態之工作負荷,以下6類人皆屬過勞死的高風險族群:

  1. 不規律的工作者
  2. 工時長的工作者
  3. 經常出差者
  4. 需輪班或夜班工作者
  5. 作業環境有異常溫度、噪音或時差者
  6. 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者

健康工作的5點建議

除了要求雇主應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過長工時外,自己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拒絕讓工作成為健康的殺手,以下提供民眾5項健康的工作習慣:

  • 採用正念飲食觀念,吃飯時間放輕鬆進食,避免有時間壓力。
  • 避免含糖飲料及垃圾食物,從家中帶些堅果、水果等做為點心,保持營養均衡。
  • 坐式生活會提高整體死亡率,避免久坐不動,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也盡量在休息時多走動活動。
  • 工作時心情放輕鬆,不時和同事聊天開玩笑。因為幽默被認為和心血管健康,還有工作效率的提升有關。(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個健康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 多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若有過高的情形,請遵從醫師的處方服藥,避免過勞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勞動部日前更新國際勞動統計資料,針對勞工工時過長、也就是每週工時超過50小時以的比例,指出台灣在2016年時僅有8%,遠遠低於日韓的21.8%、20.8%。不過,可能絕大多數的勞工都不相信這個數字,認為潛藏的黑數遠遠不止於此。2016年全台共有68名勞工獲勞保局核定一般俗稱「過勞」的腦心血管疾病職災給付,但實際上在職場上過勞的現象絕非如此,只是個別發生的程度輕重有所不同。

醫學上的過勞有急性與長期兩種

根據勞工法規的規定,只有腦心血管疾病才可以被為勞保過勞職災的給付,但就醫學界的觀點,過勞則區分有急性期及長期的認定,最單純是看工作時數。但過勞鑑定最難在於短期工作負荷與精神負荷過重算不算是過勞,例如因工廠發生火災,負責工安的人員承受不了高壓力而自殺,這樣究竟算不算過勞,也出現正反兩方不同的論點。

哪些職業被視為高風險過勞產業?

中國大陸曾有一份研究報,結果顯示大陸勞工有7成有過勞死的危險,而白領階級亞健康的比例更高達76%,台灣則缺乏相關議題的研究,不過,北榮職業醫學科醫師臨床觀察,近4年來台灣鑑定過勞比率攀升,至今已鑑定超過30件,其中又以高科技業、保全業、醫療服務業、運輸業、新聞傳播業這些採取責任制的職業被認為是高風險的過勞產業。

而過勞過勞並非一個疾病,並無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表內,但是,過勞是一種慢性累積的身體狀態,可以造成許多症狀,以及誘發許多疾病的發生。其實在身體過勞的過程中,會出現8個訊號示警,值得所有感覺自己有過勞跡象的勞工朋友留意。

眼睛乾澀:

感覺眼睛酸痛、乾澀、脹痛、視力模糊,都是用眼過度的症狀,讓眼睛的調節、潤滑與視物等功能都會減弱。

肩頸部僵硬痠痛:

頸椎、韌帶與肌肉間是一個穩定的結構,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頸椎會退化、韌帶會鬆弛、肌肉會痙攣與痠痛,造成頸椎疲勞、肩頸僵硬麻木。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因為長時間精神緊繃,或是過於勞累,導致記憶力減退,記不住工作細節,心算能力變差,還有愈來愈不容易集中精神專注於工作。

短期內快速掉髮:

長期工作壓力大,精神緊繃緊張,有可能造成淋巴球攻擊成長中毛囊,以致於短期內快速掉髮,變成俗稱為「鬼剃頭」的圓禿。

情緒管理失控:

工作量大與壓力大時,疲憊的大腦容易儲存消極或負面的記憶,容易讓人產生情緒煩燥、易怒的反應,或是心情低落、產生悲觀的想法。

頭暈頭痛:

當工作出現情緒焦慮或精神緊張的狀況時,神經會呈現興奮的狀態,需要血液與氧氣的補充,但長時間的緊張與焦慮會使大腦出現供血不足的狀況,造成神經性頭痛,甚至因為久坐不動而出現頭痛的問題。

腸胃不好出現口臭:

因為工作壓力過大,精神緊張而出現「胃焦慮」或「胃敏感」所引發的胃腸功能性失調,胃腸蠕動過慢,消化不良,甚至出現腹瀉的情形。而因為食物堆積在腸胃,也會使得口腔內充滿食物發酵之後的酸腐臭味。

喉嚨疼痛:

有90%的喉嚨疼痛是因為咽喉組織的感染,當人過於勞累時,體內的免疫功能減弱,就容易遭受病毒感染,距離外界最近的器官─咽喉就會出現不適的症狀,包括乾澀、疼痛。

如何預防與改善過勞症狀?

 而要預防過勞所出現的各種身體與精神的疾病,除了設法減少工作時間與紓緩工作壓力外,還要做到下面4件事:

1、保持充足的睡眠:

對於工作過度勞累的人來說,維持充足而具有品質的睡眠是恢復疲勞的重要解方,同時也儘量避免破壞正常的睡眠週期。

2、均衡的飲食營養:

要確保每天固定的吃三餐,特別是早餐與午餐,畢竟適時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滿足工作與勞動時所需要的能量,要保持均衡的飲食與營養,尤其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的勞工,更應該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包括動物性與植物性的。

3、固定的運動:

針對工作過勞的狀況,特別是精神壓力過大的問題,就需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改善如肩頸痠痛、眼睛乾澀、頭痛頭暈等過勞的症狀,並讓自己精神獲得放鬆。

4、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有過勞的情形,特別是腦心血管問題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體檢,以便早期發現或是控制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進行治療。

延伸閱讀:

你是過勞肥上班族嗎?當心「壓力型肥胖」上身

熬夜晚睡、作息日夜顛倒,當心「腦霧」找上你

上班時一直猛點頭、打哈欠,教你4招趕跑瞌睡蟲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