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 柱 鼓 瑟

膠柱鼓瑟

編輯 鎖定

膠柱鼓瑟(拼音:jiāo zhù gǔ sè)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 

“膠柱鼓瑟”的原義是鼓瑟時膠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也作“膠柱調瑟”。 [1] 

中文名 膠柱鼓瑟 拼    音 jiāo zhù gǔ sè 近義詞 食古不化、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7]  、膠柱調瑟 反義詞 隨機應變、通達權變、冬裘夏葛 [7]  、通權達變 [7] 注音字母 ㄐㄧㄠ ㄓㄨˋ ㄍㄨˇ ㄙㄜˋ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同義詞 膠柱調瑟

目錄

  1. 1 成語出處
  2. 2 成語故事
  3. 3 成語寓意
  4. 4 成語運用
  5. 5 成語辨析

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膠柱鼓瑟”。 [1]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 [2] 

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間諜説:“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説:“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2]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説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説:“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説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 [2] 

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説:“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説:“為什麼?”回答説:“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着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作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向家事。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拾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裏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説:“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着説:“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2]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3] 

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根據客觀實際,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才是成功之道;教條主義、拘泥成法、墨守成規是不行的。 [2]  [4] 

  • 成文用法

“膠柱鼓瑟”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1] 

  • 運用示例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大全》:“拘執不通,日膠柱鼓瑟。” [3] 

元·王禎《農書·授時篇》:“然按月授時,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氣作標準,以示中道,非膠柱鼓瑟之謂。” [3]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其心雖忠於輔國,而胸中無機變之才,是古非今,膠柱鼓瑟,而強人君以難行之事,然觀其本情忠鯁,亦可謂端人正士矣。” [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 [1] 

清·曹雪芹《紅樓夢》51回:“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 [5]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120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6] 

膠柱鼓瑟—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已發生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待問題。“守株待兔"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膠柱鼓瑟”“刻舟求劍”等詞都有不知變通的意思,但有區別:“膠柱鼓瑟”重在指自我束縛;“刻舟求劍”重在形容不知隨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守株待兔”重在指死守狹隘的經驗。 [3] 

參考資料
  • 1.    膠柱鼓瑟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21]
  • 2.    劉加臨編著. 史記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學生版[M].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5.01:49-50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做事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95-96
  • 4.    李波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下[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0.08:49
  • 5.    陳振江主編.《二十六史典故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99頁
  • 6.    陳振江主編.《二十六史典故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695頁
  • 7.    王安順.《漢語成語詞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

:::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膠柱鼓瑟]

正文修訂本參考資料編輯總資料庫

膠柱鼓瑟

音讀與釋義典 源典故說明書 證用法說明辨 識參考詞語 列印   加入筆記
成 語膠柱鼓瑟
注 音ㄐㄧㄠㄓㄨˋㄍㄨˇㄙㄜˋ
漢語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釋 義鼓,彈奏。「膠柱鼓瑟」指將瑟的弦柱黏固,而後彈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語本《文子.道德》。
△「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典 源《文子.道德》
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1>調2>瑟3>。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

〔注解〕

  1. 柱:琴瑟上繫弦的木條。
  2. 調:音ㄊㄧㄠˊ,演奏、彈奏。
  3. 瑟: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動,以定聲音清濁高低。
典故說明「膠柱鼓瑟」典源作「膠柱調瑟」,出自於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話。老子說:如果有人單拿一代的法制,卻要求能歷代適用,以為不能有所不同。這種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膠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來演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了。事實上,通達道理的人會隨時勢環境變化來通權達變,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會不同,並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們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時勢已經改變了。所以後代的君王不應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學習古代君王因應時代需求的立法觀念,掌握這種觀念才能順著新的環境而有所調整變化。後來「膠柱鼓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變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書 證
  1.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2. 宋.李綱〈桂州與吳元中書別幅〉:「故在靖康之初,有備則當守,在靖康之末,無備則當避,豈可膠柱而鼓瑟耶?」
  3. 元.王禎《農書.授時篇》:「然按月農時,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氣,立作標準以示中道,非膠柱鼓瑟之謂。」
  4.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博習古人之言,深知已成之事,其心雖忠於輔國,而胸中無機變之才,是古非今,膠柱鼓瑟,而強人君以難行之事。然觀其本情忠鯁,亦可謂端人正士矣。」
  5.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
  6. 《醒世姻緣傳》第五○回:「如今這折子錢將次沒了,官府膠柱鼓瑟,不肯收銀,所以這折子錢,一兩銀子還換不出七十七八個來。」
  7. 《紅樓夢》第一二○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8. 《飛龍全傳》第一九回:「匡胤方纔息怒,將手扶起京娘,道:『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所激,故此千里相送。』」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1. 哪有人如此膠柱鼓瑟,不知變通?
  2. 要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膠柱鼓瑟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3. 這個時代環境瞬息萬變,假如做人膠柱鼓瑟,因循守舊,就會被淘汰。
  4. 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處,但到底時空不同了,一味執著就是膠柱鼓瑟。
辨 識

近義成語

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食古不化

反義成語

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通權達變、隨機應變
參考詞語
  1. 膠柱調瑟

    ㄐㄧㄠㄓㄨˋㄊㄧㄠˊㄙㄜˋ

    jiāo zhù tiáo sè

    猶「膠柱鼓瑟」。見「膠柱鼓瑟」條。
    1. 《文子.道德》:「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源)
    2.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堅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膠柱而調瑟,固而難合矣。」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