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真相

长平之战 真相

草堂读史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总阅读
  • 历史领域创作者

2022-10-05 11:45 来源: 草堂读史

长平之战,让赵括纸上谈兵成为一个笑话,同时战神白起的名字也让各国震动。而更让其他几个国家震惊的是,白起一下坑杀了赵军40万人。

有文献说当时3000为万,坑杀40万实际12万。即便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古代杀降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像白起这样大规模杀降的事情,还真没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需要这样做呢?原因真的让人瞠目结舌。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40万人,要么杀,要么放。收编肯定不可能,毕竟他们都有妻儿在赵国,如果放,这些士兵回去又是一部分极强的战力,所以只能杀,而且要坑杀,这样才能震慑六国。

还有一种说法,坑杀40万赵军,是白起为秦军将士谋福利。因为秦军有一个“首功制”,这是一个完善的赏罚制度,几分钟也说不完。简单说,就是根据获取敌人首级多少来论功行赏,个人拿人头越多,得到的赏赐越多。整个军队拿人头越多,还有针对军队的赏赐。

当然,如果自己军队伤亡多于敌方,别说赏赐,可能还会被罚。长平之战,白起打的是围歼战,士兵拿不到什么人头,如果士兵拼死拼活,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就会极大的削弱士兵的作战激情。

白起要坑杀40万赵军的原因: 1、赵人性格刚毅不易驯服,正所谓“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历史记载,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 2、人数太多,粮草不足。秦国客场打战,粮草本就供应不足。赵国20万降卒(赵国总伤亡才45万)就更加养不起了。 3、怕报复。如果放回赵国,则是养虎为患。战场离赵国较近,赵国军士如果卷土重来,秦军恐怕又要死伤无数。 4、使赵国元气大伤。杀死赵国20万降卒,赵国一时恢复不了军事实力,有利于秦军后期额战略部署。 参考文献:《中国历史集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天津市

2022-10-22 13:41 来源: 微阁说史

长平之战,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这场大战参战人数近百万,以白起坑杀四十万的赵国俘虏而结束,一场大战参战人数之多足以令人震惊,里面有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军事上亦波谲云诡,但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耳熟能详,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惨烈程度超乎想象,秦国虽是战胜国死伤已有二十余万,而被秦军俘虏的四十万赵国降卒被全部坑杀,赵国以及其他诸国都隐匿于恐怖氛围之中。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彻底干了起来,之前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纠葛了十几年,但在这一年机缘巧合之下,两国撕破了脸,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上党,即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地形险要,对秦国与赵国来说都是必须拿下的战略重地,若秦国得此地,可北攻赵国,而如果赵国拿下这里,则会翻转局势,对秦国造成战略威慑。

长平之战 真相

战争自此打响,秦国派王龁对赵国发起总攻,赵国派廉颇迎战,初战,赵国节节败退,在迎战不顺的情况下,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软秦军,时间一久,秦军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过大,自然是耗不起的。

数月下来,秦国进攻受挫,为扭转局势,约赵国出城对决,廉颇算准秦国这一切,自然是拒不出战。事情越拖越久,秦国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廉颇这种军事老将不好下手,于是秦国就采取了外交手段,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秦人故意放风出去说廉颇不足为惧,倒是赵国的赵括有勇有谋,在战场上更令人畏惧,本来赵孝成王对廉颇固守的防御型战术颇多不满,刚好中了赵国的反间计,换赵括出任将领。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赵括的父亲是赵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但在军事理论方面却不及儿子,因此在赵国大家都认为赵括是个异常牛逼的人物,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天下莫能当”。

同时,秦国也暗中让白起担任将领,白起抓住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和没有实践经验的弱点,佯装败退,赵括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而白起则暗中派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切断赵军粮草,又派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中间,将其主力分割成两股,再派出轻装部队多次进攻,赵军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在断粮46天之后,赵括带一只精锐部队突围,被乱箭射杀,最后失去主将的赵国四十万大军只能投降,成为了秦国的俘虏。

对于这四十万俘虏的处置,白起选择了“趁其振惧而灭之”,以达到“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的结果,从而一鼓作气歼灭赵国,白起也因此一战封神,但坑杀四十万大军的这种恐怖战术,也让他背负了骂名。

长平之战因为其惨烈程度与持续时间之久、参战人员之多,历来为历史学家与学者所关注,其实作为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人也对此充满疑惑,为什么这四十万大军能任人宰杀?

其一,根据《史记》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因相杀食。”当时的情况,即使想反抗,已经饿到自相残杀的赵卒在失去领导后也难以同心协力,被俘后他们原来的军内秩序崩溃了,失去了领导者和后勤体系,没有粮食和补给线的支持,反抗了也是徒劳。

其二,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对无组织无纪律的团体,之星力量是碾压级别的。即使是强悍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反抗过,二战中所谓战斗民族的苏军五百万战俘,被弄死了几百万也没什么像样的反抗,很多都是被德国人虐待致死。这是力量对比悬殊的结果,年轻力壮的军队落入敌手也如同待宰的羔羊,何况是饿的自相残杀的溃散之军。

参考文献:《史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干起来了,原因是因为一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区——上党,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与临汾交界;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与晋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岭和金泉山与晋城毗邻。

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秦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可以北攻赵国,赵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对秦国形成了战略威慑。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秦赵两国必有一战。这一天,终于就要来临了。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颇为不满,又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农历七月,赵括统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昭王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的战略部署】——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再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只好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括亲帅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长平之战 真相
长平之战地形图

现在进入本文的重点精华分析过程!

《史记》记载赵军被屠杀了40万降卒。我们对这个人数进一步分析。在这场战争之后,秦军也损伤惨重,用白起的话来说,就是损失了一半兵力。原话是: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如果赵军有45万士兵的话,那么,秦军与赵军作战部队数量应当对等,也是45—50万左右,秦军死者过半,差不多死伤20多万。

那么问题来了,秦军死伤20多万,赵军却只死了5万,赵军有40万投降,作战部队有45万。结果就是秦军被杀伤了20万,赵军只有5万被杀,40万是战败投降。

可能吗?英勇善战的秦军被赵军斩杀20万,那么,胜利的应该是赵军才对啊。

所以有学者认为,赵军应当被斩杀的士兵数量与秦军对等。起码也有25万左右被杀。而投降的赵军数量不到20万。所以《史记》所记原本是“十四万”,后来传抄刊刻时被讹写成“四十万”。

类似的记载有武王伐纣,纣王竟然在朝歌集结起一支70万的大军与周武王作战。怎么可能呢?唐朝长安城人口都不到百万,商朝国都怎么可能会有70万的大军,用常理推测,应为“十七万”误写。

我们顺着这条思路用常理推断一下看是否符合常理。如果秦赵作战部队分别为45万左右,那么,为军队输送粮草的后勤部队起码得有三倍以上,即150万左右。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总人口为2000万,四十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人口出入应当不会太大。赵国七雄总人口2000万左右,赵国作为中等国家,人口大约300万。怎么可能派出一支45万的作战部队和150万的后勤部队呢?

而且,学者考证,长平之战持续时间为两年多。所以,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分析,这是有问题的,不符合基本常识的。 而且,赵军被围困之后,还在固守待援,这说明,赵国还有多余的兵力。

而长平之战之后,赵军竟然在被坑杀40万降卒之后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和与信陵君率领的合纵部队对秦作战的胜利。从这些侧面来看,赵国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45万士兵,可以说是赵国的举国军事力量了。

可是在不到20年之后,赵国军队在李牧的率领下一举消灭了匈奴十万军队。《史记》记载,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一战就消灭了匈奴十万骑兵,可见赵军骑兵部队势力强盛。十年之内,吓的匈奴不敢再招惹赵国边境。而在200多年之后的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两路加起来才消灭匈奴十万左右。

所以,我认为,长平之战赵国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降卒让秦人坑杀活埋。 而且从战争过程来看,白起用两万五千人就堵住了赵国军队的后路,又派五千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如果是一直45万人的部队,仅靠五千人是万万不能分隔开的,这五千人进去只能被赵国的铁骑踏的尸骨无存。

综上所述,进行我的个人分析—— 赵国被斩杀了5万士兵,秦国受损程度相当,也是5万左右。毕竟,赵国的铁骑杀伤力也很强,秦国的重装步兵也不是吃干饭的。而秦国兵力受损为一半。那么,秦国真正的参战部队为10万士兵左右。同样的,赵国的参战部队也是10万左右。

而所谓的45万士兵,其实有35万为后勤运输部队。运输部队在运送粮草过程中既要自己吃还要养活士兵,差不多为3个后勤养活一个士兵。10万参战部队,35万运粮部队,比较符合常理。就像淮海战役一样,共军参战部队60万,历时两个月,就动用了几百万山东父老乡亲用小推车运粮。近代尚且如此,可见,古代粮草运输耗资巨大。如果真有一支45万的参战部队,那赵国基本就是举国进入战时体制,得倾尽国力了。

实则,长平之战也并没有真的打垮赵国,在后来的战国风云变幻中,赵国竟然还打败了三次秦军。

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本来是一场中小规模的战役,在《史记》中成了一场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呢?史书记载在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实则,秦国在此战之后依然遭遇了不少败绩,信陵君两次合纵大破秦军,李牧两次大败秦军。可见,山东六国也并非再无反抗之力了。

笔者分析,这是秦国自身的杰作,秦国故意夸大渲染长平之战的战果,以此来威慑恐吓山东列国,试图瓦解山东诸国抵抗决心的一种做法。在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真实的历史史料已经随着大火化为灰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