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本位課程 步驟

:::

常見問答

  • 首頁
  • 訊息公告
  • 常見問答

學校如何設計素養導向的校本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 步驟

一、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相關規範,學校本位課程的涵義包含下列三點:

  1. 學校本位課程之規劃,包含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
  2.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掌握學校教育願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3. 學校課程計畫為學校本位課程規劃之具體成果。

二、根據上述之三項要點,學校可參考下列步驟以發展素養導向的學校本位課程:

  1. 參據總綱之理念與精神,建構校本課程之願景與內涵,並且探究學生圖像。
  2. 參據總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研訂校本課程目標。
  3. 參據總綱及領綱核心素養,發展學校課程地圖,發展領域、跨領域/科目的部定與校訂課程設計並實施教學與學習評量。
  4. 學校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案例,以及各領域教材教學模組與課程手冊,請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協力同行網站(12cur.naer.edu.tw)。
  5. 以學群科中心研究教師及六都高級中等學校輔導員為基礎,建立素養導向人才資料庫,提供學校支持系統。
  6. 結合高優計畫、前導學校、學群科中心及高級中等學校輔導員系統進行素養導向增能工作坊,協助教師增能,並發展評量工具。

三、教育部國教署近期將針對彈性課程、素養導向教學等面向彙整105學年度國中小階段前導學校實施情形產出課程實施手冊,屆時可參考國中小階段前導學校課程規劃模式以瞭解議題融入課程之實際運作模式。

四、學校於107學年度進行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課程,需於課程計畫書明訂校本素養指標及評量。


學校本位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係指以學校本身的經營理念及學生需要為核心,校內教師為主體,校園環境及資源為基礎,並考量校外社區的特色及大眾的期望,同時符應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法令與政府規範之下,規劃設計課程,並予以實施及評鑑。

學校本位課程打破由上而下傳統的課程運作模式,學校本位課程強調由下而上的課程決定形式,將課程的主體,交還給學校、教師及學生。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係以「學校」為核心,重視學校人力的整合和社區資源的運用。所以,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它是一種「參與」、「合作」和「共享」的活動和文化。透過此種的課程發展活動,可以提供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案,也可以建立學校獨特的風格。(吳清山/林天祐教授)

一、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程序

(一)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情境分析。
(二)規劃學校教育共同願景,擬定學校整體課程目標。
(三)成立課程設計小組,進行課程方案設計。
(四)協調學校全體教師,進行課程實施。
(五)重視教育績效,進行評鑑回饋。 

二、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

(一)主體應為教師
(二)是學校所有相關人員互動與對話的結果
(三)針對學校特色、學生需求規劃
(四)參與人員多元
(五)以達成教育目的為目標

三、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時機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內涵包括哪些?學校實施本位課程的時機又在哪裡?

學校本位課程並非完全是外加課程或活動,只要是學校或教師認為有需要或值得推行的課程,都可以是學校本位課程的內容。因此它可以包括正式或非正式課程,可以是補救教學課程、詩歌朗誦比賽、一場演講、也可以是一門生命教育課程。
綜而言之,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時機:

(一)綜合活動
綜合活動時間不論是採週會、班會模式,或是以主題式去做符合學校特色之課程設計,均可做為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時機。綜合活動每週教學節數為二節,必修但不計學分。各校可因應實際需求,於每週兩節的綜合活動課程或課餘時間,安排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至於綜合活動之實施,宜以三年整體規劃逐年實施為原則,一學年或一學期之總節數配合實際教學需要,彈性安排各項綜合活動,不受每週兩節或每週班會、社團活動各一節之限制。

(二)選修課程
高中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選修課程除可依據學生之需求去開設課程外,亦可提供作為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的時間。各類別開設的科目及學分數,除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規劃之選修課程綱要外,亦可由各校成立之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各校經營理念及特色自行規劃。

(三)彈性學習節數
「彈性學習節數」的規劃,係供學校自主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需。

(四)學校活動時間
學校每學期均會規劃許多非正式課程,如學校日、校慶、親職座談會等活動課程,均可配合活動情況及需要,實施學校本位課程。

※原出處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實務工作手冊-學校本位課程之理念(http://w3.fhsh.tp.edu.tw/program/program95/html/a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