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始,將事件中捲入的相關角色一一梳理,以理解溫柔的眼光,呈現出每個人物面臨的立場和困境。新生代演員林哲熹飾演的角色應思聰罹患思覺失調症,原本是前景大好的新銳導演,生活在患病之後一夕崩塌,在誤入幼稚園狹持幼童拍片引發騷動之後,被迫入院接受治療。一場在療養院用藥後副作用發作,無法控制全身肌肉,艱難地開口對家人連續「對不起、對不起,我想回家…..」的戲令觀眾無比揪心。

「接拍《與惡》時,我已經拍了長片《狂徒》、《樂獄》、《愛上卡夫卡》、《自畫像》和電視劇《奇蹟的女兒》,只是作品都還沒上檔,我就卡在一個演了不少戲,但都沒有人看過,彷彿新人的狀況裡。」

本人其實是陽光清朗的27歲大男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科班畢業,主修導演,林哲熹在學期間以一頭長卷髮造型當了幾年模特兒,卻在追尋夢想的路上找到演員的天職。第一部長片作品《自畫像》直接挑戰戲中剃髮、全裸上陣的性愛陣仗,彷彿從開始就註定了在一片鮮肉市場裡,林哲熹與眾不同的演員之路。出道至今三年,林哲熹拍了10部電視及電影,角色跨度之大,遍及受刑人、混混、憂鬱文青和搬運工人,以及《與惡》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

《與惡》製作人林昱伶在受訪時曾經提及,眾多人物線之中,她最心疼的就是懷才不遇、敏感脆弱的病患應思聰,「之前接演的角色都算極端或激烈,儘管如此,在面對這個角色的時候,我還是遲疑了。」

科班出身的大男孩習慣全力以赴。為了更真實地靠近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心理狀態,林哲熹到康復之家和八里療養院與病友一同生活,「精神病患者和我們其實沒有不同。那段時間改變了很多我看待世界的角度,我把當時所有的感受都放進角色裡,感謝自己遇見了應思聰。」

由於拍戲全程必須一直保持在混合了神經質、敏感、遲緩種種高張力的情緒能量裡,林哲熹像是拉到過緊的橡皮筋,殺青後一度無法出戲。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與好友在釣蝦場喝到爛醉,姊姊應思悅來接他回家的場景。「拍攝當時始終找不到一個以病患視角切入的點,直到這場戲出現。只有在這個他喝醉了,疾病無法控制他的身體的時刻,應思聰才能在最脆弱的點上說出自己最在意的事。」和導演林君陽討論後,林哲熹選擇半即興發揮,也成就了《與惡》中後段戲中,另一個觸動人心的瞬間。

「劇集播出後,許多人主動與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難免會有覺得無力的時刻,但我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對的事。就算改變不了太多,但能讓更多人意識和踏出互相理解的第一步,都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能選一個應思聰之外的人物來演,林哲熹想挑戰陳妤飾演的李大芝,「我自己覺得最難過的情況,就是『大家都不願意,可是現在就是這樣。』大芝的角色非常複雜,她背負著這個身分的原罪,她要如何面對、如何和家人一起面對?這個角色有太多面向,很有挑戰性。」

笑說自己很適合所有「衰」的角色,林哲熹習慣以100分的力道面對表演,只客串6天的戲,他提前一個月就開始練習武術動作,「我不喜歡做事半調子,要就用全力上。」儘管喜歡接受身體和心靈上的挑戰,他還是難免納悶,為什麼不來點高富帥的角色找上門?「作品的廣度還是蠻重要的,否則就會被這種辛苦型的演出定型。」

林哲熹回憶華山的大草原上的殺青場面,「那是應思聰和整部作品的殺青場,劇組在草地上拍了大合照。我感覺大家想把這件事情做好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是很難得的體驗;另一方面,應思聰殺青了,我能夠離開這個角色,但曾經和我分享過生病經歷的病友們,他們的人生還在繼續。眼前的草地風光明媚、豔陽高照,而我看著眼前風景,心情其實五味雜陳。」

「我想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演員。」《與惡》帶給他最大的不同,絕對是讓更多人因為作品看到了林哲熹。「前陣子我在思考,努力和幸運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很多人把兩者混淆,但努力對我來說,比較像是給自己的交代,真的做到極致,沒有留下遺憾。對這個角色,我給出當下我能給的最好的表演,很多人也看到了這個努力。」他目前最大夢想是開學校,目的是開發學習,「知識不用教,只要有興趣就會自己去學了。國中時期那種乾淨的時期和尋找答案的心,能夠長遠地影響每個人的未來。」

他目前想演的角色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小人物,類似《鋼鐵英雄》裡的大兵,或者英國創下職業生涯連敗世界紀錄,拿下51連敗的拳擊手──羅賓迪肯的真實故事。剛拍完和謝欣穎合作的《迴圈戀人》,五月同樣由他主演的電影《樂獄》即將上檔。

努力的大男孩擁有以新人來說令人羨慕的強大戲運,不過就像林哲熹說的,世上沒有純粹的好運這種事,人們所謂的好運,其實都是由無數的努力堆積打底,而運氣只是那擦過頂端的火柴,劃過點燃整堆柴火。而在那個Moment,我們藉由燃燒起來的火光,終於看清楚林哲熹那張單眼皮,在鏡頭前,閃閃發亮的臉龐。

公共電視、CATCH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大慕影藝製作的2019年旗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將於每週日晚9點於公視、HBO HD頻道及Catchplay on Demand首播,線上觀看於Catchplay on Demand。 

  • 一句「對不起,我想回家....」正中淚點!《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哲熹入戲太深嚇壞曾沛慈
  • 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賈靜雯,讓妳察覺自己可能生病了?請勇敢面對它....
  • 《我們與惡的距離》年度必看公視旗艦大劇

來源:大慕影音、公視、結果娛樂

《我們與惡的距離》催淚「應家姊弟」!曾沛慈、林哲熹盼社會更了解思覺失調症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備受期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至今掀起廣大討論,不僅要探討加害者、受害者與其家屬從此牽扯不斷的關係外,更希望通過戲劇讓大眾更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讓過往常被稱呼為「精神病」的症狀不再汙名化。

在劇中出演患有思覺失調症(俗稱精神分裂)應思聰一角的林哲熹,為戲一度陷入角色中,憂鬱走不出來,而戲裡扮演其姊姊應思悅的曾沛慈,兩人一場在醫院的對手戲,描述應思聰因住進療養院而藥效發作,對著家人連番道歉「對不起」的橋段,逼哭觀眾外,也讓人們反思,如果家裡也有這樣的病人,到底該如何面對。

為了讓詮釋更有說服力,林哲熙在開拍前特別到八里療養院和康復之家實習、觀察長達兩週,他表示這是個非常難忘的經歷,「不能說是揣摩誰,他們大部分的狀態是滿平和的,我有聽他們講說他們發病的時候狀態,別人對他們講什麼,心裡在想什麼,拍戲的時候就放進去」,透露感受最多是很無奈、無能為力,「用什麼心態去看待他們不重要,重要的是跨出那一步去認識他們」。

他分享其間所接觸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病友,林哲熹表示那位患者症狀為思覺失調症混合強迫症,聊天不時穿插中、英、日文,甚至必須將每個單字都寫出來。病友對林哲熹形容,發病時腦子就會出現一艘船在暴衝;而吃藥之後,則像是一滴水滴到水盆中,不再掀起任何漣漪,「對他們來說,吃藥只是不失控,不一定能改善症狀,只是能減少造成別人麻煩。」林哲熹說道,他認為實習這件事讓看待病症上有了不同角度和反思,消除諸多原先的成見。

在第四集中,應思聰服藥後產生副作用,整個人一直抽搐,但依然連聲對家人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想回家。」,而姊姊應思悅轉身落淚的情節,劇情渲染力極為強烈。談到做為弟弟堅強後盾的應思悅,曾沛慈坦言這場戲是自己演戲來最大挑戰之一,她分析,「曾沛慈看到這幕的時候崩潰,但是要瞬間轉換為應思悅,應思悅不能哭,不然應思聰會覺得姊姊在可憐他。」這樣的情緒轉換,讓下戲後的她仍相當難受,「這是個很堅強的角色,就算是忍不住掉下眼淚,也不能讓弟弟看到自己在哭。」。

由於應思悅出場即讓人感到正能量滿滿,甚至做為創業青年的她,更有一套人生哲理,為此曾沛慈坦言接拍前確實有擔心角色戲路太過相似,「鄰家女孩跟親切對我來說是最難演的,要演得自然是最大的挑戰。」,但這次應思悅有別於過往從頭甜到尾的傻大姊,在面對患病的弟弟應思聰,角色勢必要更堅強。

至於和林哲熹首次合作就演姊弟,自然需要時間磨合,曾沛慈表示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讀本會上,但林哲熹當時為了深入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心理狀態,早為戲準備了兩三個月,也去八里療養院和康復之家實習了一個多月,因為太過進入患者情境,讀本時喃喃自語的狀態完全嚇到自己。

劇中姊弟倆面對發病的無奈處境令觀眾動容,第八集中應思聰在釣蝦場喝醉鬧事後,抱著姊姊應思悅哭喊:「姊,為什麼是我?」令人鼻酸,林哲熹解密說道,拍攝前有跟導演林君陽討論,希望可以真的喝點酒,最後是在微醺的狀態下演出。對於詮釋「思覺失調症」的演技深受好評,林哲熹卻相當不捨這些病友,「我記得整部戲殺青的最後一場戲是我,殺青了,我可以離開這個角色,但那些人呢?他們還是得繼續下去…」。

林哲熹表示:「希望觀眾能體會生病的人可能會經歷的心理過程,理解生病後生活中的兩難。」林哲熹也透露,當時演完應思聰還有一個很大的「後遺症」,一度讓兩眼造成很大的視差,「因為我有觀察到他們吃完藥之後,眼神會變得不太一樣,下戲後有好一陣子,我的兩眼焦距都不太一樣,看東西都有點霧霧的」,所幸後來有調回來。

對於劇中男友「凱子」被網友圍剿唾棄罵「渣男」、「媽寶」,曾沛慈在直播中表示,想要為準夫家「金家」說幾句話,她認為,劇中未婚夫凱子與準婆婆的反應,其實很代表著一般人的多數反應,「他們也有他們可以被理解的角度」。

via 公視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
我們 與 惡 的 距離 思 覺 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