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賭場 思維 交易 就 對 了

前言

除非作弊,否則你絕對無法擊敗賭場輪盤。— 愛因斯坦

一年前,我跟一位陷入掙扎的交易者談論專業投機交易的種種。他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最終驅使我出版了這本書。問題是:「真有人可以藉由金融投機牟取生計嗎?」這個人把一輩子的積蓄都押進去了,卻不知道是否真有人可以藉著投機交易賺取生計。回想當初剛踏入這個行業時,我也有類似的疑問。各位如果選擇這本書,心中有著類似的疑惑,那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好消息和壞消息。好消息是前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專業投機確實是個可行的行業。沒錯,這是可以辦到的;不論是過去或現在,很多專業交易者都能辦到這點,相信將來也是如此。這不是偶然的現象,他們憑藉的也不是運氣。壞消息是:金融投機可能是個最艱辛的行業,因為從業者必須持續做些人性心理上最難接受、最不自然的行為(在本書探討過程中,我們將會經常深入談論交易之所以困難的理由)。

所以,如何讓不確定的投機交易,轉變為可行的事業呢?我們不必從頭開始,也不需仰賴運氣或禱告。我們只要把一個成功的既有商業模型,運用於投機活動就行了,而這套模型就是所謂的賭場典範 (casino paradigm)。賭場是怎麼賺錢的呢?輪盤賭博每次的勝負雖然都是隨機的,但賭場並不擔心,因為他們享有機率上的優勢。對於金融交易而言,這種優勢也就是交易模型具備的正期望值(positive expectancy)。如果不考慮流動性風險(譬如模型所設定的進出場價格,與實際進出場價格之間的價差)與佣金成本,以一個具備正期望值的交易模型來說,只要交易筆數夠多、運用的時間夠長,就能賺錢。

假定有位億萬富豪走進賭場,身上帶著10億美元的現金支票;我想,賭場的出納應該會很樂意兌換籌碼給他。可是,如果他到輪盤賭桌,要求把10億美元籌碼一次全部都押在紅色,管理員會很有禮貌地告訴他,輪盤下注有一定的金額限制,每次賭金不可超過$10,000。可是,賭場如果擁有勝算,為何要限制下注金額呢?因為賭場知道他們雖然擁有優勢,但單次輪盤轉動大有可能出現紅色,若接受那麼大的賭注,只要輸一次賭場就垮了。所以,賭場要限制最高下注金額,迫使賭徒繼續玩下去,而賭場享有的機率勝算,最後終將讓他們贏得全部的$10億美元。有關最高下注金額的限制,在金融投機交易領域裡,我們稱為「風險管理」。

賭場模型還有一項特質。因為賭場在機率上佔有優勢,所以他們並不在意短期間內的輸贏或盈虧。當賭客贏錢的時候,賭場老闆不會慌張或失望,也不會暫停營業。他們會繼續營運,繼續發揮機率優勢,繼續管理風險。他們會堅持每天營運24小時,每個禮拜營運7天,每年營運365天。不論任何一天、任何一週或任何一個月的營運結果如何,他們都會按照既定準則營運。在金融投機領域裡,持續堅持獲利期望值為正值的交易模型,並做好價格風險管理,這稱為交易者紀律(trader discipline)。

成功的投機交易模型,其複雜程度當然遠超過賭場模式,這也是本書準備詳細討論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解釋,讀者應該也就不難理解本書書名所代表的意義了。成功的交易者不忌諱從樓梯下方走過,交易帳號的末尾兩個數字也不必迴避13這個數字…這些都不會有影響,因為真正的金融投機交易靠的不是運氣。只有賭徒才需要運氣,專業投機客要的是機率優勢與風險管理。

本書是按照由簡入繁的步驟講解。第1章將詳細說明交易的賭場模式與正期望值的模型。首先,我們將觀察技術分析為何有助於發展正期望值的交易模型,以及單獨運用基本分析做交易的缺失。然後,我們將討論技術分析的限制,以及如何藉由基本分析減緩這方面的限制。

第2章將探討交易賭場模式與價格風險管理之間的關係。本章將介紹我所謂的風險管理金字塔(risk management pyramid)。金字塔的最底部,是傳統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譬如:停損設定、部位規模設定等。中間層級則是投資組合管理學派所採用的工具,譬如:風險值(value-at-risk)與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等。金字塔的頂端,則是涉及風險管理經驗的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我稱其為管理裁決(management discretion)。

第3章是賭場模型介紹的總結,並深入討論交易者紀律。我們首先界定投機交易紀律的意義,然後說明維持交易紀律的困難之處。接著,我們講解交易紀律與交易模型、風險管理之間的關連。交易者如果不能秉持嚴格的紀律,勢必會減損正期望值交易模型的績效。交易模型不論多棒,總會碰到不適合其運作的市況。處在這種市況下,交易者要有耐心,要嚴格遵守紀律,尤其是不進行交易的紀律,直到市場恢復有利於模型運作的狀況為止。本章最後將觀察幾種適合交易者運用的市況,以及相關的陷阱。

第4章探討一種相當神秘的市場性質:價格波動循環。沒有人可以擔保市場什麼時候會呈現趨勢、回歸均值、上升或下降。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市場的價格波動總會呈現循環現象;換言之,價格波動會由劇烈而緩和,然後再由緩和而劇烈。本章將介紹價格波動的各種衡量方法,並說明如何將其納入交易模型。

第5章準備處理一種相當致命的問題,即使是最棒的正期望值交易模型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我稱呼這種現象是「為了錢做交易」。沒有經驗的交易者,其思考經常會以「錢」為中心。2008年時,原油價格由每桶$147下跌到$135,跌幅為$12,相當於每口合約價值$12,000的走勢。很多交易者覺得很滿意,於是獲利了結,結果只能在場外看著價格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持續下跌,幅度高達每口合約$100,000以上。從事金融投機活動時,交易者應該考慮的是行情,而不是鈔票。交易決策應該由價格行為主導,絕對不該根據你賺了多少錢或承擔多少風險而做情緒性的判斷。

第6章探討如何儘量減少事後的「懊悔」。當顯著的未實現獲利,演變為實現的虧損時,我們一定會覺得懊悔。若想要處理這類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從技術面做考慮,在合理價位時先做部分的獲利了結,如此便可以避免過多的「獲利」後來轉變為「虧損」。還有一種相反情況,也會讓我們覺得懊悔,那就是在我們獲利了結之後,市場出現重大走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也可以考慮只做部分的獲利了結,而剩餘的部位,則可以運用追蹤型停止策略。

第7章討論時間架構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我們可以觀察這方面的傳統分析,換句話說也就是同時檢視多種不同的時間架構,讓我們更瞭解市場的實際狀況,同時也能夠掌握不同層次的技術支撐著壓力。接著,我們介紹專業投機客經常運用的工具,我稱其為時間架構背離(timeframe divergence)。當短期時間架構的走勢與較長期時間架構背離時,我們就可以順著較長期時間架構的方向進行交易,因為這通常代表低風險-高報酬的進場機會。本章將協助讀者運用技術分析,讓各位更能充分運用交易機會。

第8章討論各種正值期望報酬的順勢操作模型與回歸均值交易模型。另外,我們也會討論一些結合回歸均值技術指標的較長期順勢交易模型,讓使用者可以順著較長期趨勢方向,尋找低風險-高報酬的進場點。

第9章處理另一種交易者常犯的錯誤。我稱此為「預先猜測訊號」(anticipating the signal)。人們之所以會預先猜測訊號,是因為交易者通常都希望高價賣出或低價買進,而不想等到證據顯示頭部(或底部)已經發生之後才賣出(買進)。本章將告訴讀者,等待證據顯示頭部(底部)已經發生才賣出(買進)的優點,並討論幾種簡單的技術工具,協助交易者避免觸犯這方面的錯誤。

第10章討論一些常見的交易陷阱,並且提供克服方法。我們將深入分析市場行為,介紹一些技巧,協助交易者有系統地破除不切實際的幻想。然後,我們將探索一些有礙交易的情緒狀態,並協助交易者克服不理性的偏見。

第11章廣泛探討一些有助於提升交易績效的分析方法。首先是一份問卷,協助各位瞭解投機活動應該留意的長處與短處,譬如:交易優勢判定、績效紀錄分析、交易方法、風險管理方法、交易執行考量,以及研究與發展的注意事項。然後,我會談論一種對於提升交易績效最有用、但經常被忽略的工具:交易日誌。

第12章討論正值期望報酬交易模型操作成功所必備的一些心理議題。我稱此為平穩心態(even-mindedness)。交易者如果運用正值期望報酬模型,而且採用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就沒有必要擔心任何單筆交易的盈虧,因為真正的關鍵是長期績效。如果太過在意單筆交易的輸贏,原因不外幾種:

(a)對於自己使用的交易方法缺乏信心。
(b)沒有做適當的風險管理。
(c)受到先前交易經驗的影響。
(d)沈溺於賭博心態。

最後一章,我們將評估幾種工具和技巧,協助交易者控制情緒,以避免在陶醉與沮喪的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

理查.魏斯曼(Richard L. Weissman)

用 賭場 思維 交易 就 對 了

 用賭場思維交易就對了(trade like ca casino,Richard L. Weissman)

  關於談交易的書籍,不管上不上得了檯面,大約只有幾種面向,尋常暢銷物要不是吹捧一種交易哲學,就是販賣一種交易系統,或觀念,或是強調某種系統的神奇準確魔力,還有一種是做為基金或資產管理公司的宣傳物,常是以包裝公司某個主管為投機專家的角色,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觀念,目的其實不在賣書而在販賣商金融商品,而像本書Trade  like a casino這種以專職交易者為對象的書籍,也逐步由冷門轉而變成尋常讀物,似乎想以此為專職者也變得較以前更不被人誤解,當然許多人對此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若不是想得太糟,看作賭徒,就是把它想成太過理想的職業,以為是以小利賺大錢的捷徑,而這本書與其他類似的書籍,談的就是專職交易者會遇到的問題,與作者提出可能解決的方式,如此議題看似美好,但憑個人看過這類書籍數量實在不少,只能說大多數內容只是些微的差距,大原則上依舊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真正願意將書中內容化成行動者的比例低到極限,其實沒有太多人因此而成功,且真的成功者恐怕也不願意拋頭露面,因為沒有自我宣傳只會帶來壞處,會因宣傳帶來好處者又往往不是真的靠交易謀生,而是靠著塑造包裝成成功交易者形象謀生,這兩者差異又不是一般人能分清楚地,因此想憑閱讀此類書就期待什麼力挽狂瀾,或是改變命運的捷徑,那絕對是太過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已,至於為什麼成功的交易者自我宣傳會帶來壞處,因為一旦讓人知道你是個金融交易做得還可以的人,立即要面臨人們的同一個問題,那現在有什麼股票可以買?美元如何?黃金還會跌嗎?原油續漲嗎?問題是這種宣傳招來的結果跟交易獲利有何關係?既然無關,何必自找麻煩?有那種必然需要名滿天下的需求嗎?而這正是交易者與包裝成投資專家賺錢的人兩者間最大的差異.

 Trade like a casino,顧名思義,交易者的生涯跟經營一家賭場有類似性,請注意是經營一家賭場,不是做賭徒,何鴻燊是不懂賭術的,交易者自然不是賭徒,莊家有機率上的優勢,賭徒沒有,但是想釐清這些並不容易,困難點不是在技術,是在價值觀,人們一看到casino自然就流出道德上防禦機制,認為這是壞事.賭場擁有機率上的優勢,加上控制下注額度,嚴格控管厚尾事件所帶來的傷害度,長期下來自然能平穩的獲利生存,作者Weissman即是以這個角度來說明交易與賭場經營的類似性.一面透過尋找正值期望報酬的交易系統,另一方面做有效的風險管理,與資金管理技術來建立類似於賭場的優勢,而在這兩個基礎條件下,再在生活,行為,習慣,心理等各層面建構相關必要的手.

 關於交易,個人不會說得比這書更多,畢竟雖然在交易生活中的同時還是需要不斷的做新方法或模型的研究,但終究不是以研究為業,因此不多重複書中的內容,不如先從撲克比賽者的角度來看看,可以去youtube搜尋關於2013 wsop final table的影片,這是德州撲克年度大賽大賽的決賽,儘管9個人要進行數個小時比賽,但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類似交易活動的行為,首先是構成一場比賽的大多數局數,我稱之為無聊之局,就是發牌員發牌後,除了一位選手外其餘選手都自覺拿到2張不好底牌,因此選擇蓋牌放棄,輸掉這一局的盲注,唯一沒有棄局的人則贏得該局,但這樣只是賺到該局基本盲注而已,並不可能贏到大錢,而這種無聊之局佔了比賽的多數時間,直到有另一個人也選擇跟注或加注,這時比賽才有了起伏,競技,如果參賽者的運氣差不多,理論上每個人贏得無聊之局的次數應該會接近,但實際上就是會有人運氣較佳,而那些輸多了無聊之局的人,眼看籌碼逐漸減少,往往會在勉強的狀況下選擇拚一把跟注或加注乃至all in,這種衝動不一定都是壞結果,也有運氣好的時候,壞的結果就是輸光離桌,運氣好時則苟延殘喘繼續玩下去;其次,獲得冠軍的是個新手,撲克大賽跟圍棋或高爾夫等技巧技術佔獲勝成份較大的比賽不同,圍棋或高爾夫的去年冠軍今年繼續稱冠的機率高,撲克冠軍可能只是因為運氣好,今年撲克大賽的冠軍可能明年第一輪就淘汰了,而撲克高手雖然未必然能奪冠,卻能讓每年在競賽或賭局中獲得的獎金保持著一定水準,也就是他能盡量利用撲克比賽中非運氣的部份提高贏錢的期望值,使得自己能在運氣差時賠得少,好運來實則獲利多,而能以此為生.

 所以先提wsop,是因為相對於交易者,撲克比賽的運氣成分更高,且交易人可以觀望不做單,不做單自然沒有虧損,但撲克參賽者即使要棄局,還是必須付出盲注,交易者相對較撲克比賽者更具贏錢優勢,世界上既然有人以德州撲克做職業,當然更有可能有人以交易維生.但絕大多數有興趣,甚至是已經專職許久的人對這個行業誤解太多,類似Trade like a casino這種書如果放在一個較高的位階,從宏觀一個工作的角度,去閱讀或欣賞,是比較好的方式.個人接觸一些想從事或正從事交易工作人的經驗,大多數仍然視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先擁有一本武林絕學秘笈,或是無敵兵刃,不管是否參與,最好能夠每擊命中檔檔飆股最好,再不就是說漲就漲說跌就跌,也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從技術面做到第一高手,那麼怎麼可能會不賺?而似本書這類談交易的書籍基本上就是否定這種面向,否定這種可能,原則上就不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必勝的招式或武器,把焦點回歸到以機率為主的交易策略上,並佐以相關的風險管理,資金管理,心理狀態,生活調適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是說實話,一個人有點錢,到隔街的號子開個戶頭就能下單交易,賺賠不就一翻兩瞪眼?輕鬆寫意,因此一般人是不太可能理會這種交易策略面向,大多數人認為交易不就是下單,低買高賣,哪還要花時間寫什麼交易日誌?研究測試各種交易策略的歷史?研讀各種可能的資料?認為只要技術夠準就行了,花那麼多時間心力去搞那些策略,心理,資金,甚至還要學各種專業程式交易軟體TS,MC,Wlab,還要自己寫程式,努力這麼多最後還是可能要賠錢,在神準派的眼中這些行為豈不是跟傻瓜差不多!?.

 事實上這是無法辯駁的,連歷史上都有六出祈山全無功,造成我們很難以此說明正路較險招更好,但是人生總不能老是憑藉運氣吧,於是我們應當讓交易者如同職業棋手或職業高球選手一般,擁有一個能夠維生的基本方式這本書談就是讓你自己找到或建築一個生存方式,只是現實世界的問題是,當一個有志從事交易者採取這些被認為正確的方式總是先遭到市場的羞辱回饋,當一個人停損後價格又返回到原來的交易方向,當一個勝率七成的系統卻出現連續6次虧損交易,當一個正常系統交易者虧損恰遇上一個恰好賣在最高點者,你要怎麼讓人回歸現實?於是你在現實世界中只能碰到號稱神人明牌販賣者,或者知道你從是交易就要問你能有什麼股票買的名牌需求者,你還會怎麼願意跟人談論這些所謂的正確?還不如一個人靜靜地從是自己日常正常的交易動作,至少我在生活中除了自己外,還真的沒有碰到過另一個每日定時寫交易日誌,計畫研究的人,至於其它那就更是緣木求魚,試問如果這些正確基本的事都很少有人在做,更不用談那些專業的規劃及包括軟體MC,TS,Wlab等的程式規劃撰寫,人們需求的只是一個明牌,簡單的低進高出,因為他們的認知中交易部過是到隔街號子上開戶就能做的事,哪有那麼多複雜的工作,更何況做了那些可能還是徒勞無功.所以,這種書雖然有人看,卻很難是理財書籍的主流,因為人們已經被教育那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然這書談的是以莊家思維交易,我就以此把書中幾個點實務上碰到但書中沒有,屬於我個人的體會提出來,首先是關於正期望值報酬系統,關於勝率,其實我們能找出好的交易系統,它的勝率並不會太高,因為價格是我們衡量行情的方式,但交易系統的參數或數學方式都是我們主動找來去描寫這些價格的方式,並不是價格真的樣子,人們是以歷史資料來描寫這件事,只能說過去它有這種型態上的機率,但對於未來,價格重複歷史型態的機率比想像中要低得多,高勝率的系統可能只是一種過往現象,未來可能會重複,但也可能如本書所說產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使原來的方式變得無效,實際上資料型態重複發生的機率實在比想像中低,因此切莫自傲於當前系統勝率,這是可變因素,以最近一年的台股為例,單日成交量超過千億以上的交易日竟不到五根指頭,量縮日震幅更是縮小,期指當沖者應該很能體會這種結構性的大變化,原來的交易系統可能做得很好,卻很難在此期間持續適用,畢竟震幅太小,打破了原有系統優勢,因此即使現在使用的系統勝率高,專業交易者還是不可能一招用到老,持續的研究都是必需的.其次,從事專職交易,是有一定資金條件的,這方面作者未談,但是不合理的期望報酬,不合理的勝率期望,沒有安全資金的規劃,在在都影響對入行資金的需求預期,如果可能最好用保守的方式預估,低報酬,低勝率,低期望值,高安全資金(比如只取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做為最大持有部位資金),才能真的合理且較安心地進入這行,其三雖然未必要以程式交易做為機械交易的根本,但是當沖交易者最好還是能學會專業交易軟體如MC,TS等所需要Script語言,因為能以自行設計的程式功能輔助看盤,對於當沖者而言是能省下許多功夫與注意力,何況現在資訊跑動太快,單靠双眼盯盤既疲勞又不科學,最後是交易日誌的功能除了做為盤後檢討與盤前計畫外,事實上也能在盤中寫下決策當時的心理變動,客觀條件,貨主觀感學意識等狀況甚至於做為下單Check list,畢竟事後檢討很難回顧下單當下的內外情況,若能於下單當時便將這些寫下自然最能回歸實情.

  這類書籍實在不少,未來也不可能再一一重述,但我相信新的書恐怕也是異曲同工,或差異不大,因此那怕是上再多的交誼課程,或是看再多談交易的書,實際上能來改變的邊際效用只會越來越低,還不如好好的把書中或課中的內容換成實際行動,真的去執行還更有效些.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