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幫助 情緒 障礙 的 孩子

淺談兒童情緒障礙  

Children's emotional problems                                    

執筆者 :陳潔心

出版日:  8/2014
 

()

小迪是家中第一個小孩,在父母的期待中誕生,但是不久爸媽就發現小迪和他們所想像的嬰兒完全不同,小迪似乎是個不易安靜下來的孩子,睡覺時很容易驚醒,而且眼睛一睜開就嚎啕大哭,除非有人將他抱起否則就不肯停下來;吃奶不太順利時立刻顯得焦躁不安,不斷揮動手腳、甚至脹紅臉頰,哭到吐是常有的事,很難安撫,讓新手父母,尤其是小迪的媽媽精疲力竭,幾乎陷入產後憂鬱。等小迪慢慢長大,開始會走、會玩之後,媽媽發現小迪的情緒反應很強烈,有時候玩玩具不如己意,他會把玩具用力摔到地下或是把原本已完成一半的東西整個摧毀;有機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他經常堅持自己的方式或破壞規則,遇到不如己意時會大聲尖叫,或動手推打別人;此時若爸媽介入管教,小迪通常會哭鬧得更厲害,躺在地上翻滾是常事,有時甚至會扯自己的頭髮、打臉、或者以頭去撞牆。雖然父母對於小迪的反應常覺得束手無策,但他們以為小迪就是那種”磨娘精”型的難帶小孩,或者他天生是比較”有個性”的孩子,所以並不以為意,認為長大一點或許就會比較好了,直到了四、五歲要準備入學的年紀,狀況似乎沒有多大改善,父母開始覺得有些不尋常,而且擔心他上學後與同學、老師的互動狀況,於是他們帶小迪看小兒科醫師時,隨口詢問了小迪的狀況,得到了”有可能是情緒障礙”的回答,並且轉介他們去看小兒精神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甚麼是情緒障礙?」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腦中充滿著疑問,小迪的父母帶著他離開了小兒科醫師的診所。

在瞭解「情緒障礙」之前,先談談甚麼是「情緒」  

所謂「情緒」,最簡單的說法是當你面對一個情境時,所產生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由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樂、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認知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

其實,情緒本身是一個訊號,在孩子鬧情緒時,我們應當了解孩子為什麼有如此反應,只是制止他的情緒發洩的話,問題並沒有解決,情緒困擾仍然存在。雖然孩子停止了鬧情緒,但只是治標,而沒有治本。如果沒有真正了解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就無法確實的將問題解決,撫平情緒。”

甚麼是「情緒障礙」?    

對情緒有基本的了解之後,接下來談談甚麼是「情緒障礙」。所謂情緒障礙,是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者;通常泛指兒童或青少年持續性的表現外向性的攻擊、反抗、衝動、過動等行為,以及內向性的退縮、畏懼、焦慮、憂鬱等行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問題,以致造成個人在生活、學業、人際關係和工作等方面的顯著困難。

(之)

上次提到五歲的小迪從小常有激烈的情緒及行為表現,父母常束手無策並懷疑是否有「情緒障礙」,因而決定帶他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情緒障礙」孩童會有的特徵

對父母師長而言,要了解孩子是否有情緒障礙的狀況,可以從孩子的一些特徵來判斷,一般而言,情緒障礙孩童會有的特徵如下:

一、生理方面: 

多數情緒障礙的孩子和普通孩子的生理狀況差不多,但是若有持續性原因不明,並且於就醫後始終檢查不出所以然的頭痛、頭暈、腹痛、腹瀉、胸悶、呼吸困難等,很可能是身心症的反應。

二、認知方面:

有些人認為情緒或行為異常者智力比較高,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事實上,情緒障礙孩童的智商的分佈也像一般學童一樣,呈常態分佈,以中等智商者為多數,兩極端高或低智商的人數最少。但是,部分有焦慮或固執症狀的情緒障礙孩童因其症狀而導致注意力、記憶力表現差;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症狀本身就有注意力缺陷或衝動思考的認知的問題。

三、行為方面

行為異常是嚴重情緒障礙的重要特徵,包括孩子無法有恰當的行為表現、無法適當的表達情感、無法與一般人維持適當的人際關係、普遍的不快樂或憂鬱等。例如前述的小迪會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情緒時激動地打捶自己甚至撞牆。

四、學業方面

一般情緒障礙孩子可能因為症狀影響了學習狀況,因而出現學業表現會低於他們的能力水準的現象,或者也因為他們的行為異常而導致學習的不利,例如容易分心或是過度固執而無法配合課堂及作業的規定;另一種狀況是因為長期的低成就而導致自卑、焦慮,或是突然非預期的低成就而造成嚴重打擊,情緒失常。

五、社會方面

情緒障礙孩子常因其行為或情緒的異常導致包括家庭、學校和社區方面的適應的困難。因情緒障礙孩子的情緒及行為特徵,很容易造成親子間的關係緊張,有些父母因無法接受孩子的異常現象,而刻意限制或忽視孩子,無法提供孩子正向的成長環境;有時父母雙方也會對孩子看法歧異而產生衝突,更導致孩子在不穩定的家庭動力中產生更多情緒及行為失序。在家庭之外,情緒障礙孩子因無法適當表達情緒或者控制行為的特性,在人際關係上經常不是被同儕排斥,就是被忽略,很少能與同學或老師建立適當的關係,不僅不易發展及建立友誼,甚而引發周圍的人提供負向的人際互動機會,例如嘲笑、排擠、霸凌等,而使得他們成長過程更坎坷。

(之)

上次談到「情緒障礙」孩童可能會有的特徵包括生理、認知、行為、學業及社會方面的適應困難。然而,多數的父母心裡的疑問是:「是甚麼因素造成我孩子的情緒障礙呢?是我做錯了甚麼事嗎?」根據專家研究,情緒障礙與以下幾點因素相關:

一、生理因素:包括遺傳基因、天生氣質、產程過長或難產、及藥物影響等。

二、心理因素:雖然我們常說童年是無憂無慮的,但是對孩子而言,有時他們面對的壓力並不亞於成人,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刺激、衝突、挫折或挑戰,當孩子無法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或回應時,就可能引發他們過度的恐懼、逃避、憤怒、攻擊、悲傷、壓抑,甚至不自覺地有固著或退化的行為反應。另外,負面的人格特質,也較容易產生情緒的困擾。

三、社會環境因素: 如家庭互動、學校的氣氛、社區大環境的風氣、社會支持系統等。

所有情緒行為障礙都是多重原因,無法以單一因素來解釋,所以在發現孩子有異於一般人的狀態時,不需要歸咎自己或別人,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狀況有正確的認識,盡力幫助孩子及全家人有正向的態度,並且積極面對處理。

孩子因為身心不夠成熟,再加上若有情緒表達的障礙,自然很可能會造成身邊其他人困擾,此時父母的態度及處理方式佔有關鍵性的影響。然而,身為父母,也很容易因為孩子不受人瞭解的情緒,以及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反應而第一個成為被責備的對象,尤其中國有句成語:「養不教、父之過」,更造成特殊兒童父母心理莫大的壓力,即使是一般的孩子都不見得在凡事上聽從父母的教導,更何況是有特殊身心狀況的孩子,父母在教育上更覺力不從心,經常處在內外夾攻的狀況下,身心俱疲。情緒障礙孩子的父母最常面對的責難是:太溺愛孩子、放縱、不會教孩子、沒把孩子規矩教好……,在這種被別人抱怨批評、不受瞭解的狀況下,父母內心或是憤怒、抱怨老天不公平,或是感到沮喪、羞愧、失去自尊、甚至失去自信,退出社交圈,把自己和孩子封閉起來;尤有甚者,有些父母會指責孩子讓自己面對這種難堪的景況,對孩子產生又憐又恨的矛盾情感。

所以,若孩子有情緒障礙的情形,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心態,對孩子的狀況要有正確的瞭解,接納孩子的獨特性,把陪伴孩子面對難題當成自己的功課,帶著謙卑及學習的心與孩子及周遭的人一起成長。唯有父母先培養健康的心態,才有可能在這條坎坷崎嶇的道路,與孩子克服每一天大大小小的艱難及挑戰。

(之)

上一篇文章談到家有情緒障礙兒,對全家人而言都是挑戰,孩子自己要面對的是自己情緒上、行為上無法適切反應的挫折與壓力,而父母除了有幫助孩子的責任,自己亦承受了外界的誤解與期待,所以父母調整好心態,以健康的態度面對孩子、自己及環境,才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學習與挑戰。

接下來談談父母在孩子出現情緒困擾時,如何去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狀態,並且教導他/她適切的行為反應。前面提到過,情緒只是一個訊號,如果不能真正了解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就無法確實的將問題解決,撫平情緒。

有一天十歲的皮皮與家人一起到自助餐廳用餐,當皮皮開心地到餐檯前裝滿喜歡的食物要往位置走時,一個蹦蹦跳跳的小弟弟經過他,不小心把他手上的盤子撞翻了,食物灑滿了一地,皮皮非常生氣,要求小弟弟跟他道歉,此時媽媽看見了,讓嚇壞了的小弟弟先離開,並且要皮皮把灑落地上的食物趕緊拿餐巾撿起來。皮皮不肯合作,只是站著不肯動,並且一臉憤怒,媽媽見狀認為皮皮小題大作,而且覺得在公共場合有這種表現讓她很難堪,忍不住數落起皮皮不聽話,皮皮更是僵在那裏,滿臉通紅,眼眶脹滿淚水。最後是服務生 拿著清潔工具,過來收拾殘局。回到座位上,媽媽冷靜下來,看見皮皮的淚水,讓她發現似乎除了生氣之外,皮皮還有其他的心情。於是她以關心的語氣詢問皮皮:「媽媽發現你除了生氣之外,好像也很難過,你在難過甚麼呢?」聽到媽媽溫柔的詢問,皮皮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說:「在學校老師都說如果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撞倒,除了要跟他說對不起之外,還要把他掉的東西收拾好;可是剛才你不但沒有叫小弟弟跟我道歉,還叫我自己收拾東西,罵我不聽話,好像你都認為是我的錯,不公平!」這時候,媽媽才瞭解了皮皮對事情的解讀與她不同,也才清楚皮皮心中的委屈,以及他為何有如此反應。

大部分的人在此情況下,多半會認為只是個小意外,不會太過在意,但是皮皮卻有自己對事件的解讀,他認定必須按照老師的教導處理,只是他不明白這不是在教室裡,別人也沒有和他相同的規則,他更不明白犯錯的不是他,為什麼他卻得承擔收拾善後的責任,因此他也以當眾反抗的態度來回應母親的要求。

當大人在處理這種狀況時,首先必須自己保持沉著冷靜,絕對不要與孩子當場起衝突,儘量讓自己有接納及開放的態度,了解他的心情,才能協助處理內在的情緒及外在的行為。如果只是一味的打壓或是安撫情緒,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很重要的,平常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指老師、父母)面對情緒反應的感受,例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中發脾氣令父母感到難堪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內心的尷尬與不舒服。幫助孩子明瞭即使是受了委屈或非常生氣,也不能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任意發洩情緒。如此可以避免兒童太過於自我中心,並且在做任何事時,也能學習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另外,從小就要教導孩子要在適當的時間場合表現適當的情緒。例如我們不希望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就要教導他們在各種場合的適當情緒表現。至於在發洩情緒的對象方面,也要教導孩子對什麼人(例如:父母、手足)可以有的情緒反應(例如:生氣、難過、流淚……)及不該有的情緒反應(例如:咒罵的言語、肢體攻擊等),這樣他們才能區別對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的適切情緒及行為。

(之)

家有情緒障礙兒童,家長除了要了解、接納孩子的狀況,協助他們學習以適切的方式表達及與人互動之外,也常常必須扮演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尤其當孩子上學之後,跟老師溝通更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時序進入了八月中旬,學校陸續開學,五歲的恩恩要進入幼稚園就讀了,除了擔憂他入學後的適應狀況,媽媽一直掛在心裏的一個問題是:到底需不需要主動告知老師恩恩的狀況?恩恩平時個性內向,不吵不鬧,感覺像是個聽話的小男孩,但是在某些非他所預期的狀況下,比如臨時更動行程,他就會不肯配合變動,甚至僵持不下,在原處發脾氣、不肯移動。在學前班(preschool)時,雖然作息比較規律,但仍然發生了幾次,老師覺得很困擾,與家長有過幾次溝通,但因為恩恩的固著(fixation)行為不易在短期間改變,所以幾次親師溝通後,媽媽感覺老師並不接納恩恩,並且在言談間透露出孩子「你的孩子有問題」的態度,而媽媽則認為老師沒有多花時間了解恩恩,而只是一味期待孩子盡快改變,感覺上雙方沒有交集,最後彼此都覺得很挫折。因此,在恩恩進入小學前,父母很猶豫要不要主動告知老師恩恩的狀況,一方面因為過去不愉快的親師溝通經驗,另一方面也擔心老師過早把孩子標籤化(lable)而對孩子另眼看待;但是,若不主動告知,又擔心孩子無法得到妥善的對待;因此,對於是否要主動告知孩子特殊狀況的事,陷入天人交戰之中。

華人因為有「家醜不可外揚的文化」,所以對於告知外人孩子的特殊狀況,有時會採取保留的態度,因為擔心招來異樣的眼光,再加上恩恩父母有過不愉快的親師溝通經驗,所以在與老師溝通孩子的特殊狀況上,心中難免有掙扎。一般美國人因為習慣多元文化,也比較尊重個別差異,所以通常不會把孩子的特殊狀況與「面子」畫上等號,而是客觀地當成孩子個別的特質及需求。若是因此而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就必須協助去處理。

其實,在親師溝通上,首先,父母要有個基本的認知,老師雖然是教育專業工作者,但並不表示他們了解所有的疑難雜症,尤其是孩子個別的特殊狀況,通常父母比老師來得「專門」,學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很多時候老師是從例屆學生及家長身上學到的。所以親師溝通的第一個重點,在於增進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姑且先不論老師是否可以立即接納孩子不當的情緒及行為表現,若是老師事先對孩子的特質有些認識,有時候預先的安排處理,就可以預防甚至避免一些困擾情境的發生,或者某些狀況發生時,老師也已有了心理預備,可以免去因不當的理解而產生更大的衝突。

(之)

上次文章談到在開學之際,有些家長會猶豫到底要不要主動把孩子情緒及行為上的特殊狀況告知老師,一方面擔心主動透露之後孩子會被標籤化(lable),一方面又擔心不主動告知老師會對孩子有錯誤的認知與對待,因此心情常陷入兩難的掙扎。

老師雖然是教育工作者,卻不見得了解所有疑難雜症,所以與老師溝通的首要重點,在於

增進老師對孩子的了解,並且建立對情緒障礙的正確認知。在目前的學校系統中,若是孩子有來自醫療系統的明確診斷,例如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等,學校的諮商師(school counselor)或資源管理師(recourse specialist)通常會在開學一段時間後主動聯絡家長到校,討論孩子的個別教學計畫(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 簡稱IEP),但是孩子若有情緒行為困擾,卻尚未到達明確診斷的程度,為了幫助孩子在校的學習與適應,家長亦可化被動為主動,與老師聯繫與溝通。

在與老師進行溝通之前,家長可以事先做些準備工作,首先將孩子的資料做成書面資料,在會面前預先交給老師。內容可以包括:孩子常有的特殊狀況(如:衝動、過動、退縮、畏懼等),容易引發這些情緒或行為的情境(如無預警的更動作息),過去師長曾經嘗試過的有效(如:容許先在旁觀察一段時間)及無效處理方法(如:斥責、強制要求),當然也別忘了提出孩子的強項(例如細心、使命必達等),讓老師可以更全面的認識孩子。在安排會面時,最好也預先確認需要與會的人員,是只要班級老師(homeroom teacher)在場,或者需要其他與孩子密且接觸的校方人員(校長或其他科任老師、行政人員等)亦參與,所有與會人員都預先給予一份資料,以便在會面時所有參與人員都可以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訊息。在會面之前,最好也先確定溝通目標,當然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孩子克服情緒的困難與行為的問題,有效的學習,順利的成長,但是溝通前如果能先訂定具體目標(例如幫助與會人員了解並接納孩子,或是處理某一特別的行為),較可以凝聚共識,避免大家各說各話,沒有任何重點、沒有交集。

只要孩子仍在學校,與學校的溝通便是持續的進行式,溝通的重點可以涵蓋:了解孩子的生理情況及其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情緒輔導、對孩子日常行為的觀察與矯正、孩子課業的協助與輔導、孩子的社交及人際關係協助與輔導、以及尋求可用的社會資源及協助等。重點是幫助孩子可以有一個被接納、被肯定的友善學習環境,所以,家長別忘了要穩定自己的心情,肯定並感謝老師教導學生的辛勞,並且接納老師的情緒反應,不勉強老師接受建議或要求,若是能與老師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培養親師合作的夥伴關係,不啻是養育情緒障礙孩童的一大助力!

 August 2014

如何幫助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不可怕!.
STEP1:認識敵人 構成情緒障礙的大前提是,生理和心理經過一段時間作用,並經由教導,在習慣或是表現上出現過多的情緒表達。 ... .
STEP2:掌握敵人 三歲以前的孩子,在正常狀況下,只要父母親可以滿足孩子需求,孩子通常就不會出現過多情緒上的表現。 ... .
STEP3:對抗敵人.

情緒障礙怎麼治療?

情緒障礙治療 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 心理治療:透過心理諮商輔導病人調整情緒,並用認知行為治療,與病人討論如何處理眼前的難題。

如何幫助情緒障礙的孩子心得?

這些不能避免的無奈,身為父母應做好心理的調適,持續且耐心多給孩子一些愛、關懷與了解來代替苛責、懲罰才是良策,當他表現有進步時,多給他鼓勵吧! 有時候給他一點特別的讚美,鼓勵的方式可以是:拍拍他的肩膀、微笑、口頭讚美等,這些都會使他忘情的找回正常孩子的行為,時間絕對可以改變他的。

小孩情緒障礙看什麼科?

兒童心智醫師在評估兒童的情緒問題時,首先會評估孩子的發展階段,包含社會認知、語言等能力的發展程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面對類似情境會有不同的情緒,語言溝通的能力也對於情緒是否容易被他人了解有關。 另外,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以及後天成長環境對表達情緒、控制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