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抗憂鬱藥物通常必須長期服用且視病情及副作用不斷調整,服用抗憂鬱藥物後並不會馬上見效,而是會漸進式改善病情。
定期服藥、定期追蹤是治療憂鬱症的不二法門,另外,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例如戒菸、戒酒、作息規律、適時安排休閒活動。
憂鬱症不像感冒休息幾天就會自己痊癒,但只要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問題,耐心配合治療,憂鬱症並不是無法恢復的疾病。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兩百萬人飽受憂鬱症之苦,影響層面包括工作、課業、家庭、人際關係,嚴重時更可能出現自傷或自殺傾向,是一個我們不容忽視的疾病。

憂鬱症並不是單純心情不好,若罹患中度或重度憂鬱症,是無法單純透過聊天、散心恢復的,而是必須搭配藥物來改善。

憂鬱症發生原因?

大腦傳遞訊息的神經網,是神經細胞以突觸 (synapse) 相互連結的形式所構成,並藉由神經傳導物質接收訊息。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當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 (serotonin)、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多巴胺 (dopamine) 發生功能障礙時,就可能導致憂鬱。

>>了解憂鬱症

憂鬱症藥物治療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在突觸間的濃度,藉此緩解憂鬱症症狀。

如何面對憂鬱症藥物副作用?

一般而言,副作用是短暫且輕微的反應,常發生在服藥後1-2週,面對這些副作用,必須了解正確的應對方式,才能降低對身體及生活的影響。

  • 遵守醫師及藥師指示,不可自行增減劑量。
  • 服藥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因為適應藥物而減緩副作用,如果副作用持續存在且影響生活品質,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評估是否調整劑量或用其它藥物替代。
  • 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時,如紅疹、搔癢、呼吸急促或困難、顫抖、無法控制的肌肉運動、心跳異常等,應立即回診。
  • 就醫時,告訴醫生目前服用中的藥物,因不同藥品間有可能出現交互作用。
  • 有過敏體質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
  • 不可貿然停藥,有些藥品停藥後可能產生戒斷症候群,引發身體不適。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大多數憂鬱症藥物的仿單中,都會加註以下警語:

「重憂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24歲以下)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

不過民眾也不必過度恐慌,藥物仍然是治療憂鬱症的有效方式,且抗憂鬱藥物與自殺風險的相關性也還在研究中。

對於患者與家屬來說,重要的是與醫師充分討論、了解用藥風險。因藥物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有不一樣的反應,所以在最初使用抗憂鬱藥物時,必須密切注意有無出現自殺意念或病情加劇的情況。

特別是兒童患者出現焦躁不安、失眠或憂鬱症狀更加嚴重時,要嚴加注意並隨時跟醫師討論。

認識7類抗憂鬱藥物

憂鬱症的藥物可略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第一代藥物為非專一性地抑制突觸間傳導物質的代謝,藉此增加傳導物質的濃度;第二代藥物可以選擇性地增加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所以副作用的發生率較低。

以下是7類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說明,若副作用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發生嚴重副作用時,應立即回診與醫師反應。

第一代抗憂鬱劑

三環及異環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d tetra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

可能副作用: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口乾、便祕、噁心、視力模糊、尿液滯留、肌肉痙攣、癲癇、性功能障礙、跌倒機率上升、體重增加、過度鎮靜。

單胺氧化酵素抑制酶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MAOI)

可能副作用:姿勢性低血壓、肌肉痙攣、高潮困難、體重增加。

第二代抗憂鬱劑

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

是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類型。

可能副作用:頭痛、性功能障礙、活動力旺盛、無法靜坐、磨牙、跌倒機率上升、消化道出血、失眠、噁心嘔吐、骨質流失、體重增加。

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

可能副作用:高血壓、尿液滯留、頭痛、性功能障礙、活動力旺盛、無法靜坐、失眠、噁心嘔吐。

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回收抑制劑 (Norepinephrine-Dopamin Reuptake Inhibitors, NDRI)

可能副作用:高血壓、尿意滯留、頭痛、癲癇、活動力旺盛、失眠、噁心嘔吐。

血清素調節劑 (Serotonin Modulators, SM)

可能副作用:口乾、頭昏、持續勃起、過度鎮靜。

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 (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Modulators, NSM)

可能副作用:高膽固醇、體重增加、過度鎮靜。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台大醫院、藥師週刊、馬偕醫院藥劑部、抗鬱藥與自殺風險之爭議、藥品仿單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

憂鬱症的治療當然不僅僅只有藥物治療,也有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甚至與其他輔助治療搭配的合併治療。當患者被診斷為憂鬱症之後,醫師會考慮病人情況,能決定什麼樣的療法最適合病人。病症最輕微的患者,或許可以採用生活與運動習慣的改善,搭配心理治療就可看見成效。然而如果是輕中度以上的憂鬱症患者,多數醫師可能會採用藥物治療或再加上心理治療,而重度的憂鬱症。很大的機率會以藥物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常見的抗憂鬱藥物副作用

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因為你服用不同的藥物,會有所不同,但是像是便秘、視力模糊、臉潮紅、抽搐、口乾、心悸、頭暈及顫抖都是可能的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服藥後的前一兩週就發生,可能患者會需要到第二、第三週才會開始習慣。然而副作用的發生實際上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可能副作用小到難以察覺,因此你需要自行感受是否為藥物產生的副作用。

另外,像是有些患者再服藥時可能會發生倦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惡心、腸胃不適,甚至是皮膚發癢,都是可能產生的現象。如果你認為副作用過於嚴重而造成身體極度不適或是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務必要向醫師反應,以調整可能的治療方式。

常見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有哪些?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 三/四環抗鬱劑 (TCA)
  • 單胺氧化脢抑制劑 (MAOI/RIMA)
  •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
  • 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NRI)
  • 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
  • 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回收抑制劑 (NDRI)
  • 血清素2A拮抗劑/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ARI)
  • 正腎上腺素及特殊血清素抗鬱劑 (NASSA)

抗憂鬱藥物 &抗焦慮藥物

以前治療焦慮症用的就是抗焦慮的藥物,也就是所謂的鎮定劑,而現在抗憂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幾乎都是使用同樣的藥物類型,因此你會發現許多醫師開立治療憂鬱症的藥物,都是使用抗焦慮藥物。

服用抗憂鬰藥的注意事項

假如你所服用的抗憂鬱藥物,是屬於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的類型,那麼在飲食方面需要有所注意 – 應該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而經過醱酵、醃漬的加工品,都有其成份,這些食品包含

  • 臘肉
  • 味增
  • 優格
  • 香腸
  • 培根
  • 酒類
  • 起士乳酪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因此如果你正在服用抗憂鬱藥,建議你向醫師或是藥師確認,服用的藥物是否為單胺氧化抑制劑,以便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服藥時需要注意是否引發高血壓

假如你不慎在服用了MAOIs的抗憂鬱藥又同時吃了富含酪胺酸的物品,那麼可能會讓體內酪胺酸會快速累積,引起嚴重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因此若產生以下的現象,建議您應儘速就醫:

  • 頭痛
  • 視力發生變化
  • 噁心與嘔吐
  • 胸痛
  • 心悸
  • 身體出汗
  • 呼吸急促
  • 意識混亂

抗憂鬱藥(抗焦慮藥)畢竟是藥物,而且都可能會引起你所想不到的副作用,如果能夠有機會使用其他方式達到有效治療或是減量服藥,也應該詢求專業醫師意見,看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憂鬱症藥物副作用 #焦慮症藥物副作用 #抗憂鬱藥物副作用 #憂鬱症吃藥副作用

憂鬱症的藥副作用

非藥物治療的首選 – 安思定

安思定為歐美以及許多亞洲國家核准的治療設備,透過極低電流量,以專利電波做刺激,可達到在幾乎不產生副作用的情況下,有效治療失眠、憂鬱、焦慮及改善疼痛。設備簡單操作易攜帶,不論居家或是於醫療院所,都很方便使用。

如果您也想試試這個安全有效的非用藥療法,趕快與我們聯繫吧!

抗憂鬱症的藥有什麼副作用?

常見的抗憂鬱藥物副作用 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因為你服用不同的藥物,會所不同,但是像是便秘、視力模糊、臉潮紅、抽搐、口乾、心悸、頭暈及顫抖都是可能的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服藥後的前一兩週就發生,可能患者會需要到第二、第三週才會開始習慣。

吃憂鬱症的藥不能吃什麼?

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害救濟基金會今(20)日就特別發出提醒,尤其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建議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像起士乳酪、香腸培根、優格等,否則可能出現高血壓危象,讓血壓飆升到極高狀態。

吃憂鬱症的藥會怎樣?

藥物一定都有副作用,」他說,抗憂鬱藥種類很多,副作用也不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噁心、腸胃不適、便祕、食慾改變、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 「副作用通常症狀輕微,如果真的因副作用而覺得不適、無法忍受,可以跟醫師討論減或換,副作用就消失,沒有後遺症。」

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多久?

服用抗憂鬱劑若出現輕微噁心、頭暈等副作用,常在服藥一至三天就出現,但對情緒改善的效果有時需一、二周。 不少患者會覺得吃沒效果,或覺得情緒稍有改善而未順從醫囑服藥,使得治療效果變差或復發。 建議仍應持續治療到有反應,若很不舒服應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