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死亡往往發生在攀登者的一個「小憩」當中。他們睡著了,然後再也醒不來了。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在聖母峰上掩埋一具屍體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任其風化分解成骷髏。
攀登者撞見那些在瀕死邊緣的另外一些攀登者,只能袖手旁觀而不能出手相救。在這種地方,只能自救。你別無選擇。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攀登聖母峰大概要花費三萬到六萬美金,甚至花掉你的生命。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這些懸吊著的棺材往往是攀登者遇到的最大的阻礙。有的時候出現一個小失誤,就會讓攀登死去。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這是因為高空墜落而死亡於1924年的George Mallory(馬洛裡)的屍體。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馬洛裡(1886-1924)是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中學教師,歐文(1902-1924)是牛津大學的三年級學生。1924年,這兩位優秀的高山探險家,作為英國第三次珠穆朗瑪峰探險隊的主力隊員,在從中國西藏一側攀登聖母峰途中失蹤。

對此,歐美各國紛紛猜測,他們很可能是在已經登上聖母峰後,在下山途中遇難。英國人曾多次宣稱,如果能證明馬洛裡和歐文已登上世界最高峰,人類高山探險的歷史就要改寫!然而,也有人認為他們不可能越過第二台階,也就不可能登上聖母峰。

因此,馬洛裡、歐文的失蹤,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馬‧歐之謎」。70多年來,人們一直為揭開這個謎而努力。1999年美國派出一支專門尋找馬洛裡和歐文下落的高山探險隊,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支援下,從中國西藏一側沿東北山脊上山,終於找到了馬洛裡的遺體和遺物,還找到自1921年以來近80年裡,從西藏一側攀登聖母峰時不幸遇難的17具登山者的遺骸。

自此,「馬‧歐之謎」基本揭開。

為了查清這個世界關注的「馬‧歐之謎」,美國國際探險調查基金會派遣了一支由埃利克‧西蒙遜率領的十人調查隊,其中還有一位德國人約享‧赫姆萊柏。

1999年4月中旬,調查隊從尼泊爾進入中國西藏,沿聖母峰東北山脊路線上山,一路搜索,特別著重從7600米到第一、二台階之間的道路兩側。在這片地帶,他們共發現17具過去80年間從此路線攀登的遇難者的遺骸。

4月30日,隊員安克爾搜尋中,在第一台階左下方一個較緩的岩石坡上,發現「一堆比周圍岩石要白些,比雪還白些的白色」,走近後,他認識到這是另一具屍體,但是這一具不同,它不是近期的,而是有相當時日了。

屍首趴著,身材頗大,背部、臀部以及左腳、右臂都很完整,只有右腿斷過,頭部已腐爛。其它5名隊員趕過來,大家都以為這是歐文。受過考古學訓練的理查德和諾頓小心翼翼地翻看身體褶皺部分保留的衣服殘片,最後,諾頓在襯衫領口上發現了一個殘損的「喬‧馬洛裡」的標籤。

為什麼歐文會穿著馬洛裡的襯衫?之後,他們發現第二個、第三個標籤。並在遺體周圍發現了到處散落著的睡袋、手套、小刀、手錶、防護眼鏡和衣物,還有壓在身體下的信件。這些物件上都有馬洛裡,馬洛裡。毫無疑問,這是馬洛裡!

馬洛裡的屍體已「革化」,這是因為長期埋在冰雪下,沒有因細菌而腐爛,但身體裡的水分被蒸發後,就變成我們現在使用的各種動物的皮革一樣了。這個位置離1933年在第一台階附近發現歐文的冰鎬不遠,所以大家最初都以為他們找到的是歐文。

兩處地方相距不遠,因此我們推測,當年的遇難,很有可能是他們在下山時在這一帶滑墜,無可依附,歐文可能突然滑落到聖母峰北壁下的萬丈峽谷裡,而馬洛裡或者因為位置有利,或者因為經驗豐富,立即採取了遇到滑墜時唯一自救的方法:仰面朝下,加大身體附著坡面的面積,減小繼續滑墜的速度和重力。

馬洛裡生前照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這是一名死亡的女性,美國女登山家弗朗西絲‧阿森蒂夫。在臨死前她身體變得越來越冰涼,出現了各種幻覺,開始失去意識。情況變得極其糟糕,她的兩名同伴只能離棄她而去。在這種情況下,這是 唯一的選擇。直到今日,她的那兩名同伴依然記得當時她的歇斯底里的叫喊:Please don`t leave me!他們內疚,可是他們別無它選...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1998年5月,美國女登山家弗朗西絲‧阿森蒂夫成了第一個不帶輔助氧氣登上聖母峰的美國女性,然而她在下山途中卻因缺氧虛脫倒在了聖母峰下244米處的地方,當時發現了她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達爾由於沒有將她活著救下山,多年來一直背著「見死不救」的惡名,飽受人們譴責。9年來,弗朗西絲的遺體仍然留在原來的地方,成了後來登山者的醒目「路標」。日前,當年被迫放棄拯救弗朗西絲的探險家沃達爾決定重返聖母峰,將弗朗西絲的遺體進行埋葬,讓她獲得一些應有的尊嚴。

美國女登山家喪生聖母峰前哀求:「請不要扔下我」

弗朗西絲是和俄羅斯丈夫謝爾蓋‧阿森蒂夫一起攀上聖母峰的,然而當他們下山時,弗朗西絲卻因缺氧在距峰頂244米遠的地方發生了虛脫,倒在了雪地上。丈夫阿森蒂夫試圖下山求救,但他卻再也沒有被人發現,阿森蒂夫可能滑下了陡峭的冰架,喪生在了聖母峰下面的未知溝壑中。

當時,生於英國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達爾正帶著他的登山小組試圖征服聖母峰,他和登山伴侶凱茜‧奧多德正好路過了弗朗西絲的身邊。當時弗朗西絲仍未死亡,沃達爾曾試圖搶救她。然而在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和嚴酷環境中,他們不可能將弗朗西絲活著救下山;而放棄弗朗西絲繼續登頂,他們也做不出來;於是他們下山到基地去「搬救兵」。雖然沃達爾心中清楚,弗朗西絲不可能活著等到救兵到來,他們將她獨自留下的行為就如同留著她等死。當他們將弗朗西絲丟棄在雪峰上時,她已經幾乎說不出話來,但她仍用最後的聲音哀求說:「不要扔下我,請不要扔下我。」

遺體被棄聖母峰冷凍9年,成了觸目驚心的「路標」

第二天早晨,當另一組登山隊再次經過弗朗西絲身邊時,她已經停止了最後的呼吸。沒有人能夠幫助她,即使將她失去生命的屍體抬下聖母峰北坡,仍然是一件太過危險的事情,因為北坡山勢陡峭,岩石鬆動很不穩定。

在接下來的9年時間中,弗朗西絲冰凍的遺體就一直留在了聖母峰下面海拔8600米高的地方,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路標」。後來採取同一路線攀登聖母峰的登山者們,都能夠看到她紫色的登山服,醒目地暴露在白色的積雪上。

美國女登山家弗朗西絲‧阿森蒂夫生前照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這是一個地標性質的屍體了,被命名為"Green Boots." 在聖母峰上,大概有兩百個這樣的地標。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美麗、雄偉而又充滿了危險的聖母峰!

聖母 峰 上 的 登山 罹難 者

海拔8850米的珠穆朗瑪峰,氣候極其惡劣。

峰頂最大風力可達到颶風的強度——每小時189千米,氣溫可達零下73攝氏度。此外,這裡空氣的含氧量是海平面水平的三分之二。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探險者無功而返了。

估計,自2004年起,共有2000人成功登頂,同時也有189人命喪途中。如果您有幸成為每年成功登頂的大概150人中的一個,那麼在這條路上肯定可以看到一些東西——死屍。

喪命在嘗試登頂路上的189人中,大概有120人的屍體還留在那裡。這對於那些後來人來說是一種可怕的警示。至於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四散的屍體移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真的是太危險、太有難度了。到達聖母峰頂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東西都不可比擬的身體挑戰。因此,將死者或迷途者抬下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甚至整個隊伍不得不在山上過夜,事實上這種營救努力近乎於自殺。

大多數的屍體都散落在「死亡區域」,這裡就位於最後的大本營之上,大約海拔8000米的地方。沒有人曾研究過具體的死亡原因,但是疲勞和天氣情況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大多數的屍體都是即刻凍住的,登山的繩子還纏在腰間。還有一些屍體有不同程度的腐爛。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一些有經驗的登山者會儘可能的埋葬路旁的死者。

來源

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是指1996年5月10日至11日于珠穆朗玛峰上发生的一系列攀登事故。著名登山家羅伯特·哈爾和史考特·費雪等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遭遇强烈暴風雪,使1996年成为2014年珠穆朗玛峰雪崩事故以及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发生前攀登珠峰罹難人數最多的一年。

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
日期1996年5月10日至11日
地点珠穆朗玛峰
起因暴風雪
死亡15

珠峰南坡路线编辑

以下是1996年5月10日起,计劃經由南坡和東南山脊路線登頂的登山隊伍。

冒險顧問(Adventure Consultants)登山隊编辑

1996年珠峰攀登,由老闆兼領隊的羅伯特·哈爾(Robert 『Rob』 Hall)和另兩名領隊率領:

  • 羅伯特·哈爾(Robert 『Rob』 Hall),擔任探險队长,後受困於南峰失溫死亡。(35歲,歿)
  • 麥可·格鲁姆(Michael Groom)
  • 安德魯·哈里斯(Andrew 『Harold』Harris)(31歲,歿)

客戶编辑

  • 弗蘭克·菲施贝克(Frank Fischbeck)(53歲)a:曾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三次
  • 道格·韓森(Doug Hansen)(46歲,歿):曾在1995年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在1996年攻頂後下山途中在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摔下山死亡。
  • 斯圖爾特(Stuart Hutchison)(34歲):團隊中年紀最年輕的成員,曾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包括1988年K2冬季遠征,1992年布洛阿特峰遠征,1994年珠穆朗瑪峰北側遠征
  • 盧·凯西斯凯克(Lou Kasischke)(53歲):已攀登過六座七大洲最高峰
  • 喬恩·克拉庫爾(Jon Krakauer)(41歲):新聞工作者,沒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應「戶外」雜誌主編之邀約為攀爬聖母峰撰稿,但自己對於攻頂聖母峰也極有興趣。透過主編的詢問,原本想加入美國山嶽狂熱(Mountain Madness)登山隊,但因爲團費協調未果,所以在出發前一個月改加入了紐西蘭的冒險顧問登山隊。
  • 難波康子(Namba Yasuko)(47歲,歿):已攀登過六座七大洲最高峰,在四號營地外失溫死亡。
  • 约翰·塔斯凯(John Taske)(56歲) :團隊中年紀最老的成員,沒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
  • 貝克·威瑟斯(Beck Weathers)(49歲):沒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受困於四號營地外難波康子身旁,奇蹟似生還獲救。
a.^ 括号内都为年龄,计算截止到1996年。

山嶽狂熱(Mountain Madness) 登山隊编辑

史考特·費雪(Scott Fischer)是Mountain Madness的老闆兼領隊。

領隊编辑

  • 史考特·費雪(Scott Fischer)(40歲,歿):在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上高山症發作失溫死亡。
  • 尼爾·貝德曼(Neal Beidleman)
  • 安納托利·波克里夫(Anatoli Boukreev)

客戶编辑

  • 馬丁·亞當斯(Martin Adams)(47):已經攀登過阿空加瓜山,丹奈利峰和乞力馬扎羅山
  • 夏洛特·福克斯(Charlotte Fox)(38) :已經攀登過科羅拉多州所有(53座)高度14,000英尺(4,267米)以上的山峰和兩座8000米山峰(加舒爾布魯木II峰和卓奧友峰)
  • Lene Gammelgaard(35):經驗豐富的登山家
  • 戴爾·克魯澤(Dale Kruse)(45):史考特·費雪的多年朋友
  • 蒂姆·馬德森(Tim Madsen)(33):攀登過科羅拉多州和加拿大落磯山脈,沒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
  • 桑迪·希爾·皮特曼(Sandy Hill Pittman)(41):已攀登過六座七大洲最高峰
  • Klev Schoening(38) :皮特·斯古因的侄子;美國前國家速降滑雪運動員,沒有8000米高山攀登經驗
  • 皮特·斯古因(Klev Schoening)(68):已攀登過加舒爾布魯木I峰和文森山。

中華民國珠穆朗瑪峰遠征隊编辑

中華民國登山家高銘和帶領中華民國珠穆朗瑪峰遠征隊於1996年4月初出發,共有13名成員。最後決定登頂珠穆朗瑪峰只有高銘和、陳玉男、高天賜及謝祖盛,並於5月6日與7日從基地營出發。陳玉男於第三基地營失足墜落,後來於第二基地營去世,只有高銘和獨自登頂,高天賜及謝祖盛只攀登至第二基地營。[1]

印度珠穆朗瑪峰遠征隊编辑

Tsewang Samanla、Dorje Morup、Tsewang Paljor組成印度珠穆朗瑪峰遠征隊。

死亡名單编辑

姓名 日期 年齡探險隊 國籍 死因 地點 參考
陳玉男(Chen Yu-Nan) 1996年5月9日 36 中華民國珠穆朗瑪峰遠征隊   中華民國 跌入冰隙,重傷獲救
下山送醫途中死亡。
第三營往洛子山壁往下走(離冰坡底部90公尺) [2]
史考特·費雪
(Scott Fischer)
1996年5月11日 40 山嶽狂熱   美國 高山症 8300米東南脊 [3]
羅伯·哈爾
(Rob Hall)
1996年5月11日 35 冒險顧問   新西蘭 失溫 南峰 [3]
道格·漢森
(Doug Hansen)
1996年5月11日 46 冒險顧問   美國 跌落山谷死亡 南峰 [3]
安德魯·哈里斯
(Andrew Harris)
1996年5月11日 31 冒險顧問   新西蘭 失蹤 8700米東南脊 [3]
Dorje· Morup 1996年5月11日 47 印度—西藏邊境警察   印度 失溫 8600米東北脊 [3]
難波康子
(Namba Yasuko)
1996年5月11日 47 冒險顧問   日本 失溫 南坳東端 [3]
Tsewang ·Paljor 1996年5月11日 28 印度—西藏邊境警察   印度 失溫 8600米東北脊 [3]
Tsewang ·Samanla 1996年5月11日 38 印度—西藏邊境警察   印度 失溫 8600米東北脊 [3]
Reinhard ·Wlasich 1996年5月19日 奧地利   奥地利 高山症 8300米北面, Great Couloir [4]
Bruce ·Herrod 1996年5月25日 37 南非/英國   英国 繩索故障 東南脊, 希拉瑞階 [5]
Ngawang ·Topche 1996年6月6日 美國   尼泊爾 昏迷 第二營地 [6]
Yves·Bouchon 1996年9月25日 法國/比利時/瑞士   法國 雪崩 洛子峰7400米處 [7]
Lobsang ·Jangbu 1996年9月25日 23–25 日本   尼泊爾 雪崩 洛子峰7400米處 [7]
Dawa · 1996年9月25日 南韓   尼泊爾 雪崩 洛子峰7400米處 [7]

相關作品编辑

書籍编辑

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在此次攀登事故中逃過一劫,於1997年將親身經歷寫成畅销書《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8]。

另一位倖存者俄罗斯登山运动员阿纳托利·波克里夫对克拉庫爾的著作内容表示质疑,随即和G·维斯顿·得伟合著《攀登》(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來反駁其說法[9] 。

其他敘述此事故的著作包含臺灣登山家高銘和的《九死一生》,以及丹麥作家Lene Gammelgaard的《攀登高峰》(Climbing High)。

電影编辑

  • 1997年,《超越巔峰》(英語:Into Thin Air: Death on Everest
  • 2015年,《绝命海拔》(英語:Everest

参考编辑

  1. ^ 台灣海外高峰攀登活動一覽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2. ^ Bromet 201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PBS 2012
  4. ^ Krakauer 1997,第276頁
  5. ^ Krakauer 1997,第278頁
  6. ^ Krakauer 1997,第108–114頁
  7. ^ 7.0 7.1 7.2 Mountainzone 1996
  8. ^ Krakauer 1997
  9. ^ Boukreev, Anatoli; G. Weston Dewalt. 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 ISBN 978-0-312-96533-4.

書目编辑

  • Krakauer, Jon. Into Thin Air: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ount Everest Disaster. Doubleday. 1997. ISBN 978-0-385-49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