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伯 派 汀 森 电影

早在 2019 年 5 月確定由羅伯派汀森 Robert Pattinson 出演最新一代的「蝙蝠俠」時,當時許多人都在懷疑這個以《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與《暮光之城 Twilight》系列成名的偶像演員是否可以演好布魯斯韋恩 Bruce Wayne?而經過同年 10 月上映的《燈塔 The Lighthouse》以及 2020 年的《TENET 天能》與《神棄之地 The Devil All the Time》後,他那穩重且時而瘋狂的精湛演技,無疑一一打消大家的憂慮!

導演麥特李維斯 Matt 李維斯 將最新的《蝙蝠俠 The Batman》帶回到了所有故事的起頭,在高譚市 Gotham City 擔任守夜人布魯斯剛穿上「蝙蝠衣」才沒多久,他不是我們在之前《蝙蝠俠》系列裡看到的億萬富翁花花公子,他不完美又內心破碎,他的工作更像是「私人偵探」而不是先前系列裡的「超級英雄」,而派汀森的演出無疑異常出色,連一向只給超級英雄電影超級負評的美國《Vanity Fair》雜誌都對他的演出「零負評」(當然還是念了一下電影在傑出之餘,即使已經被演了幾十次了,應該還要有更多新意……)

羅 伯 派 汀 森 电影

新版的《蝙蝠俠》宛如是一場黑暗的大爆炸,場景與燈光常常都是一片昏暗,所以不論是打鬥中的槍火與爆炸,或是飛車追逐攻擊場景裡刻意加強的豔紅色火光,都讓打鬥追車場面看起來更加驚心動魄,動作與戰鬥過程都更令人難以置信。此外劇情沒有一直用打打殺殺轟炸觀眾,有很好的戲劇性,讓人想推理的陰謀論,甚至有點浪漫,而最不缺的就是粉碎了我們在現實世界認為理當存在的正義,也降低好人會贏的想像,所以看起來有點點痛苦又心有戚戚焉。

它也不像其他《蝙蝠俠》電影(儘管我們可以看到與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的《黑暗騎士》有一些共同點),導演麥特李維斯知道如何創造出符合當代現實的偉大角色,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從片頭開始就感受到了這種價值訴求,不論派汀森作為「蝙蝠俠」的初登場、到其他角色出現展現的爆炸性劇情,都是如此。

當然,全新的《蝙蝠俠》不是完滿的,一定會有批評,如果你想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在爛番茄上,專業影評新鮮度高達 85%(與《黑暗騎士》相當,但是距離希斯萊傑演出小丑的 94% 當然不能比),至於觀眾喜好度則高達 93%!


1. 一個更像我們普通人的「蝙蝠俠」

這不是已經有很多英雄經驗的成熟布魯斯韋恩,這是一個新成長的布魯斯韋恩,他在試圖阻止其他人經歷發生在自己身上悲劇時,依然承受父母死去的痛苦,而且不像之前系列,這個菜鳥「蝙蝠俠」還不是那麼清楚自己的使命與立場,也不夠完美到屢次犯錯,但是這些錯誤讓它成為真正的布魯斯韋恩,有自己的問題要解決,而不是以往那個戴著黑斗篷到處跑來跑去的「蝙蝠俠」。

因為這是一部更人性化的《蝙蝠俠》,所以他並非堅不可摧,而是依靠他的聰明才智和手上資源來完成他的使命,這是先前少見的。值得提到的一點是,他的任務不是所謂的尋求正義,至少這一集不是,至於是什麼呢?只有遭受過家破人亡與苦難的人,才能體會。基於這種調性,他不是一個瀟灑的花花公子,反而是個隱居的怪物,在葬禮上以幽靈般的、毫不顯眼的穿著出現,但晚上則帶著「蝙蝠俠」的頭罩,偷偷摸摸在空蕩蕩的地鐵站粗暴的對待下層階級的罪犯小嘍囉。他調查的罪行不是處於提姆波頓導演的《蝙蝠俠》時期那種狂想的無政府狀態,而是像當今紐約或芝加哥警察面臨的嚴肅的、血腥的行動,只是受害者都是城市中最有權勢的人。

此外就像克里斯汀貝爾演的《黑暗騎士》版本充滿了憤怒,派汀森的表演更是如此,但是李維斯給「蝙蝠俠」機會,了解自己不知不覺中把社會搞得更憤怒,自己是最憤世忌俗的那個人時,就面臨自我何去何從的選擇了。


2. 1950 年代偵探風格的故事

電影開場沒多久的場景,就是一個連環殺手在一個永遠下雨的城市的街道上徘徊,這個城市不完全是紐約、也不完全是芝加哥。一個年輕、衝動的偵探正在處理這個案子,他的夥伴比他年紀大很多又更保守。當這對搭檔痛苦的偵辦嫌犯,還有看到精心布置又充滿謎團的犯罪線索時,你可能會以為自己跑錯戲院了。

這樣的情節聽起來可能與二十多年前大衛芬奇執導、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火線追緝令》高度相似,而且這兩部電影在影像基調和敘事結構幾乎是一致的,所以就像《火線追緝令》的菜鳥警探演得那樣堅韌不拔,這次的《蝙蝠俠》更是如此,而且他身上的厄運會繼續發生,尤其是當布魯斯韋恩發現自己的家人黑暗的過往時。

所以《蝙蝠俠》讓這個角色回歸了其偵探的出身(畢竟,漫畫系列一開始爆紅是因為其辦案偵探的情節),並讓他牢牢的紮根於高譚市,所以不會像諾蘭版《蝙蝠俠》那樣出現在世界各地。這裡沒有諾蘭的環球旅行。「蝙蝠俠」儘管依然在犯罪現場神出鬼沒,但都只算是小案子,沒有什麼恐怖集團或超級大案,所以這是很純粹的原始故事,如果你期待的是像其他超級英雄電影那樣,英雄們在全球大都會與超級反派對抗,絕對會大失所望。


3. 「善」與「惡」的界限並不清晰

為了「清理」高譚市的街道,「蝙蝠俠」並沒有完全按規矩辦事,他的方法也不是完全合法的,近年不論犯罪驚悚小說天王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尤奈思博 Jo Nesbø 筆下警探主角也都是如此亦正亦邪,比反派好不了多少。另一方面,我們有一系列非常複雜的人物,充滿矛盾,他們都隱藏著秘密,他們有為惡與為善的時刻,所以這部電影是很灰色的情節,不像超級英雄電影,反而像是現實中會發生的。

雖然電影裡的反派不弱,甚至很可怕,但他們背後都有一些黑暗的過去,似乎導演李維斯努力讓我們站在他的立場上,為他的行為尋找理由。他們仍然是惡棍,但我們理解他們,甚至想原諒他們,這使他們更加有效的令觀眾不安。這部片最荒謬的地方是,「蝙蝠俠」依然穿著蝙蝠衣像個瘋子怪人一樣,跑來跑去,用頭頂撞人。值得稱讚的是,這部電影至少偶爾會顯示布魯斯韋恩刻意表現的不熟練及喜劇荒謬性。電影中的幾個角色稱「蝙蝠俠」為「怪人」和「瘋子」,諷刺的批評他對「正常」世界來說是超現實、格格不入的,這反而讓片中的反派讓人覺得比蝙蝠俠更像是個普通人類。


4. 「謎語人」和啟發他的殺手

從電影預告我們就知道,這部電影最大宗的犯罪來源是一個連環殺手,他的犯罪行為引起了「蝙蝠俠」的注意,殺手還寄了一系列信件給「蝙蝠俠」,逼他參與了一場詭異的血腥遊戲。那個角色就是「謎語人 The Riddler」,完全脫離了金凱瑞在 1990 年代塑造的形象,更接近於美國 1970 年代多產的連環殺手,更適合偵探的敘事。他不是超自然怪物,他沒有特殊的力量,但他是殘酷,暴力和野蠻的。最令人不安的是,他認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犯罪。而其實先前許多影迷都已經知道,這個角色來自於連FBI都無法偵破的真實連環殺人慘案,當然電影裡演的「謎語人」又更誇張一點了。然而,至少《蝙蝠俠》這次解決了這件事情,買票進場的觀眾可能在最後結局真相大白時就猜到了,畢竟這是偵探片,會埋下線索邀請觀眾一起推理的。

羅 伯 派 汀 森 电影


5. 「蝙蝠俠」與「貓女」之間的動人火花

李維斯找不到比羅伯派汀森 Robert Pattinson 與柔伊克拉維茲 Zoë Kravitz 更完美的兩個演員來成為「蝙蝠俠」和「貓女」了,不僅因為他們代表了他想要展示的一切(「蝙蝠俠」是代表著傷痛如何改變一個人,而「貓女」這次與蜜雪兒菲佛的經典演出一樣充滿性感、魅力,但多了一些智慧,觀眾從她一開始出現就能感受到),這兩位搭檔間的表現完美的互補,他們之間的化學效應在兩人首次碰面時就很明顯。

兩人之間最明顯的是緊繃的性吸引力,但也有一定的友情和理解,這是因為他們都知道痛苦,也了解必須隱藏某部分真實的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柔伊克拉維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兩人之間的默契來自於拍片前就是朋友了,而且都經歷很多年演技的歷練,如今都呈現在對角戲上了。

羅 伯 派 汀 森 电影


6. 這次不是只有「蝙蝠俠」與大反派出風頭

《Vanity Fair》的影評提出這部電影成也導演、敗也導演,至少李維斯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他在倫敦和芝加哥的一些地方取景來創造了高譚市場景,並在視覺上參考了紐約和其他城市是一個美學奇蹟!他融合的城市充滿了危險的魅力,令人振奮的熒光橘和暗紫壁畫。李維斯以這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城市場景襯托了許多優秀的演員,特別是柯林法洛 Colin Farrell 飾演的「企鵝」,前述的黑幫,柔伊克拉維茲飾演性感和心靈創傷的「貓女」……這一次的《蝙蝠俠》如同諾蘭的三部曲一樣令人愉悅的身臨其境。


7. 一部「超脫樂團」與寇特柯本風格的暗黑地下歌劇

諾蘭版的《蝙蝠俠》能夠突破先前系列造成好評,主要是全方位的提升電影的藝術成就,不僅僅是視覺,還包括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的壯碩的配樂。新的《蝙蝠俠》也效仿了這個優勢,所以我們看到年輕的「蝙蝠俠」內心充滿了憤怒、搖滾、情緒化的能量時,預告片中就已經使用車庫搖滾傳奇樂團「超脫樂團 Nirvana」的名曲《Something in the way》,但是這絕非偶然,事實上,配樂大師麥可吉亞奇諾 Michael Giacchino 的確根據這首歌發展出支線的主旋律配樂,增加劇情凝聚力和連貫性。

李維斯在接受《帝國》雜誌採訪時提到,「超脫樂團」和寇特柯本 Kurt Cobain 是他創作《蝙蝠俠》的靈感之一:「當我寫作時,我總是聽音樂,而當我寫第一個場景時,聽的音樂就是『超脫樂團』的《Something In The Way》。在那一刻,我意識到,布魯斯韋恩不再是花花公子的樣子,而是布魯斯韋恩在一場大悲劇下倖存後,蛻變成那個孤獨的男人,也挺過來了。」所以配樂呈現的「蝙蝠俠」就是一個不成熟、懸而未決的英雄,悲慘的與他的命運發生衝突,從一開始令人不安的音符到平靜如停頓的樂張,似乎略微暗示了希望,到第二部分充滿了憤怒,用漸強的風和打擊樂來表達。在最後幾秒鐘,這首歌將痛苦轉化成聽起來冷靜,但逐漸發展出威脅性,警示著危險,風暴才要開始來臨,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所以這部電影畫面語音樂結合的將近三個小時,車庫搖滾與古典音樂交織,宛如一個充滿地下風格的城市黑暗歌劇。而且每個主要的角色,在電影中都有自己的主旋律。


8. 未來可期

事實是,有了一個更年輕的「蝙蝠俠」,未來還有更多的未來,此外,《蝙蝠俠》向我們展示了經典反派和「黑暗騎士」本人與之前版本截然不同之處,這意味著角色與劇情被導演設計好了,會隨著續集不斷演化,雖然李維斯表示,下一部還要等好幾年。的截然不同的版本,這意味著它旨在進行進化和他們繼續逐片發展。


9. 關於《蝙蝠俠》的缺點

超級英雄電影近年來都流行一定要有片尾片段,但是本片沒有,因為導演覺得電影本身就替一些有趣的情節開了頭,也預告了未來走向,甚至有些重要角色才登場沒多久,電影就演完了,這意味著他們將激使「蝙蝠俠」成為捍衛正義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