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 研究 計 畫 成績 要求

科技部109年度「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申請」

           學校截止時間109219日(三)早上9:00(同學,老師完成上傳時間)

  一、申請資格

*同學:

1. 已獲得指導教授承諾指導研究,學業成績優良

2. 公私立大學院校二年級()以上大學學生

*指導教授每年度以指導二位學生為限

*同一件計畫僅限一位同學申請,每一位同學同一年度申請一件為限

*學生及指導教授相互間不得有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之關係。

二、研究期間

自每年七月一日至次年二月底止,計八個月。

三、研究計畫範圍

學生自發性研究構想之嘗試性題目,題目須與指導教授專長相符。

四、補助經費及

獎勵

每位學生每月新臺幣六千元,八個月計新臺幣48,000元。

: 學生需於計畫執行期滿後一個月內繳交報告,研究成果報告經審查後評定為成績優良而有創意者,由科技部頒發研究創作獎。

()獲獎人數每年以二百名為限。

()獲獎學生由科技部頒發獎金新臺幣二萬元及獎狀一紙,並頒發獎牌一座予其指導教授

五、申請方式

科技部會網站上傳以下: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

()指導教授初評意見表。

()指導教授個人資料表(含近五年著作目錄)

()學生歷年成績證明。

電腦操作問題:科技部資訊小組電話:0800-212-058(02)2737-7592

 

1.  科技部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作業要點

2. 大專生計畫申請書

3. 線上申請注意

4. 大略流程

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同獲研究創新獎經歷分享(上) : 申請與通過

文/李耿聿 ● 成功大學統計學系

在大三時因為想要完成一項統計與體育結合的專案,也舒緩一些經濟上的壓力,所以開始考慮準備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申請案(前稱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但對於一些規定、格式、秘辛、技巧這方面網路上雖然有幾篇心得文,但似乎都只有點到皮毛而已。剛好這次有幸在申請成功同時一路過關斬將獲獎,因此決定留下一些紀錄,感謝當初受到系上師長和同儕的激勵和幫助。

這邊我想要shout out to 成大統計系的溫敏杰教授,也是這份計劃的指導教授,沒有他就不會有這份計畫,是計畫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還有張升懋副教授,是我大學期間的恩師,在計畫期間也提供我很大的幫助,本計畫的靈感也是來自於我們一次聊天的過程當中;另外還有包括李宜真助理教授(統計模擬課程)、李國榮副教授(貝氏分析課程)等等,都是成就這份計畫的大幫手。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為什麼要申請大專生研究計畫?

我習慣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討論動機、成本、風險、回饋。首先,為什麼要投入科技部大專生計畫,以下有比較直接的理由:

(1) 科技部提供補助 : 這點非常直接,有6000元*8個月=48000元的經費可以運用。雖然有聽說部分理、工科系研究室的教授會將經費納入研究室使用(因為使用研究室會產生一些耗材…等各種開銷,同時經費撥款會經過各校單位),但很幸運我們系上的教授都將經費全額留給同學們。

(2) 研究所申請 : 因為我們系上並沒有專題的畢業要求,同時科技部計畫的審核有一些門檻,有研究所推甄規劃的同學在面試或資料審查時勢必會產生一些優勢,一方面計畫受到科技部肯定,另一方面如果對自己的計劃熟悉,專題內容也很容易被提問,在準備上就能做一些針對性的準備,減少碰到陌生問題的時間。

(3) 文獻回顧統整能力 : 科學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在做研究之前需要回顧該題目前人的進展和優劣比較,再去做延伸,凸顯自己計畫的重要性,說服他人支持自己的計畫。因此如何統整多篇論文、學習資料查找、延伸到自己的研究中是大專生計畫提案過程的重要技能。

(4) 學術文章撰寫 : 如果大學期間沒有修過一些實作類的課程或是研究所的課程,大學期間可能會對於學術文章撰寫比較陌生。透過大專生計畫申請到結案報告撰寫都可以把流程走過一遍,雖然格式彈性高、嚴謹性相比論文更低一點,但有考慮研究所的學生可以先磨練一次。成果報告的撰寫是紀錄研究過程、結果的媒介,如何將一項實驗流程、訪問素材、問卷統整、資料分析等各種形式的產出轉換成文字或自選的呈現方式是結案報告主要訓練的核心能力。

(5) 培養責任心 : 如果計畫申請通過,基本上也沒有回頭路(除非休學等申請計畫終止),也產生了一個把事情做完的責任跟義務(經費v.s.成果報告),所以沒有自制力的人這時候就有了需要追趕的死線,不要害了自己的指導教授。

Photo by Michał Parzuchowski on Unsplash

必要元素 : 指導教授+研究主題

一項研究需要一個主題。因此主要會有兩種情況,學生帶題目找老師,或是老師提供題目給學生。我觀察到的情況:兩者都相當可行。因為科系不同,由實驗室提供題目的可能性會比較高(我所屬的統計系屬於有空間自己提出題目的領域)。比較常見的模式有: 指導教授研究計畫的分支或延伸專題課計畫的整理學校計劃案的整理學生構思題目尋找教授

申請需求 :

在期限內(通常是大學寒假的期間),上傳綜合資料表(C801)研究計畫表(C802)指導教授初評意見表(C803)歷屆成績到科技部的系統。

● 申請期限 : 前一年9月~當年2月 (109屆因為疫情延後到3月)

● 公布結果 : 當年6月

● 計畫期間 : 當年7月~隔年2月 (8個月)

● 結案報告 : 隔年3月之前

● 創新獎公布 : 隔年6月

[更多資訊 :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Q&A知識庫]

C801是一張基本資料表格,如上。C802是一份研究計畫的提案,格式不限,但需要包含一些主要的項目(摘要、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預期結果、參考文獻)等等,但各領域的內容或實際撰寫方式還是需要參照歷年該領域的案例較好(可以參考過去該學門通過計畫的結案報告,找出對應的章節閱讀,基本上會和申請計畫的內容相距不大)。C803則是需要教授填寫的初評意見表,主要是講述一些你的研究潛力、執行方法、學術表現等等可以說服評審委員通過計畫的文件。最後則是歷屆成績,就是有學校認證的成績單,主要學科的成績會被委員審核,這是很多人有過的疑問(成績是審核標準之一,非常明確)。

[歷屆計畫結案報告查詢 : 科技部 學術補助獎勵查詢 (部分報告有1~2年延後公開申請) ]

審查標準 :

(1) 申請書內容 : 申請書內容當然是最主要的成敗關鍵,從題目訂定到內容撰寫,每一章節都是很重要的關鍵。包含內容的扎實程度、是不是出自於學生之手、文獻回顧是否足夠、題目與研究方向是不是符合當年科技部審查委員的目標等等。另外值得注意一點的是,這份申請書畢竟是一個研究提案,所以理論上是要提出一份研究計畫,而非研究報告(亦即是研究尚未被完成)。

(2) 學業成績 : 如上述提到,成績雖然沒有存在硬性規定(各校可能會有另外的標準),但成績排名和主要學科的表現仍是審查重點。以我們系上為例(成大統計系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申請與通過的案件),成績排名不是絕對優勢,前幾名仍有機會被刷掉,但肯定是相對優勢,因為排名太低(大約35%以後)會產生一些劣勢。(後面會證明這點)

(3) 指導教授 : 指導教授也是成敗關鍵,主要原因有三。第一:C803表格由教授撰寫,且「指導」教授亦即要指導這項研究,通常也是無償的一種互動模式,同時又需要負擔一些責任風險(未上傳結案報告計劃案之指導教授將無法再指導新的大專生計畫案),因此表格的撰寫表示教授對你能力和完成的信任程度。第二: 科技部畢竟是大學端的主要經費審核機構,學術圈也是高度密切的,因此教授的經歷與建立的人脈也可能成為隱性的影響因素。第三: 研究主題依照計畫的規定是要和指導教授相關,因此教授的專長領域和研究是否吻合也是必須思考的。

Photo by Susan Holt Simpson on Unsplash

通過關鍵 :

這些是我歸納我所知道且是大部分人覺得比較神秘的部分,怎麼樣會過or不過:

(1) 計劃書 : 前面有提到,研究計畫是否能證明可行(能力、可行性、準備充足度…)。

(2) 題目 : 科技部是執行科研政策的單位,因此勢必會有對於研究領域的需求與偏好。白話來說,每一年對於題目的喜好不相同,與委員組成有關、也與研究趨勢相關。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掌握趨勢,然後做好自己的計劃,剩下就是運氣問題。

(3) 該領域申請人數 : 因為計畫通過會給予經費,經費是需要編列的,同時每個學門被分配到的名額是有限的(以統計學門來說是6~8位),如果該學門當年很多人申請,或是該科系本身就有申請該計畫的風氣,那競爭就是較激烈的,但整體來說,通過的比例平均近年大約落在(40%~60%)。

(4) 成績 : 前面有提到,成績就是有差。

(5) 教授 : 前面也有提到。

(X) 校名 : 觀察歷屆通過計劃案,應該可以理解學校影響不是很大。

申請案通過 :

當結果公佈在科技部的網站後,就可以去查榜。如果有幸通過申請案,進入科技部系統可以查詢通過的原因(大專生計畫申請審查意見),其中也記錄審核委員對於該計畫的期許和建議在執行期間完成的事項。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動工了,到此時就是8個月的倒數計時。

當中提到了對於計畫申請文件的一些評語,還有基礎學科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