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 骨折 復 健 方法

上肢骨折手術後復健運動

By 復健部 | December, 2019

因骨折須固定數週,所以未受傷的關節須維持適度的關節活動,防止僵硬造成關節攣縮及改善肢體腫脹現象。上肢骨折術後病人藉由物理治療早期的介入,如此可早日恢復肢體正常功能。

運動前注意事項

  • 下述之關節活動應在醫生或治療師的教導後,並在穿戴石膏或是副木下進行。
  • 執行關節活動時,須在不造成骨折處疼痛的前提下進行。
  • 臨床醫師與治療師沒有允許的活動,切勿自行嘗試,否則易造成手術結果失敗,需再次開刀。
  • 若發現副木不合適時,請儘速到復健科修改。
  •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儘速與您的治療師聯絡。

上肢骨折分為三大類,在穿戴石膏或副木時可執行的關節活動如下:

骨折處

需活動關節

手指腕部肘關節肩關節
肱骨骨折
前臂-橈骨骨折
前臂-尺骨骨折
指骨骨折
掌骨骨折

一般復健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幫浦運動:用以消除腫脹,降低疼痛。(可適時配合冰敷,降低腫脹)
  • 第二階段-被動關節運動:用以保持關節活動度,預防動作受限。
  • 第三階段-主動關節運動:用以訓練肌肉耐力,以期早日恢復正常活動。
  • 另外,簡易的疤痕按摩除了可以美化疤痕外,還能預防疤痕過度增生與攣縮所產生的動作受限。

第一階段:幫浦運動

  • 平躺→手臂墊高於心臟→緩緩的握拳→放鬆。
  • 平躺→手臂墊高於心臟→整肢手臂緩緩的內/外翻轉。

第二階段:被動關節運動

-肩關節

  • 爬牆運動:面對牆壁,將手掌平放於牆上,利用手指頭的力量慢慢的向上爬。
  • 側爬牆運動:側對牆壁,將手掌平放於牆上,利用手指頭的力量慢慢的向上爬。
  • 肩部外轉:面對牆角,手掌置於牆邊,手肘彎曲至90度,上手臂貼緊身體,手掌不動,緩慢的轉動身體至另一側。
  • 肩部內轉:左手肘彎曲至90度,上臂貼緊身體,手心朝向右手的方向,利用右手將左手臂緩慢的帶到腹部的位置。

-肘關節

  • 肘部彎曲:坐於桌旁,儘量桌邊,手前伸平放於桌面,緩慢的將手縮回,並利用身體前彎將手肘帶到彎曲的位置。
  • 肘部伸直:面對桌子站穩,將手掌平於在桌面,手肘朝外,利用健側手將手肘帶至伸直的位置。
  • 前臂內外旋轉:面對桌子坐好,手肘彎曲至90度,上臂貼緊身體,前臂平放於桌面,緩慢地利用健側手將前臂帶至手心向上的位置,再反之將其帶至手心向下的位置。

-腕部

  • 手腕彎曲/伸直
  • 手腕內/外側偏

第三階段:主動關節運動

-肩關節

  • 肩部前舉向上:手心朝健向內,手臂伸直,將手舉至最高的位置。
  • 肩部側舉向上:手臂向外平舉,手心向上,再將手舉高,儘量靠近耳朶。
  • 肩部平舉外展/內收:手向外平舉,手心向下,手肘彎曲,儘量向對側的肩膀靠近。
  • 肩部旋轉:上手臂貼緊身體,手肘彎曲至90度,手心向內,再將前臂往身體靠近,反之則儘量打開。

-肘關節

  • 肘部伸直/彎曲
  • 前臂外轉/內轉

-腕部

  • 手腕彎曲/伸直
  • 手腕內/外側偏

第四階段:阻力運動

動作與上一項之主動關節運動相同,但可以更進一步使用工具來增加阻力,以加強力量之訓練,如:彈力帶,沙包,水瓶等等…

-疤痕的加壓與按摩

開刀後的疤痕,常會造成過度肥厚與僵硬,進而影響術後的關節活動度,可以使用膠布貼紮法來加壓,亦可以使用正確的疤痕按摩,使其軟化。

-疤痕按摩運動

在傷口拆線後,利用指腹做與疤痕“垂直”方向的按摩,按摩力道應輕柔、緩慢、肌膚產生些微波動即可,注意有傷口、發炎、紅腫、破皮的部位“不”做按摩。每次約按摩5~10分鐘,每日2~3回。 有任何運動訓練的疑問,請詢問您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以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有任何運動訓練的疑問,請詢問您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以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出院後,若有活動困難、不適或任何疑問,可掛復健科門診

~諮詢電話~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近端肱骨骨折 術後在家復健好更快

2016/11/01 06:00

肱骨 骨折 復 健 方法

▲圖1。(照片提供/洪詠淳)

文/洪詠淳

肱骨 骨折 復 健 方法

▲圖3。(照片提供/洪詠淳)

肱骨、肩胛骨與鎖骨構成我們的肩關節,根據國外統計顯示,近端肱骨骨折是年長者第三常見的骨折,僅次於髖部與腕部,多是因跌倒意外而造成的,年輕人的傷害多半是因為車禍或運動傷害造成的直接撞擊導致,女性的發生率約是男性的2-3倍。

肱骨 骨折 復 健 方法

▲圖2。(照片提供/洪詠淳)

◎近端肱骨骨折的處置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的方式是以「肩關節吊帶」的方式固定肩關節讓其恢復。

●手術治療則依部位與傷害程度等以不同的手術方式處理,但是患者術後若因疼痛或害怕影響傷口而不敢活動,極有可能導致骨頭已經長好,卻產生肩關節活動受限與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形。

◎術後不同時期能做的復健運動也不同

●術後當天至第4天,因開刀的部位會比較腫脹,可以冰敷來減緩疼痛與腫脹,通常醫師會建議以肩關節吊帶固定開刀的部位,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並用好手帶著受傷的手小幅度進行肩關節活動,而未受傷的關節,如脖子、手肘與手腕等也應保持活動,對於消除手臂的腫脹感有一定程度幫助。

另外應避免受傷手提重物、女性應避免反手扣內衣的姿勢,以防造成二次的傷害。

●出院後至受傷一個月內左右,延續住院時期的活動,遵照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進行活動。

●大約術後6週,能逐漸脫離肩吊帶的使用,並慢慢增加活動角度,並且加入「肩關節外旋」的活動。

●大約術後2個月至3個月,隨著逐漸回復到完整的關節角度,此時會逐漸加入阻力運動的復健,進而提升肩關節周遭肌肉的肌力與耐力。

復健進展與患者的順應性有關,建議患者配合物理治療師與醫師的指示,在治療室內進行復健運動,也同時在返家後認真活動,相信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提供三項在家也可以進行的運動:

●肩關節屈曲運動(圖1):健側手帶著患側手進行肩關節運動

●手肘屈曲及伸直運動(圖2):無受傷的關節如肘關節也應保持活動,圖示為肘關節的伸直及彎曲運動。

●肩關節外旋運動(圖3)。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關鍵字

肱骨 骨折 復 健 方法

地址(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2段173號2F之1

捷運科技大樓站,僅有一處出口,右轉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

捷運大安站,5號出口左轉,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

葛瑪蘭客運科技大樓站斜對面

2F.-1, No.173, Sec. 2, Fuxing S.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Walking for 5 mins along Fuxing S. Rd., from Technology Building MRT Station (only 1 exit) of the Wenhu Line(Line 1 of Taipei Metro).

重點提要

--與在吊帶中支撐手臂三週或更長時間相比,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在吊帶中一周後,手臂的早期運動是否會對長期肩部功能或肩部問題的發展產生影響。

--患者報告提到對於大多數類型的錯位型骨折 (骨折部位已經分開),手術並未比非手術治療帶來更好的肩關節功能。然而,它可能會造成併發症的後續手術風險更高。

--如果進行手術,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什麼是最好的方法。

什麼是近端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上臂骨的頂端。近端肱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且嚴重的損傷,它常被稱作破損 (骨折) 肩。人們需要數個月才能恢復使用手臂,活動和疼痛的一些限制是常見的長期問題。

治療這些骨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治療包含:

--非手術治療: 使用吊帶支撐受傷的手臂一週至數週

--手術治療:用於 ‘錯位型’ 骨折,其中破損部分已經分開。手術可能涉及將破損部分放置原位,並使用金屬板上的螺釘或骨髓中的釘子將它們固定。或者,在老年人中,一半或全部的球窩肩關節可能會被金屬植入物代替。在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僅更換肩關節的球 (肱骨頭)。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 (RTSA) 的使用正在增加,除了更換整個關節外,RTSA 中球窩關節的位置是顛倒的。手術後,受傷的手臂最初會由吊帶支撐。

所有治療之後都需要復健。

我們想要了解什麼?

我們想要找出恢復肩關節功能的最佳方法,並避免成人肩部骨折治療的有害影響。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在醫學資料庫中搜尋關於成人肩關節骨折處理的研究。然後,我們再根據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總結這些研究結果,並評估我們對於證據的信心。

我們發現什麼?

我們找到 47 項研究,包括 3,179 名肩關節骨折的成年人。這些研究在 21 個國家進行,大多數的研究追蹤人們至少 1 年,大多數人年齡在 60 歲以上;三分之二以上是女性。12 項研究評估了非手術治療;10 項研究比較手術與非手術治療;23 項比較兩種手術方法;2 項研究測試術後活動的時機。

主要結果

在這裡,我們關注三項關鍵問題。

1.在骨折後一週內移動肩關節是否比延遲 3 週或更長時間移動肩關節更好呢?

由於來自於 5 項非手術治療研究的有限證據,我們無法確定手臂的早期活動是否會改善或影響長期肩關節功能或發展出肩關節的問題。

2.對於大多數類型的錯位型骨折,手術治療是否優於非手術治療?

10 項研究測試了大多數類型錯位型骨折的成年人,進行手術是否比非手術治療效果更好。有強有力的證據提到,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在患者報告的 1 年和 2 年以及可能 6 個月的肩關節功能方面沒有重要差異。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提及兩種治療在 1 年的生活品質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研究中有 31 人死亡,但只有 1 人的死亡與手術有關,手術可能導致需要額外手術的更高風險以及更高的併發症風險。然而,也是有微小的可能性,在非手術治療後出現更多肩關節問題。

3.最好的手術方法是什麼?

我們選擇了兩個關鍵的比較。
--四項研究比較了在骨頭重新組合後,使用釘子和鋼板固定。手術的選擇可能對肩關節功能沒有影響。非常有限的證據意味著我們不確定手術的選擇是否會影響生活品質、有害影響或需要額外的手術。

--兩項研究比較 RTSA 和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發現肩關節功能改善程度相似,但 RTSA 後額外手術的頻率較低。然而,總體來說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判斷一種置換方式是否比另一種更好。

這些證據受到哪些侷限?

我們有信心,對於大多數類型的錯位型骨折,使用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在功能或生活品質方面沒有差異。否則,我們不確定其他發現,通常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

這些證據的最新情況如何?

這篇文獻回顧更新了先前發表在 2015 年的文獻回顧,證據更新至 2020 年 9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葉千瑜 (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