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

》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乐(lè):快乐。

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翻译】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解读】

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作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干了,只做学生就够了。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也要有选择地学。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一一做人到位,做事正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更点明个中意味,指出此节所述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他强调的其实是“学”之后的“行”。一门心思只学知识,而不想着如何让学到的知识先服务于自己,后服务于社会,造就的无疑会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这就需要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譬如秦桧、严嵩等人。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

大学

问的人。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其实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或有体会,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掌握了一种高效做事的方法,这个时候,是无比快乐的。

“乐感”是人外在行为收效内化后的情绪体验,这一情感历程无疑是寂寞的。难怪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概莫能外,中国的孔子、

庄子

,西方的苏格拉底、叔本华、马克思无不寂寞一生。所以,如果真心向学,就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凄凉的精神,否则免谈。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不要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感叹,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然而,这样的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一个。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当然,更不能不奢求于外。

《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如此,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一修成君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章》

解释: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十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逐则注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乐”的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言知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所涉成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

�����������ƪ��һ�仰�ǡ�ѧ��ʱϰ֮�������ú�������仰������ʲô��˼���Ҳ�������ͷ5���а׻�ע�͵ġ����������2006��1�¹����������緢�еIJ�ͼ�桶����ж���仰��ע���ǡ�ѧϰ�˶�ʱ����ϰ����Ҳ�����𣿡������汾�ġ��������仰��ע��Ҳ������ˡ��Ҹе�������ע�Ϳ��Ϸ��ӵ�ǧ�����ԣ������ǹ��ڼ��׻��ˡ�

�������ȣ�����Ū����׷���Ҫ����ѧЩʲô��ϸϸ˼֮���Ǹ�ʱ�����˽��С�ѧ���롰ϰ�����������صģ����ִ�����ѧϰ���ͬ��

����ͷһ������ʱ�ɶ�������١��ڶ�������������ʱ��˽�˽�ѧ���еġ���ʱ�����������������¡���ʱ�ܵ����õĽ��������ֻ���������������������������ʱû���ִ������еĿ��塢���飬������Ҳ��û�е���������ʹ������������׭�֡���������д�����ϡ��Ѽǡ� ���ģ�����ʱ����û�з�����ֽ�����Ǹ������⡣

����������������ԭ�����ǿ��Զ϶�������˵�ġ�ѧ��������ָ�����ض���������֪ʶ������˵�ġ�ѧ������Ҫ�ǽ���������ѧ���������ˣ����а���������������������������Լ������ø��ӵ��˼ʹ�ϵ��

����������ΪӦ���������ˣ��������롢���׷�󣬼��е������ڡ�����С�ѧʲô����ʲô���ڡ������������𰸣����е�һ�㣬��������ͼ��С��ʡ��Ĺ��

�������ʡ���ʲô��˼�أ�����˵��������Ҳ���������߰��ˡ����������ڣ������ʡ������˼�����Ϊ�ʡ�������Щ�����ԵĻ����У�������Լ�ؿ�������Ϊ�������е��µĺ��塣���ǣ����Ƕԡ��ʡ����������ֹ�ڴˣ����в�������֮�ӡ�

�������ʡ��ĺ��嵽����ʲô��������һ��ʤǧ�ԣ����ʴӶ��ˣ������˲ű�ʾ���ʵ���˼����������˵�������ˡ�������������ɡ����ˡ���ɵġ���ν������ȻҲ�����������ϵ��ˣ���ͥ�����塢���ȹ���ӡ��ʡ����к�֮�����ˡ�һ�������������ϵ��ˣ�����������ϵ��Ϊ�˴���������ϵ���ͱ��뽲�����������ͱ����������ɷ��Ρ�

����������������ԭ�򣬱�����Ϊ����ѧ��ʱϰ֮���еġ�ѧ��������רָ���鳤֪ʶ����������ѧ�����������е��ˡ������ڣ��Dz����������������⣬����ȷ�����������˵Ĺ�ϵ��ֻ���������ܲ����ú������ڡ�ʱϰ֮���еġ�ϰ���������Ƕ���󾭳�����ϰ������˼������ѧ���������˺�Ҫ���ϵظ���ʵϰ��ʵ����Ҫ�����˵�����Ŀ�̸��

��������ѧ��ժ��2012��8��6�ա�ѧϰʱ�������۴� �ģ�

(��Դ:�����ձ�)

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会令人喜悦?

孔子还说: 0211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即学而时习之。 知新:于所之中有所悟,得出新学问,这样也可以作别人老师了。 温故能知新,自然也能心生喜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个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有人将“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为复习、温习,按照的本义,理解为练习、实践更为恰当。 这就是说,懂知识还不够,还要时时付诸实践。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礼大树下”。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是下面哪位中国古人的思想?

孔老夫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去实践,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迷惘,没有收获。 ②:疑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切于事疑惑解。 孔子在本章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学习的最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