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帮助每个人每天解决一个问题

在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经历迷茫,甚至会一遍遍地问自己:

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天赋?

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兴趣?

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小的时候,常常是父母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比较挣钱,做什么才能活下去,甚至可能连高考填什么志愿都是父母决定的。

等到我们长大后,念了志愿选择的专业,才发现好像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关键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于是就这样茫茫然然地过了二三十年,仿佛都是照着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想法和别人的期许在过日子,好像一直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该怎么办呢?

每天花15分钟,认真看待自己

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人的问题是,花了许多时间在学习,拼命地学这学那,好像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要学好多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变优秀。考过很多考试,拿到很高学位,拿到很多证照,拿到很高的工资,才能证明自己是很好的人。

其实一个人好不好,不是由别人决定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无论别人怎么说你好,你都不会相信的;但如果你认为自己很好,那么别人怎么说你不好,你也同样不会相信。

所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最核心的一步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

著名的迪士尼电影《狮子王》,和狂揽50多亿的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实也都是讲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

一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是听了父母的话,觉得自己应该得是怎样的,后来随着成长才慢慢体会到,原来别人讲的都不是自己,于是开始突破各种条条框框,慢慢地才找回了自己。

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花至少15分钟的时间,可能一开始还需要更久,30分钟甚至1小时,来认真看待自己,来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而不是通过拼命的学习来填补自己不够好的焦虑。

3个步骤找到兴趣所在

第一步,想想自己小时候喜欢做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她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写作,每次写作的时候几乎就忘了时间,忘了要吃饭,忘了其他的任何事情。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她在编自己的小故事,就是将头脑分成了两个,一个是上课的脑,一个是创作的脑。一边上课一边做笔记,同时也在一边创作。

其实这就是真正找到兴趣所在之后的一个特征,你会废寝忘食。

第二步,在喜欢的事情上,加种其他东西。

只要你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么就可以从这件事情开始,像花一样去展开你的兴趣。

比如你喜欢写作,又喜欢旅行,那么写作+旅行,就可以是一本旅行书。

比如你喜欢写作,又喜欢看电影,那么写作+电影,就可以是一篇影评,或者是为电影写一篇文案,或者是写一个剧本,或者是写一个小说等等。

比如你喜欢写作,但同时你又喜欢教别人,那么写作+教学,就可以是一门写作课等等。

只要你找到一个核心的东西,那么这个兴趣就可以有无限多中拓展的可能性。而这个核心的东西,也被称为「天命」。

第三步,花时间经营你的不同身份。

天命是一种「频率」。当你非常喜欢眼前的事情时,这种喜欢的感觉可以投射到任何事情上。

比如,你很喜欢吃蛋糕,那么你可以把吃蛋糕的心情投射到「做蛋糕」这件事上,这就可以为自己开发一个新身份,也就是蛋糕师。

通过喜欢投射的方式,每个人每天其实都可以叠加不同的身份,你既可以是一位作家,也可以是一位旅行家,还可以是一位老师等等。

综合这三步,其实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最核心的兴趣点燃起来,就像生命的火炉,一旦点燃,将产生源源不断的、旺盛的动力。

找到热爱,建立自己的灯塔

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灯塔?

很多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做很多事情,但是到最后往往徒劳无功,这就是没有建立自己灯塔的原因。一旦你主要的灯塔建立起来之后,所有的资源都会慢慢地流向你,帮助你开出各式各样的烟花。

比如,你喜欢写作,那你可以先从写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开始,当书本出版后,可能就会有其他出版社来找你写其他类型的书,或者是你还可以把其他兴趣,比如旅行,电影等等加进来。

所以建立灯塔,指的是,当你把第一件事情做出来之后,就相当于设立了一个高空炮,让大家看到你。那么与你领域相关的项目,就会来找你,往后的一切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总的来说,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所以我们每天一定要空出时间来,哪怕是15分钟也好,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去找寻那些热切的渴望。

通过三个步骤:回忆小时候喜欢做的事,在喜欢做的事情上加种其他兴趣,像树木开出不同的分支一样,建立自己的兴趣版图,每天花时间经营不同的身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当然最重要的是,选出一个最核心的兴趣,也可能是最核心的身份,然后将关键的兴趣做到最好,让大家看到你,让所有的资源都会慢慢地流向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日记:关于 “如何确定自己喜欢做的事” 的思想实验

这一篇日记,其实是上一篇的延伸阅读。

今天和几位朋友吃甜点的时候(感恩节窝在家里的结果就是可以和其它蜗居动物们一起瞎聊天儿),又撞到这个话题 “如何确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脑海中顿时浮响出张教主的这一期播客。很想要在当下复述出他提到的这四个思想实验,但想了半天勉强回忆起了一个半 …

回家后把这一期翻出来,用二倍速快速听完,然后做了个简单笔记,感觉里面有很多观点是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

笔记(引用)开始

如果想要知道,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否是你真正的热情所在,可以用以下的四个小的思想实验帮助你来思考,理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思想实验一: 如果此刻就把做这件事情的所有附带结果马上给你,你还会不会继续做?

举例说明,如果你喜欢去健身,但现在马上出现一个外星人,TA给你一颗药丸,吃下之后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马上让你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美的体态,并且此生再也不需要用健身来维持药丸给你带来的效果,你是否还会去健身?

这是在问自己,你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过程还是结果。

思想实验二: 如果你不可以和任何人分享做这件事情的体验,你还会不会继续做?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欢旅行,如果有一天你获得了可以去全世界(甚至全宇宙)任何一个地方的永久有效签证,并且不用担心旅行的任何费用,唯一一个要求是你不能和任何人分享你的旅行体验,你还会不会旅行?

这是在问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否是因为外在因素和社会比较给自己带来的动力,还是你的内在动力。

思想实验三: 假设你有两件很喜欢做的事情:A和B,如果你现在可以把A做的很好,但前提是再也无法做B了,你会不会接受条件,继续做A?

这一条比较直接,在问自己愿意为一件事情付出(放弃)多少。

思想实验四:如果你只有十年的寿命了,你还会不会做这件事?

这一条也很直接。乔教主说把人生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当然一天的时间太短,其实完成不了大多数人所谓 “梦想” 的事情,但如果你有十年(其实也不长),你还会做这件事情吗?如果答案是“会”,侧面说明了这件事情对你的重要性。

除了这四个思想实验之外,张教主还有两个延伸的想法:

延伸想法一:很多事情的意义是在过程中发现的,要不停的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不去动手做一件事情,很难真正知道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是否重要。人的思想一定是流动的,周遭的环境也会变换,所以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用这些问题来衡量一下手头的事情,和自己分配时间的方式。

延伸想法二:要考虑问问题背后的情绪和动机

需要破题,而不是一味的去答题。

当我们开始问,“现在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呢?” 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其实背后的情绪和动机通常是:我现在并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而当我做到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就能改变我的生活状况了,我就不需要再去面对生活中的虚无,孤独和无趣了。

其实这个逻辑是有很大漏洞的,哪怕你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也不一定(甚至是也一定不)会从本质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哪怕你找到了可以奉献一生的事情,还是需要面对没有灵感的痛苦,或者做不到预期的自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期待对方成为自己的救世主。现代人常常把 ”爱“ 这件事情看作一个艺术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种想法常常是错的,用画画这个事情做比喻:如果一个学生并不愿意苦心研习绘画的技巧,而是期待有一天当维纳斯出现在 TA 的面前,TA 就马上可以画出传世之作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这个逻辑和 “一旦我有了钱,我就会去做什么”,其实是同样一种逻辑漏洞,背后的动机都是期待用外力去解决自己生活里本质的问题。

笔记(引用)结束

在大部分同意这几个思维实验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两点想法吧: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对每一个选择做深入的思考,作出真正基于个体独立意志的选择(比如有多少人选择出国,找工作,结婚生子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还是“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了,好像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但这并不意味着 “随大流” 没有意义,因为可能按部就班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就是一件人类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最行之有效的 heuristics(根据有限的知识积累起来的对复杂事情的一套简单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这辈子完全没有找到所谓 “喜欢做” 的事情,而只是按部就班成了家生了小孩平安活到老,也应该是一个十分完满的人生,挑不出毛病。

虽然 ”享受过程” 听起来很美妙,上述的四个思想实验好像也在引导人去找到他们愿意享受其过程的事情,而将这些事情称之为 ”喜欢的事“。但事实上,有很多事情的过程可能十分不 enjoyable,但结果仍然十分值得。你不一定需要强迫自己喜欢一件事情本身,如果你接受自己就是喜欢做这件事的结果,那又未尝不可呢?当我们强迫其他人去享受过程,而忽略了结果给他们带来的意义的时候,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生活的意义呢?

争取明天的日记谈谈别的,不再言必称《得意忘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