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巢 期

隨著孩子成人,相信做父母的多半是既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這麼辛苦拉拔孩子終於長大了;感慨的是,歲月不饒人,過去黏人的孩子已不再需要自己的時刻關心。更重要的是,隨著孩子的獨立、離巢,自己似乎也失去了生活重心。面對這樣的情況,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且聽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不只更年期 兒女離家後,爸媽更要面對家庭「空巢期」

台中美德醫院精神科醫療部主任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兼任醫師劉又銘表示,其實上述的現象就是典型的「空巢期」。

什麼是「空巢期」呢?劉又銘醫師解釋,其實人的一生,除了從出生、嬰兒、學齡期、青春期,到成年、中年、老年,有不同的階段與分期外,一個家庭也同樣有其生命分期。

而「空巢期」這個階段,其就如字面上的意思般,指的是雛鳥在成長為成鳥後,飛離原先巢穴、獨立生活的情形。換言之,也就是家庭中年輕的兒女成員,已社會化即將邁向成熟個體的階段。

譬如,長久在外求學、工作,或是即將結婚再組新家庭,都會某程度地脫離原生家庭,使家中只剩下父母輩的成員。

以台灣現狀來說,一般多發生於家庭父母成員45~55歲,也就是一個家庭成長20年左右時,而此時,又碰巧是人體步入更年期的階段,在身心靈的雙重影響下,自然容易因短時間內不適應,而產生負面、焦慮情緒。

「空巢期」階段爸媽易憂鬱?4大生活變化是關鍵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一個家庭正式邁入「空巢期」前,多數家長在孩子的長大過程中,便會逐漸體認到孩子的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調整生活重心。

但如果家長自身沒有這樣的體會、認知,在面對空巢期的到來時,便容易出現適應上的障礙。尤其是,下列4大變化,更容易讓爸媽感到難以承受。若未有效排解、轉換心態,便有可使之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不適症狀:

變化1/自我實現的醒悟:

有不少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而將過去未完成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爸爸沒有念大學,孩子你要爭氣。或是孩子我這一生的榮耀就只有你,我這輩子都靠你了)

事實上,孩子也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於是,當孩子開始展現自我意志,或是礙於現實因素必須離家。此時,抱持這類想法的家長,所產生的失落感與衝擊感往往相當可怕,就好比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不見了,進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不安感。

變化2/現實距離的增加:

聚少離多,遠距離要維繫感情並不是容易的事。

尤其,孩子正要面臨成熟、轉大人的任務,有許多社會化、個體化過程會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此時的重心轉移可能到了朋友、工作、情感上面。於是在原先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與聯繫的重要性排位,便可能因此下降,而此情況往往也會讓父母感到孤單和寂寞。

變化3/互動方式的調整:

從父母對子女的互動關係,逐漸轉為成人對成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家長過去的教養方式,習慣總是為孩子操心,要念,要管,或者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

一旦孩子開始頂嘴、反駁,這時候不管是心理上距離,或是現實上距離的拉大,往往也會讓父母親感到無力、焦慮。

變化4/人生中老年的轉變:

所謂中年危機,人生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在此時容易受到挑戰,若是沒有之前不斷地更新或是再確認,容易突然感到錯誤、後悔,或是空虛。

再加上,身體機能開始有走下坡的訊號,舉凡,皮膚變皺、體力變弱、視力變差等,自然容易加深焦慮感的浮現。

女兒在外住宿、和妻子缺少互動 6旬男飽受憂鬱情緒糾纏

劉又銘醫師提到,近來臨床門診就碰到1名60多歲,擔任貿易公司業務經理的男性。

近期,頻出現睡不著、易怒、吃飯沒胃口等症狀,且家人更發現,其甚至有不自覺喃喃自語、痛哭的情形,但每當人關心時,又選擇低落不語,於是在家人建議下,前來就醫。

其實,綜觀上述症狀可發現,這位爸爸已明顯有憂鬱的問題。在經過詳細看診、詢問後,才明白導致其近來情緒劇烈變化的原因,來自於家庭生活形式的轉變。

由於女兒唸書在外住宿,平常可以多說話的對象不見了;而太太平時忙著自己的興趣,較少跟先生談心,也沒有太多一起活動的機會。

再加上,先生自己長期忙於工作,平時沒有時間發掘自身興趣,突然覺得自己每天生活庸庸碌碌、十分空虛。

且長期工作累積下的疲勞不適與更年期帶來的身體退化症狀,也在近期接連湧現,使他自覺體能走下坡,腰背、頸部每天痠疼不已,於是思想越來越負面。由此可知,當更年期碰上空巢期,對不少人來說,確實相當不易調適。

改善空巢期問題怎麼做?精神科分析給你聽

改善空巢期問題,又該怎麼做才對呢?劉又銘醫師指出,站在精神科醫師角度來看,其實空巢期帶來的衝擊、心靈空虛感,主要多來自於:認同感的失落;現實生活改變的適應不良;感情連繫的缺乏,以及身體改變所帶來的焦慮感。

而每個人、每個家庭,也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因此想要有效治療、改善,仍應先了解每個人的生命脈絡,以從中重新調適。

如果是認同感失落,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價值重新設定;為家庭忙碌的人,可以適時增加對自己人生的規畫。

譬如,年輕時想完成卻一直放著的夢想(旅遊、嗜好、想學的東西等等);而過去忙著自己生活或工作,現在才發現孩子居然大了的父母,則可以好好轉變一下,試著撥出一些時間,讓自己有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事實上,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3C產品的盛行,現代人家庭成員聚少離多的比例也大幅增加,因此更容易有感情聯繫缺乏的問題。

所以親子間如何維持彼此生活的聯繫非常重要!而這一定要有一方先做,建議父母親是比較能夠有高度去調整,來讓孩子明白,這個家永遠為他們存在著,而這個家也永遠需要孩子的關心。

但如果不是缺少聯繫、共處機會,而是過去已習慣過於關心、管理孩子的父母,這時候可能要想一想,孩子已經不是孩子而已,同時也是個成人了。應該適度學習把孩子當作和自己一樣的大人來對待,並思考情感連繫的需要方式為何,而非一昧的上對下發號施令。

擔心空巢期適應不良?提前「護巢」,有助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方面改變的準備外,在空巢期的開始前(如果能夠有警覺到的父母),還可以做的調適便是「護巢」!劉又銘醫師解釋,護巢就是要守護家園,可以抵抗一些空巢期帶來的不安感及動盪感。而守護家園,除了房子外,也包括住在裡面的人。

人的部分:

對於即將要離巢的孩子,離巢前父母就可以開始和孩子溝通離巢的準備。包括聯繫方式、生活作息、孩子何時返巢(家)等;而留在巢裡的爸媽,則更要增加彼此的溝通與合作、學習互相支持,互相同理,自然有助於減少孩子離家後,被留下來的孤獨感覺。

房子的部分:

除了空間擺設,也還有生活作息的意涵,留在巢裡的父母,不妨正面迎接空巢到來的改變。適時的調整家中環境,依照留在巢中的自己的需要,加以布置、調整、更改擺設,為自己家中帶來新的改變氣象,也可以減少一種「人去樓空」的印象感。

醫師小叮嚀

最後,劉又銘醫師也提醒,雖然面對空巢期,首要關鍵就在於適應改變。但接受改變卻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捉摸的過程。因此,建議民眾不妨可試著學習上述方法來主動改變,這會比起被動接受改變來得容易。

尤其是,有另一半者,不妨可找個新活動一起做,重新再一起建構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吧!如果,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那除了找出自身喜歡的事物以外,更建議走出家門多和其他人互動。

最重要的是,面對並接受空巢期的存在。就如同生命的起承轉合,人從出生到壯年,老年到遲暮,各自有各自的美麗與哀愁,家庭的生命周期也是如此。若能學會接受、珍惜當下,更有助看到事物的美好;事實上家庭正是因為有了別離,所以相聚才會更讓人喜悅。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延伸閱讀

上班才是解脫!在育兒與工作間蠟燭兩頭燒,想保有自我,學會「專心」很重要

心很悶不開心?專家:游泳具備冥想和療癒特質,能克服哀傷、感受更多寧靜感

你是真餓,還是情緒性飢餓?別搞不清楚被這2種感覺欺騙了!

(本文獲「華人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廖俊惠醫師

在1970年代就有學者定義「空巢期」為子女長大後全部離家,家中只剩父母的階段,就像幼鳥長大,可以自行飛行覓食,不再與父母同住一窩,巢中只剩老鳥的情形一樣。這是為人父母者必經的歷程。

空 巢 期

空巢期常與更年期連袂前來 

空巢期大多出現在中年,而這時也常是女性進入更年期的關口,除了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老化,同時也要承受子女離開家庭而獨立的事實。國內有學者認為這個時期的成人會面臨個人、家庭及社會3方面的適應問題,學者楊錦登亦認為生活適應良好是個人對環境周遭人事物及個人在心理、情緒的行為,皆能處在良好的狀態中,並能增進自我能力、滿足感與自我實現,達成個人與環境之 間和諧的關係。 

有文獻認為若調適良好,值此階段的父母可以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維持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也可以讓自己有一些學習及成長。在家庭關係中,可與配偶多培養感情,其他還有提升工作成就及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向外擴展人際關係等。

必要時應尋求身心醫療協助 

精神疾病的發生及預後,通常與生物、心理與社會等因子息息相關,因此在空巢期的婦女不僅要小心是否會因為調適不良而引發精神疾病,也要注意是否會因為更年期的情緒症狀或潛在的精神疾病惡化而造成調適更加困難。 

女性到了中年以後,生理方面較為顯著的變化就是更年期,由於卵巢功能慢慢退化,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出現熱潮紅、盜汗等身體不適,甚至會有情緒困擾,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症候群。萬一察覺自己每天都在擔憂孩子的食衣住行,無法專注於其他方面,並且被這樣的心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提不起勁,對過去感興趣的事情失去熱情,睡眠食慾也變得不好,就要小心是否有了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最好能及時尋求身心醫療的協助。

坦然迎接空巢期的3個面向 

以精神科門診一位女性患者為例,她受到憂鬱症的影響,一度嚴重到無法照顧自己,更不用說接受建議去適應空巢期的變化了,但經過治療加上各方面的調適,她最後不僅再去讀書以彌補年輕時未能完成學業的遺憾,還試著去工作以及參與社區活動擔任志工,生活相當充實。 

在此建議中年婦女要在認知及心境上提早為必然會來臨的空巢期預做準備,以減少突然的壓力。通常可以藉由閱讀相關書籍,幫助了解中年可能出現的生理及心理變化,以及透過他人經驗的協助來加強心理調適, 以減少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焦慮。

實務上

提早做好小孩長大離家的心理準備,例如教導小孩獨立的能力免得自己擔心,並與孩子建立聯絡模式。

生活上

提早檢視規劃自己的生活,免得照顧孩子的工作突然減少而一下子無所適從。

心態上

小孩離家後,只剩另一半與自己長相廝守,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溝通聯結,互相扶持,夫妻關係會更為緊密,所以此時可將空巢期的危機視為轉機,重啟過去因為必須照顧孩子而暫停的規劃,穩健地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78期

什么是空巢期?

在1970年代就有學者定義「空巢期」為子女長大後全部離家,家中只剩父母的階段,就像幼鳥長大,可以自行飛行覓食,不再與父母同住一窩,中只剩老鳥的情形一樣。 這為人父母者必經的歷程。

空巢父母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生活?

首先,父母应从调整生活作息入手,一点点让生活回归到平日的状态;其次,父母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子女身上,多参加户外活动,例如跳广场舞、登山、旅游、绘画或摄影等,转移注意力,结交新朋友,拓宽社交圈,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增加生活多元性与丰富性;再次,父母可以通过养宠物来排解内心的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