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喜歡 社交

写在前面的话:

年轻时总害怕孤独,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为了合群而合群,马不停蹄地去赶赴一场又一场应酬。随着年龄渐长,发现与其花费精力在酒桌上结交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不如沉下心来,远离喧嚣,专心提升自己。

社交,本质上说是利益交换。既然是交易谁都不想做亏本的买卖。在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支持你在社交场合完成这种“公平交易”时,社交就演化成一方对另一方卑微的乞求。看起来好像是自己人脉资源丰富,但是到了关键时候才发现:求来的所谓人脉资源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在握手的那一刻,你在对方心中的份量就确定了,这和你们在一起喝了多少杯酒没有关系。只有建立在自身强大实力基础上的人脉才是真实的。否则,脱离了自身实力的背书,人脉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想要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你想多了。越早看透并承认这一点,越是活得明白。

所以,与其觥筹交错地去忙着应酬,不如早点回家陪陪老婆孩子吧,她们才是你人生中真正的依靠。

人群中,总有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通常待人友好,但却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总是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不合群。

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人肯定不擅长社交,但是一项心理学实验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实验要求被试者解读电脑屏幕上的表情照片,并为照片对应某一种情绪,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等。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在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的人,成绩却往往比其他人要好得多。

实验表明:看似孤独的人,反倒能够精确地解读他人在某一瞬间的情绪;而那些热衷社交的人在测试时成绩之所以不佳,是因为对测试的表情总是表现出偏于乐观倾向的误读——他们自己乐观,也误以为别人过得很快乐。

换句话说,这些孤独的人本应更擅长人际关系,但事实上在社会群体中的表现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梳理出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受到动物本能中的“捕食者心态”的影响。

社交活动实际上是最原始的人类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融入群体来获得安全,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这种群体安全感至今仍然可以在自然界中随处观察到。例如,海洋中单独的小鱼在面对体格稍大的鱼时很可能成为它的腹中之食,但几千甚至上万条同类小鱼在一起时会组成鱼群,往往可以令大部分捕食者忌惮放弃。

上万条小鱼组成的庞大鱼群,有时候可以起到吓阻捕食者的作用

此外,沙丁鱼群即使遇到强大的捕食者,也会由于数量众多,相对于个体的单独行动来说具有更高的概率存活下来。

沙丁鱼是典型的依靠群体来获得安全感的动物。一旦遭到捕食,仰仗于庞大的个体数量,通过牺牲群体中最外围的个体来提高整个群体的存活概率。

以上的合群现象,只是食物链中的偏向弱小的一方才会采取的策略。我们注意到,还有另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表现——独狼现象,这个现象只存在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捕食者群体里。

几乎所有的捕食者,一般都有“领地意识”。对于力量相对较弱的捕食者,在自己的地盘上通过群体联合的方式共同狩猎或者御敌,例如非洲的“掏肛大师”——鬣狗。

但是,对于大型捕食者如老虎来说,它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依靠它自身强大的实力,已经完全具备捕食各种动物的能力,它没有必要像狮子、鬣狗那样通过团队合作来达到目的,此时团队反而只会给它增添累赘,成为它享受美食时的绊脚石。

老虎不屑于通过组建团队来狩猎,它总是独来独往,这是典型的“捕食者心态”。

因此,只有在捕食者对自身实力绝对自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触发“捕食者心态”,独来独往,单枪匹马闯天下。

人类社交也很好地继承了上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

从众心理归根结底是人类在面对恐慌时自我保护。一旦融进群体中,单一个体可以获得安全感。但是,当某一个个体处在群体的优势地位时(或者他自认为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此时他的捕食者属性就被激活了。在行为表现上,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融入群体中并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像鬣狗一样进行团体狩猎),固不自觉地出现了脱离群体的独狼状态。

那么,对这类人来说,他引以为傲的一般是什么能力呢?

当今社会,环境安全,资源丰富,因此不可能是像动物一样纯粹以体力论英雄。研究发现,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往往骄傲的是自己的高智商,优越感的产生一般也是源自于此。

实际上,大量实验表明,比较聪明的人(或者自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的确更容易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即所谓的“恃才傲物”。

原因二:完美主义者心态。

我们知道,不合群的人往往心思细腻,容易观察到人们行为里的细微差别,同时也能对身边人做到很好的共情,更能觉察到身边人的情绪,以及他们更在意什么,这种特性使他们能够成为很好的照顾者,但是这种特性也让他们没办法享受到社交的快乐。

这些人对事物有着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也会本能地关注到事件的不和谐之处,这使他们感到非常痛苦。即使这场聚会不是他们组织的,他们也会因为某些人突兀的行为产生不安。若是自己组建的聚会,这类人的完美主义情节会使他们变得忧心忡忡。从邀请谁,到菜品的口味,从座次到夹菜,他们会力争打造一场完美的酒桌文化礼仪体验。一旦出现不完美,他们便会郁闷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想方设法弥补遗憾以及他们所认为的伤害。

因此对这些人来说,社交体验是辛苦的,一场社交下来,别人体验到的是酣畅淋漓的愉悦感,而他们却是精疲力尽,故而社交成了他们避之不及的心理障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逃避社交的人一般对友谊也有着更高的标准,泛泛之交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只有他们认可的友谊才会真心对待。

原因三:“安静的观察者”心态。

由于有些人(尤其是智商相对高一些的人)会比普通人对环境和事件观察更细致,这也就导致了这部分人在群体之中更习惯用眼睛看和耳朵听,在他们看来减少干扰才能发现真实。因此他们更喜欢安静,心无旁骛。

在他们看来,如果要和人群打成一片,需要付出代价。例如,必须放弃他们很享受的超然观察的行为,找到几个同伴在他们面前做出一些无意义的言谈,然后引起他人同样无意义的应和。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你来我往之下气氛变得融洽,欢乐就出现了。但是事实上,对于这些孤独者来说,这种无意义的社交气氛,他们在事后回想时常感到莫名其妙,不但从中感受不到乐趣,反而有深深的自责和厌恶。

因此在生活中有的人会对社交感到乏味,也会避免自己参与太多社交活动。这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不爱说话,长久下来他们的语言能力会越来越退化,面对人群时不熟练的语言使他们感到窘迫,这又进一步使得他们更加不适应社交,并由此产生“社交恐惧症”。

除了特意锻炼社交能力或厚脸皮的人之外,这些人往往宁愿让自己一直孤独下去,也要享受由此带给他的独立安静思考的空间。

一个小技巧:

对于这些喜欢孤独的人来说,实际上有一个不需要社交场合就能够提升自己语言能力的方法,那就是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

这种课堂氛围下的互动虽然和日常社交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在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却具有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我强烈怀疑,马云的口才很可能就是在做大学老师的那几年练出来的。

另外,这个方法实际上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理念(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原因四:“不求于人,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社交大致分为情感、娱乐和功利三种。像家庭聚会、朋友小聚,这类情感社交其实所有人都会不排斥,尤其是对于不合群的人来说,他们反而很喜欢和有共鸣的朋友一起谈天说地,共同探讨感兴趣的领域。

这些看似孤独的人,他们真正讨厌的是第三类社交,即功利类社交。嗤之以鼻。

这些人有着自己的骄傲。对他们来说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不会有向别人求助的地方。反之,如果自己遇到难处解决不了,那一定是自己还不够优秀。他们坚信,自己的智慧一定能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换句话说,此类人的诉求是向内的——不求于人,反求诸己。他们认为:通过无意义的社交寻找贵人,这是对自己智商的背叛。虽然旁人看来这种心态有些倔强和犯傻,但是恰恰这也正是他们可敬又可爱的地方。

正因如此,为了满足对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孤独的人往往都比较努力,他们愿意用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来提升自己,尤其是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而这一特点,往往表现出了极大的“独立自主、持之以恒”的坚韧性格,即“吃得苦,霸得蛮”,他们内心的潜意识活动是:“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而且所有人都靠不住,唯独只能靠自己。”

对这些人来说,别人有的终究是别人的,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能量,那求来的东西迟早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摧毁,只有自己强大,相应的需求才会获得稳固的满足,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由此可见,对他们来说,功利性社交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价值。

仍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人并不是远离全部的社交,他们只是对社交场合过分挑剔罢了。在他们看来,没有(真正的)朋友和亲人的社交是无意义的,走过场式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达,乏味而又尴尬,不值得消耗自己的时间,若是硬要参与进去,反而会觉得格格不入。

这些“独行侠”们,若真要遇到值得托付真心的人,便应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老话,一定会一改冰冷的面孔,让你沉浸其中,并惊讶他原来也并不是那么得不好相处。

提供工业相机、镜头、光源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

很不巧自己算是这种人

我认为不喜欢社交就是,无论干什么都觉得

自己做的快乐程度 大于 和同伴一起

但是和别人一起的时候,也可以很真诚的对待他,并且让这个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但是当更近一步的交往你就会有所防备,这样你们的关系就止步于社交,而达不到好朋友的地步。


也不是擅长社交,是如果我愿意社交的话,和别人相处的都还不错,不属于特别被人讨厌的那种。


喜欢一个人呆着,社交要付出很多时间和金钱,当然你可以在社交里得到很多快乐,会有一种有很多朋友的幸福感。


但是我不喜欢这种社交带来的快乐,还是比较喜欢把时间都花在提升自己身上,比较自私一点,而且我比较喜欢那种自己掌握自己所有时间的感觉,比较爽


当然如果能交到那种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话,我付出多少都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遇不到,我想还是要把自己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吧。

——————————————————————————————————

没想到还有和我一样的人,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挺奇葩的,大多时候看上去很阳光,但是就是不想老是和朋友捆绑在一起。

可能是内心太向往自由,加上喜欢独处和内心敏感,不是很喜欢什么都掏心掏肺的说出去。所以朋友甚少。没有什么愿意深交的朋友,但还是愿意对所有人好。也希望她们都能过的好一点。

——————————————

再补充一下,我觉得不喜欢社交就是不喜欢啊,没有什么朋友没用或者别人会伤害你什么的理由,就是单纯觉得一个人很自由,如果和别人天天在一起比较开心的话那我可能也会更乐于去社交

自己是个intp.......

怪不得啊

修改一下答案,因为发现深沉的装逼之后忘记答题了emmm。。。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本质是个死宅,还特别懒,也不爱说话,又不得不去扩展交际圈子。很多场合可以妙语连珠博人一笑。事实上能得到我真正认可的朋友并不多。

我始终坚信,日久见人心(莫名色情)。

不愿意交际的本质,是不信任。与其相信友情,我更愿意相信契约。更愿意相信利益是维持友情的唯一纽带。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保持距离,随时做好了被欺骗和被坑害的准备。

简单的讲,类似我这种人,即使表面上能与人言笑晏晏,本质却是孤独的。我只相信我自己。

————问题补充————

其实像我这样的人生活过得应该都不错。至少我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我从来不相信别人的许诺,凡事自食其力,不欠人情。人多的时候很合群,独自一人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寂寞。物质上自给自足,精神层面也还可以。

总的来说,不爱出门,不喜欢社交,却擅长社交的我,孤独,独立,却不独来独往。活得很开心很满意。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