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曰 女子 與 小 人 難 養 也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则谚语。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对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 [2] 

作品名称 论语 外文名 Confucian Analects 作    者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作品出处 《论语·阳货》 文学体裁 语录类    别 语录

目录

  1. 1 词语释义
  2. 原文
  3. 注解
  4. 2 注解说明
  5. 3 词语出处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注解

(1)唯,语气助词,无实意。

子 曰 女子 與 小 人 難 養 也

(2)女子:汉唐诸儒解"女子"为全称 [2]  ,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 [2]  。

(3)小人:阴私满腔,与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论语里称这类人为“小人”。

(4)养:古代的“养”字,指修身养性,这里的“养”是指培养,修养,养浩然正气,养身、心、性、命。(“身“、“心”、“性”、“命”的理解,要参照儒家另一经典《大学》。)

(5)孙:通”逊“,有规矩。“不孙”意思就是容易无礼,坏了规矩。

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解释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大家各执一词理解的句子,以下仅作为一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主张是"仁者爱人也",所以孔子是不会贬低女人与小人的。《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所说的"小人"是指"未修身"所有人,"君子"是"小人"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才是"君子"。我们天生都是小人,君子是从小人而来的,没有天生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聪明,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弱点、缺点,而且还喜欢到处说别人的弱点、缺点,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揭短、八婆。这种人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讨论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别人讨论。这绝对是人类的恶习。

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呢?

我们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常是以讹传讹,蚂蚁被传成大象,歪曲事实,给别人生活、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负面影响导致怨恨、仇恨的产生,最后暴发冲突。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是受益的,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孔子明确地批评子贡。

  • 子贡你到处说别人坏话,论长论短,你就那么好吗?我反省自己的缺点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缺点。

  •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从子贡的身上看到了问题,那么这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见到比我贤德的人,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不是去指责、批评别人,而是内自省。

  • 《道德经》: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一样,贤德的人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贤德的人不是我们批评、指责的对象,而是我们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把孔子的立场表达清楚,他是爱人的人,是化解矛盾的人,而非制造矛盾的人,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贬低女人和小人于理不通。

孔子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思想行为不能突破"得失"的人。"得失"价值观的缺陷是得之喜、失之虑,由"得失"产生的情绪、习惯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本原因。

"得失系统"的本质是个竞争系统,由得的多少而形成等级金字塔、阶级思想。

当我们在世俗中获得"成功"以后,容易形成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情绪、习惯,容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很容易引发灾祸。同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朋四友要跟你混吃混喝、借钱,竞争对手把你当眼中盯,欲除之而后快,小偷、劫匪把你当成了发财的目标。而为了维持"得"的地位,保护既得利益,人会变得冷血、吝啬,处处堤防,会不择手段保护"得",身心累于"得"。

当我们在世俗中"失败"了或离成功很远,人会痛苦、埋怨,容易形成懒惰、厌世、暴躁的情绪、习惯。这时亲朋好友都远离你,继而孤独、无助,很容易挺而走险,变成小偷、劫匪类的坏人。《易经》里讲"否极才会泰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的情绪、行为习惯,很容易擦枪走火干坏事,身心困于"失"。

成功的人因"失去"或害怕"失去"痛苦不堪,未成功的人因"未得"、"求而不得"痛苦不堪。然后为了"得"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无恶不作、无所不为、丧失人性,最后给自己、家人带来灾难、祸患,这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参考资料
  • 1    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www.wenyanhanyu.com
  • 2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知网[引用日期2022-01-25]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翻译】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解读】

小人和女子的问题


这是《

论语

》中饱受争议的一句话,历代对此持批评态度的学者都说这是孔子对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及女性的歧视。这是对孔子这句话的误读,首先,这句话中的小人并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人民,而是指“仆隶下人”。其次,孔子说这句话是有时代局限的,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是社会现实,孔子并没有贬低谁,也没有说谎话,而我们之所以对这句话大加诟病,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以现代人的立场对这句话的正确性评头论足,这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是有失偏颇的。

自从远古时期,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取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就一落千丈,并长期居于男性之下,人类告别蛮荒、走进文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没有随着文明的到来而有所浮动。女性地位有所上升,是从近些年的女权运动才开始的。几千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男女平等的观念还不足百年,我们用不足百年的男女平等观念,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是太苛刻了?

虽然孔子曾多次强调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要爱民,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揭示了一个观念,即“各在其位,各安其事”。说白了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偏离,也不能越位。封建社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这其中揭示的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虽说人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社会分工上的差异使得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依然存在,这其中必须得有服从,否则社会生活就无法进行。故而,孔子不可能把地位低下者与君子等量齐观。

在等级社会中,小人和女子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局限,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孔子退而讲学之前,就算不是“仆人”的平民子弟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活动范围小,他们的视野非常狭窄,所知有限,思想水平与道德修养高不到哪去。从这一方面看,无知蒙昧、不知学习、不求上进的人,孔子也肯定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

孔子认为小人与女子难养,理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先说小人,为生存身为人仆,吃饭穿衣仰仗所侍奉的主人,主人与他的“远近亲疏”影响到他的直接利益,因而他反应才会如此强烈。态度稍好,他们就耀武扬威起来,对主人加倍谄媚,距离太近了,往往会放肆而显得无礼;对他不好吧,又会觉得受到冷淡,自然会对主人心生埋怨。至于女子难养,也是由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在古代女性是没有自我的,“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无论什么时候,女子都将身心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男人的态度如何,自然会引起她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你对她好,她自然要千倍万倍地对你好,距离太近了有的人就吃不消了,就想要挣脱;她把你当作自己的一切,你疏远了她,她就变得一无所有了,自然对你恨之入骨。可见,孔子说小人女子难养,并不是信口开河,事实也是如此。

经过深刻的分析,我们对这句话要作正确的理解,首先要有时代观,站在孔子的立场上去理解,肯定这句话描述的社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接着,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口中的“小人”与“女子”也发生了变化,经济独立了,人格也独立了。

子 曰 女子 與 小 人 難 養 也
子 曰 女子 與 小 人 難 養 也
简体English

子 曰 女子 與 小 人 難 養 也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

協助

+

常見問答集

+

使用說明

+

工具
系統統計

+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學而
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顯示資料來源

+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

禮記

+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孝經

+

說苑

+

春秋繁露

+

韓詩外傳

+

大戴禮記

+

白虎通德論

+

新書

+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

揚子法言

+

中論

+

孔子家語

+

潛夫論

+

論衡

+

太玄經

+

風俗通義

+

孔叢子

+

申鑒

+

忠經

+

素書

+

新語

+

獨斷

+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經

+

列仙傳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

申不害

+

慎子
諫逐客書

+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六韜

+

司馬法

+

尉繚子

+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

九章算術

+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

淮南子

+

呂氏春秋

+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史記

+

春秋左傳

+

逸周書

+

國語

+

晏子春秋

+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

越絕書

+

戰國策

+

鹽鐵論

+

列女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公羊傳

+

漢書

+

前漢紀

+

東觀漢記

+

後漢書

+

竹書紀年

+

穆天子傳

+

古三墳

+

燕丹子

+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周易

+

周禮

+

楚辭

+

儀禮

+

山海經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傳

+

詩說
字書

+

說文解字

+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

郭店

+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

世說新語

+

顏氏家訓

+

文心雕龍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樓子

+

水經注

+

神仙傳

+

三國志

+

高士傳
神異經

+

洞冥記
隋唐

+

群書治要

+

藝文類聚

+

通典

+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

論語注疏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

+

金瓶梅

+

封神演義

+

廣韻

+

孝經注疏

+

太平御覽

+

太平廣記

+

朱子語類

+

宋景文公筆記

+

棋經

+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閒詁

+

紅樓夢

+

全唐詩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

相關資料

字典

討論區

圖書館

維基

數據維基

在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