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思考是什麼

出自 MBA智库百科(//wiki.mbalib.com/)

目錄

  • 1 什麼是正面思考
  • 2 正面思考的特質
  • 3 正面思考的樹立
  • 4 相關條目

什麼是正面思考

正面思考是指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複。

正面思考的特質

  • 幸福:大體而言,悲觀主義者更加內向,情緒更加低落、緊張,或者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而正面思考的人崇尚愛情、追求快樂、待人熱情,從而給自己的生活、家人的生活,甚至所有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快樂。他們的博愛會得到更多愛的回報,這是因為他們更加的外向、善良,對他人也關懷備至。
  • 健康:一種解釋說,正面思考能夠使人更好的應對壓力,從而降低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 成功:換一種說法就是,成功的人一般都從正面思考問題。樂觀者會更加的幸福快樂,工作更富有創造力,很容易得到升遷,掙得也比悲觀者多。樂觀者樹立更高的目標,堅定不移,實現了大多數的目標。
  • 樂觀:—切成功人士的共同性格。
  • 熱情:人生的太陽。
  • 信念:渡過難關的精神支柱。
  • 正直:生而為人的標準。
  • 勇氣:人生路上成功的法寶。
  • 自信心:人生的所有事都從信心開始。
  • 耐心:成功的磨刀石。

正面思考的樹立

自我暗示對一個人思想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人很容易陷入負面的自我暗示當中,特別是當周圍人都很悲觀的時候。因此,樹立更加積極的思維方式,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變自我暗示的語氣。

就像其他壞習慣一樣,在我們改變之前,我們需要清楚的意識到我們在做什麼。在一天的某一段時間,停下來反省評價我們想問題和自我暗示的方式。一旦發現有負面傾向,想辦法改變它,改變的更加積極些。就像做游戲一樣。

開始時,記住一條簡單的要求:不會對別人說的話,也不要講給自己聽。如果這些事不值得的大聲說出來,那說給自己聽也沒什麼意義。要是覺得自己傾向於負面看待問題,就不要想著短時間內變成一名樂觀積極的人。但是,只要不斷集中練習,就會自動的從自我責備轉變為自我肯定,也就感覺到周圍的世界不是那麼充滿批判的。

練習正面的自我暗示,能改善你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並且隨著頭腦越來越樂觀,就能建設性的處理緩解每天的壓力。

相關條目

  • 負面思考

「正向思考」是世界上最受尊重的哲學之一,許多作者寫了許多不同的書籍和文章來宣揚「正向思考」的優點,不過,相信你一定懷疑過,這樣的「正能量」真的有用嗎?

這其實得仰賴幾個面向:

1. 如何解讀正向思考

正面思考其實是在發展我們的思考方式,使我們去以正面、會帶來好結果的方式去思考,換句話說, 就是透過思考,去實現樂觀的想法與能量

2. 光想不做沒有用

OK,現在你可以正面的思考了,可是你沒有去付諸行動,那就是空想,僅管你覺得一切都會有好結果,可是沒有去做就是什麼都沒有,有了念頭,還得去實行才行。

3. 正向思考也要實際一點

事實就是事實,並不會因為你非常正向去看待就拋開事實層面。假設你現在遇到了財務問題,並不是想著我很快就會中樂透,或是我很快就會獲得一份遺產…等,一切問題就會解決;你該正視問題,想著也許你現在有財務問題,不過藉由哪方面的節流與調整,實際情況並不會這麼糟。 正面思考並不代表天馬行空的去幻想喔!

4. 過度正向的反撲

然而,在低潮時,還要不斷說服自己樂觀、看開或是一直往好的方面看,這樣會造成自己一定的心理壓力,反而會造成情緒上的累積與壓抑,比起一開始會更加負面、消極。適時讓自己發洩,或是短暫處於負面情緒中沒有不好, 平衡正負能量也是該學習的生活課題。

到底怎樣才會「實現」?

OK,你相信正能量一段時間了,卻沒有看到顯著的效果,讓你開始不禁懷疑,這真的有用嗎?到底要怎樣才會所有改變呢?

別擔心,還有另外個 「自我價值肯定理論」(self-affirmation) 可以幫你。

什麼是自我價值肯定理論?

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與信念,而價值觀應該要有 彈性 ,會隨著生活接收到的新變化、時間、趨勢調整,一旦價值觀改變後,看事情的角度也隨之改變,這有助於我們維持各面向的平衡思考 ;反之,當你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背道而馳時,你會失去動力,也開始否定自己。

看到這,檢視一下自己的態度與價值觀吧!也許你會陷入低潮,是因為你的價值觀太過理想或浪漫,而與現實失衡喔!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這麼「正能量」是不是真的有用時,也別忘了同時檢視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是不是需要修正,再加上不斷提醒自己,你會發現原來這就是「順心」的感覺!

(作者:Erika Sun;參考資料:Huffpost, Lifehack,圖片來源:VisualHunt)

我們一定要樂觀、正面思考嗎?

每當我們有負面思考時,身邊總會有人會告訴你:「開心一點嘛!打起精神來啊!」難道一定要保持樂觀才叫做「過生活」嗎?好像「感到不開心」是件醜陋的事,不能被別人看見,必須藏好。

或許從來就沒有「正常」與「病態」的定義

我們身邊一定都有那種很喜歡鼓勵別人,要大家想開一點、樂觀一點、思考正向一點,但是一旦處於負面的情況下,越提醒自己要正向、樂觀,就越容易因為壓力變得更負面、更走不出來。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書中就分享了這個狀態,因為資訊流通的關係,讓我們心中有許多矛盾產生,努力追求「正常的情緒」,卻產生了更多的矛盾反應,為了遏止焦慮,反而因此更加焦慮。

但,到底什麼是病態?什麼是正常?書中提到:最常見文化中的矛盾與衝突,造就了現今的精神疾病:

  1. 競爭成功vs.友愛謙讓
  2. 各種需要vs.滿足需要所遭遇的挫折
  3. 個人自由vs.個人局限

在情緒中,或許從來就沒有「正常」與「病態」的定義,或是說在不同的文化底下,只要一個心態無限上綱或是走到偏激,那就是一種病態。

我們都追求愛,但是為了被愛而不擇手段,就是一種病態;我們都想要成功,但是為了成功、名譽而患得患失,就是一種病態;我們都期待被認可,倘若完全依賴外在認可、不能自我判斷,那就是一種病態;在面對問題時,正向思考會是一種很好的心態,但是若為了正向思考而感到壓力、不斷批評自己,那就是一種病態。

情緒管理不是不能產生任何情緒,而是學會如何降低情緒最高與最低點的幅度;面對問題,不是要你全面性地正向思考而忽略實際狀況,一點負面因子都不能有,而是在自己可以控制、接受的狀態下,降低因為外在狀況的高低起伏,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中,每個角色代表著我們的情緒,樂樂代表著快樂,憂憂代表悲傷,怒怒是生氣,驚驚是害怕,厭厭是厭惡。

故事中,大腦是由樂樂所主導,所以主人萊莉長大的過程中,是很樂觀開朗的,而在這五個角色間,憂憂最不受歡迎,甚至連憂憂本人都不喜歡自己,覺得她在大腦中是最多餘的角色。在一次的意外中,樂樂跟憂憂被拋出大腦,來到大腦的記憶垃圾場,開啟了一段重回大腦的旅程。

因為這個旅程,樂樂發現了憂憂的好處。她發現,雖然主人萊莉表面很開朗,但其實有時候是壓抑自己裝出來的,而憂憂的好處就是讓萊莉可以適度宣洩難過、抒發情緒,透過這樣的表達,才有機會讓其他人注意到萊莉的不開心,並可以適度地伸出援手,也才有機會讓萊莉把自己的不開心跟爸媽講開,使溝通順暢,不再因為一個疙瘩而讓生活只剩下厭惡與生氣。

每個情緒都是重要的,樂樂的正面很重要,但憂憂的情緒釋放,偶爾流個淚宣洩一下也很重要。

有時候太過正面,反撲的力量反而更大,久了甚至還會生病,無根據的樂觀會使你更挫敗,造成情緒耗竭。因為遇到問題時,若毫無依據地相信可以順利解決,一旦事與願違,可能會更悔不當初,甚至可能開始討厭「正面思考的自己」,全盤否認正面思考方式。

或許我們最重要的課題是定義何謂「正面思考」。

什麼是正面思考?

正面思考是相信每件事情都有理性分析的可能,當有可能被理性分析、有機會解決,就表示它有可以解決與執行的方式,但同時也需要考量現實環境,所以不會莫名其妙、奇蹟般達成,而這個解法可能不完美也可能有點辛苦。

例如,當你遇到一個很糟糕的朋友,若是假性的正面,就會變相催眠自己「一切都會變好的」,似乎只要這樣思考,就能將狀況變成你所要的理想樣子。但真正的正面思考應該是面對它,且分析與定義「糟糕」的狀況為何、確切導致自己不舒服的行為是什麼,若是可改變的狀況,說不定跟對方溝通後就有機會改善;若真的無法改善,那為什麼還要逼自己一定要跟對方「交朋友」呢?

再舉個例子,當你遇到很會情緒勒索的父母,假性的正面思考,就是不斷告訴自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爸媽老了就會自己改善了」「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但是從來沒有付出行動改變這個狀況,期待他們可以發現你的不開心與難受,長大後發現,一切都沒有改變,仍在痛苦的輪迴中。真正且實際的「正面思考」,是了解父母的狀況,分析是否有機會溝通或一起找家庭諮商,若無法,那就設定好自己的底線與界線,想辦法遠離這樣的狀況,降低不開心發生的頻率,確保自己的好心情。

當你只是一昧地催眠自己「一切會變好」,被過往含糊不清的雞湯束縛著,例如「努力就會成功」「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等,而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你會發現這樣的信念,並沒有使狀況好轉,這時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保持正面思考」的意義。

當開始懷疑、產生負面思考時,那種負面情緒是一湧而上的,因為你已經累積好久的挫敗,而這時候終於找到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於是你會開始說服自己:「對!沒錯!就是這樣!正面思考都是假的!都是沒用的!」

你不再樂觀、不再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再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你不認為人生有改善的一天,因為你更相信正面思考都是騙人的,所以極致地展現:「盡情地負面思考吧!既然正面思考不能解決事情,那我何不擺爛?還來得輕鬆多了!」

人生還是要正面思考,但請適度就好。

要相信每個來自內心的聲音

遇到問題時,理性分析、找出可以解決的方式,但同時也先想好最壞的可能,而面對最壞的狀況,可以先思考其對應方式,降低得失心,才有機會好好發揮自己的實力,不用急著跟自己說「一切都會變好」,可以試著拆解它、分析它,找出可能的解法。

當你願意嘗試解決問題,才有機會找到解藥,一旦找到可能的解藥,也就代表自己又比昨天更前進一點了。

每個大成功,都是由很多小成就所累積而成的,就像身材很好的人,也不是一天養成的,就因為有這樣的小成就,才能推動自己前進。我們該學習的不只是找到目標的方向、記住終點的快樂,而是有意識地發現身邊的每個小成就。

很多偉人的自傳中,總會寫一開始的自己有多麼失敗,才能襯托出後來的成功與勵志,但是仔細觀察,他身邊一定有些小成就支持著他們,可能是鼓勵自己的父母或國小老師,或是曾經在一個小比賽中得名,或是陌生人的一句稱讚與鼓勵。

**要相信每個來自心中的聲音,動機都是為了自己好,只是立場與角度不同。**即使讓你產生害怕、焦慮的情緒,但其實這都是大腦為了讓我們避免危險,所產生最自然的反應,而非理性思考後的決定,例如摸到很燙的東西,當意會過來時,我們早已經把手抽開了。

這就像小時候看卡通,一個人在思考時,會出現小天使與小惡魔,他們有各自的立場與建議,其實若拿掉「天使」與「惡魔」的角色設定,把它想成是內心的「好朋友A與好朋友B」 的對話,或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不同的好朋友,有不同的特質,所以有不一樣的建議。

若心中的好朋友A,容易出聲制止我們跳脫舒適圈,主要是因為A擔心面對陌生的環境,無法控制的因素多,受傷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所以與其遇到問題再解決,好友A就會開始說服我們不要前進,但同時好友B卻認為要有遠見,每件事情都要做好最理想的準備,他擔心的是未來,因此說服我們要前進,唯有這樣,才有機會掌握未來的幸福。

好友A與好友B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立基點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罷了。

不完美才是常態,允許偶爾對自己失望

我們不用遏止心中的聲音,只需要試著理解它們各自出於什麼樣的觀點,以及基於什麼樣的深層動機,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如此一來,才有機會溝通,進而想出可能的解決方式,也讓它們知道你接下來的決定,都有把它們的擔憂思考進去。

你相信它們是為了自己好,同時也希望它們相信接下來的分析與決定,一起支持自己,根據決定走下去。

我們,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彼此支持,也需要先相信彼此;傷害我們的,常常是我們喜歡的人,但能給予力量的,都是我們相信的聲音,並能夠真正鼓舞自己。

你都能接受伴侶的小缺點、朋友的抱怨、家人的悲傷,為什麼不能寬恕自己一點呢?

不完美才是常態,接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允許偶爾對自己失望。

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出處:圓神出版/《喜歡不了自己,那就從不討厭開始》 涵寶寶 著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