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隻 小 豬 與 大野 狼

英國童話-三隻小豬

[普通話] 三隻小豬

故事內容 :

從前,有一隻胖胖的豬媽媽,她生了三隻小豬。

最大的小豬:豬大哥很貪睡,很懶惰。一天到晚都在打瞌睡。

第二個小豬:豬二哥很愛吃,他也很懶惰。

幸好最小的小豬:豬小弟是個勤勞的好孩子。常常努力的工作。

有一天,豬媽媽告訴他們說:「你們都長大了,應該自己蓋房子,自己住,自己種田,自己生活。我要你們自己照顧自己。」

豬大哥噘起嘴,懶洋洋走出家門。「咿咿.....好討厭哦!」豬大哥想一想說:「蓋一棟稻草屋吧,那最簡單了。」

稻草屋很快的蓋好了,豬大哥好得意,他馬上去找兩個弟弟來,很驕傲的對他們說:「我的房子蓋好了,很漂亮吧~,你們也快一點蓋吧!」

豬二哥看見說:「哇,果然很漂亮,大哥,你真了不起啊!」

可是豬小弟並不以為然,他說:「哥,你不擔心稻草屋會被風吹倒嗎?」

豬二哥想了想,說:「稻草屋會被風吹倒,那我就用木頭來蓋好了,木屋較重,不怕風吹。」

豬二哥決定以後,「咚咚咚,咚咚咚!」他很認真的工作,一會兒敲敲釘子,一會兒鋸木頭。很快的,一棟木屋蓋好了。

豬二哥趕忙把哥哥和弟弟都請來,驕傲的說:「你們看,這麼漂亮的房子!而且釘得很牢固,不會被風吹倒,我真的好棒呀!」

豬小弟說:「木屋雖然不會被風吹倒,可是用力打,木頭會被打斷,房子就垮了。」

「討厭!」豬二哥罵小弟說:「你以為你最聰明?看你搬磚頭搬一整天了,房子還沒蓋出來。笨蛋~~」

豬小弟不慌不忙說:「我蓋房子雖然比你們慢,但是我要蓋的房子不怕風吹,也不怕敲打,紅磚房子最牢固了。」

豬小弟不理會哥哥的嘲笑,他搬好了磚塊,又搬水泥,他把水泥和好了,開始堆砌磚塊,一塊一塊將抹上水泥的磚頭堆砌起來。豬小弟心理想:你們不要笑我,等我蓋好了,你們就知道了,我的房子比什麼都堅固,野狼來了我也不怕呢!

豬小弟繼續加油工作,他趕呀趕,趕到天黑,月亮掛在天上了,他的紅磚房子才好不容易蓋好了。豬小弟正想休息,卻聽到了大野狼的吼叫聲。

豬小弟猛吸一口氣說:「幸好房子蓋好了,我不怕大野狼。」

這時兩個豬哥哥也聽到了野狼的吼叫聲,怕得發抖,他們怕野狼來,所以整夜都不敢安心睡覺。

隔天,豬媽媽要三隻小豬到田裡工作,沒想到走到半路的時候,他們被一隻可怕的大野狼發現了,野狼一直跟蹤他們。野狼決定先吃豬大哥。

豬大哥剛回到家,就聽到大野狼的聲音:「砰砰砰!小豬朋友,快給我開門!」野狼叫門叫得好兇。豬大哥嚇得臉都白了,他趕緊拿一把大鎖,把門緊緊鎖了起來。可是野狼哈哈大笑說:「你這個大笨蛋,這種稻草屋,我吹一口氣就倒了。」他說完話,用力一吹,果然把稻草屋吹倒了,豬大哥嚇得直跑到豬二哥家。

「救命呀!」大哥慌慌張張跑進豬二哥的木屋子,趕忙把大門閂上,怕野狼闖進來。可是野狼吼叫說:「木頭屋子一樣擋不住我,我一定要把你吃掉!」

兩隻小豬怕得縮著身子擠在一起,頭上直冒冷汗。因為野狼怕把門打壞了,「砰~~」,門板發出吱吱吱的斷裂聲,兩隻小豬眼看野狼就要衝進來了,他們亂闖亂撞,結果撞倒了木屋子,他們直奔到豬小弟的家。野狼也一直在身後追趕他們。

兩隻小豬逃呀逃呀,逃到小弟弟的家中。「弟弟,弟弟,小....弟弟,野狼在我們..身...後...」豬大哥上氣不接下氣的說:「快把門鎖緊,不然我們會被吃掉的。」豬小弟卻一點都不擔心,他說:「怕什麼?這麼堅固的磚屋,野狼進不來的。」

很快的,野狼就追來了。他生氣的說:「死小豬,看我把你們的房子撞倒,你們就要被我吃掉了。」野狼說著說的開始撞牆了。「呀!~~」他使出全身力氣,向磚牆猛撞過去!

「啪啦!」一聲,磚牆沒被撞倒,野狼的骨頭卻斷了,「哎唷,痛死我了,痛死我了!」野狼哭哭啼啼的回家去了。

「萬歲!」三隻小豬很高興的叫起來。從此,他們三個兄弟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吃飯睡覺,也一起工作,日子過得很快樂,而且野狼一直沒再出現呢!

三 隻 小 豬 與 大野 狼

有三隻小猪他們想各自建一座房子

老大用稻草圍成了一座房子他說:我有自己的房子了(他非常開心)

老二用木頭建成了一座房子

老三想用磚瓦建一座房子,于是它夜以繼日地蓋了起來 哥哥們早就住進房子了 

這樣整整過了三個月,老三的新房子也蓋好了

有一天,來了一只大野狼。老大驚慌的躲進了自己的稻草屋。野狼“嘿嘿”笑了两狠狠吹了口气,就把稻草屋吹倒了。老大只好逃到老二家里。

大野狼追到老二家门前停了下来,心想:你們以為木頭房子就能難倒我吗?它用力向大門撞去。“呼”一聲,木頭房子被吹倒了。

兄弟两只好拚命逃到老三家,氣喘吁吁的说:“狼来了!”老三趕緊關了門窗,然後它發現的說:“别怕!没問题了!”

大野狼站在大门前,它知道房子里有三只小豬,但是它不知道怎麼進去。它對房子又吹又撞,可是房子堅不可催

大野狼氣壞的繞着房子轉了一圈,爬上屋顶,它想從煙囪溜進去。老三從窗口發現,馬上點起了火。大野狼滑下来时,剛好掉進火爐里,整條尾巴都燒焦了。它嚎叫著夾著尾巴逃       走了,再也不敢来找三隻小隻的麻烦了。

三 隻 小 豬 與 大野 狼

三隻小豬,是一则著名的英國童話[1],以會說話的動物為主角。其出現時間可能是18世紀或更早,但正式書面出版於1840年代(但與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話》裡一則故事雷同)[2]。目前三隻小豬已是全球兒童所熟知的了大哥和二哥,並用巧計趕走大野狼。

在英語世界中,三隻小豬的童話其實也是童謠。其中大野狼的台詞因押韻有趣而相當著名。

故事內容编辑

豬媽媽的三個兒子都長大了,要牠們自己出去蓋自己的房子。豬大哥是個很懶散的長子,牠只用一堆茅草來蓋房子,蓋好後就在房子裡呼呼大睡。豬二哥是個貪吃的次子,牠只用釘子和木頭蓋了一座木屋,豬小弟是個勤奮又聰明的么子,想要一間安全又堅固的房子,於是蓋了一間磚屋,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把房子給蓋好。隔天豬大哥的家附近出現一隻大野狼,牠從外面聞到豬大哥的味道,向前敲門要豬大哥開門讓牠進去把其給吃掉,豬大哥不答應,於是大野狼用力吸一大口氣,把豬大哥的房子整個吹走,豬大哥被這一幕嚇傻了,跑到豬二哥的家,豬二哥的木屋比茅屋堅固了點,無法用吹的,於是就把房子撞倒,於是兩隻小豬趕緊逃到豬小弟的磚屋那裡,豬小弟的磚屋是最堅固的,無論大野狼用吹的還是用撞的就是弄不壞,於是大野狼爬上了屋頂,要從煙囪爬進來把三隻小豬都吃掉,豬小弟立刻在壁爐放了一盆熱水,大野狼被高温燙傷到哇哇大叫,趕緊逃回森林,趕走大野狼後,豬小弟讓兩位哥哥住在他的房子,從此牠們就再也不怕受到大野狼的威脅,快樂地生活着。

成語爭議编辑

「三隻小豬」被中華民國教育部列入成語辭典附錄部分的電影及小說類,除此之外,「七年之癢」和「小木偶奇遇記」也都被定為成語[3]。這個成語首次發佈的時間是在2005年下半,互联网档案馆上該項目最早出現的時間為2005年11月3日[4]。台灣TVBS報導聲稱發現教育部在爭議爆發後從辭典正文移除該項目並重新放進附錄裡[5]。無論如何,附錄的該項目確實曾經出現在最早的列冊裡[4]。項目原文如下:

童話故事。森林裡有三隻小豬,一隻隨便築了草屋,另一隻想:築一間木屋就夠了,只有第三隻用心築了磚屋。大野狼一口氣把草屋吹壞,兩口氣也吹壞木屋,最後三隻小豬都躲在堅固的磚屋裡,大野狼才無可奈何。後來「三隻小豬」一語被借來形容多用心,不偷懶,才能有最堅固的成就。如:「我們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

對於「三隻小豬」等列入成語辭典,中央研究院語文研究所所長何大安表示「乍聽之下很不適當」,雖然詞語的運用有灰色地帶,但如果把電影片名都當成語,「範圍會不會太大?那所有語詞都可稱得上成語了?」且教育部的成語辭典有教育功能,影響廣泛,列入成語辭典之前應該深思。[6]網友們也羞辱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嘲笑他嘗試用「三隻小豬」來造例句,並嘲諷他是「第四隻小豬」[7]。為了回應批評,一名教育部官員指出,儘管人們習慣認為成語有經歷數千年的歷史,但語言不斷地變化和更新,教育部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辭典中所包含的材料,並會聽取公眾的意見作為參考[6]。

參見编辑

  • 兒童文學
  • 佳構劇

参考文献编辑

  1. ^ 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猪》的改寫本為例 存档副本. [2008-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
  2. ^ 見 James Orchard Halliwell-Phillipps, Nursery Rhymes and Nursery Tales (v.1843)。
  3. ^ (中文) 教育部成語辭典: 電影及小說類. 教育部. [200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3).
  4. ^ 4.0 4.1 (中文) Cached vers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engyu dictionary. Internet Archive. 2005-11-03 [200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3).
  5. ^ (中文) Ku, Tsai-yen. 「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 TVBS. 2007-01-22.[永久失效連結] 原文:杜正勝的說法和編輯委員剛好相反 事實上因為爭議太大,我們發現,上午以前,三隻小豬的確出現在網路成語辭典的正文裡,到了下午,才被拿掉變成所謂的「附錄」。
  6. ^ 6.0 6.1 (中文) 「三隻小豬」竟列作成語. 大公報. [200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7. ^ Wu, Yu-yeh. 杜正勝示範三隻小豬造句~網友嘲諷杜是第四隻小豬. Dongshen News. 2007-01-23 [200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外部連結编辑

  • 教育部成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