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技檢◆飲料調製-丙級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98. 茶葉的生長環境相對濕度在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之間。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技檢◆飲料調製-丙級- 20600 飲料調製 丙級 工作項目 03:飲料調製1-100#18701

答案:C
難度: 簡單

  • 討論
  • 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Hsin Fang Cha 大一上 (2018/10/14)

茶樹性喜溼潤,年降雨量1,800~3,000★★,...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技檢◆飲料調製-丙級

58. 下列行為何者是餐飲服務人員應有的品德與修養?(A)微笑待客(B)對同仁斥吼(C)代人打卡(D)有蒜味。...

10 x
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技檢◆飲料調製-丙級

28. 打開後必須要冷藏的調味品是:(A)蜂蜜(B)液態鮮奶油(C)咖啡豆(D)可可粉。 ...

10 x
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前往解題

前言:茶树作为常绿木本植物,适应力较强,除过于干旱或者土壤条件不适合外,几乎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生长。不过欲使茶树生长茂盛,产量高,品质佳且能从事经济栽培,仍需对环境有所选择,因为茶树的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好坏,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环境条件中包括气候和土壤,其中气候是指日照,温度,水分和风等。至于土壤则指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条件的综合。

我们了解茶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生产者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也对茶友选茶大有益处。

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气候因素

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品种对水分、光照、温度等气候因素均有一定要求,尤其栽培上为了生产高产优质的制茶原料,更需要良好的气候条件加以配合。

▌一、水分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条件下,就可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 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的蒸发和茶树的蒸腾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许允文.198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 1987)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彰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二、光照

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茶树有机体中90%~ 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进行。光照条件差的枝条发育就细弱;光照充分的叶片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较厚,叶片比较肥厚、坚实,叶色相对深而有光泽,品质成分含量丰富,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相反,光照不足的叶片,大而薄,叶色浅,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相对增高,茶叶滋味表现淡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一般而言,茶树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万—5万勒为宜。

光照对于茶树的生长和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对品质的影响更大,茶树原产地在云南、四川、贵州一带的大森林中,经常处于漫射光下,因此茶树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达到较高的光合效应,故具有耐阴的特性,并不需要太高的光照强度,因此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茶树的光合作用强度则不升反降,但茶树生长出于不良光照时,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茶树生育对不同光质反应是不同的。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蓝光为短波光,在生理上对氮代谢、蛋白质形成有重大意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橙光对碳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物质积累的基础。紫光不仅对氮代谢、蛋白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一些含氮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很多香气成分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试验表明,在夏季覆盖蓝紫色薄膜可以提高氨基酸含量,而覆盖黄色膜则同时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吴庆东,1987)。

据研究当适当减弱光照时,茶芽中的氮化物会明显提高,而可溶性醣和茶多酚等则会相对减少,但是茶叶的特征物质——茶氨酸,以及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在遮光条件下其含量均有明显增加。显示光照较弱,茶叶品质香气高、滋味甘醇、汤汁圆润,反之生长在日照较烈,有太阳直射光照的地区品质较差。

太阳光是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大部分所组成,其中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不同单色光组成,为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光源,又以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其次为蓝、紫光。红外线虽然不能被叶绿素吸收,但是能做为土壤、水分、空气和叶片的热量来源。至于紫外线虽然对茶树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经紫外线照射下的叶片含氮化合物较多,反而是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这也是茶树生长在高山森林或者云雾中有较佳品质的原因。

目前一些高产茶园的光能利用率不足1.5℃。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大大提高茶叶增产潜力。研究表明,茶树为喜阴植物,不遮阳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光照(4万~5万勒)下仍比遮阳茶树高,但是在强光(8万勒以上)、高温( 34~38℃)和低湿(40%~60%)的协同作用下,叶片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大幅提高,使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适度遮阳能满足茶树耐阴生理习性要求。就茶叶品质而言,低温高湿、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较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而味强烈的红茶。

为了有效、经济地利用光能,除了做好园地和品种选择外,还可以通过间种遮阴树,夏季覆盖遮阳网,辅以合理密植、人工灌溉、茶园施肥、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调节。

▌三、温度

温度也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地温两方面。气温影响地上部 分的生长,地温则影响根群的发育,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通常在茶树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三个主要的温度界限,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当茶树处于最适温度时,生长发育呈现最佳状态,在最低或者最高温时就停止生长,当小于最低温度或者大于最高温度时,茶树枝条会局部干枯或者整枝死亡。

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是指茶树在此温度条件下生育最旺盛、最活跃。不同茶树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多数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如其他生育条件满足其生长需要,则随着温度升高,生育速度加快。

高温可以促进薄壁细胞增厚及液泡形成,促进厚壁组织纤维细胞增厚并木质化,促进新梢茎的木质部发育。所以,气温越高,嫩叶展开与增大增厚也越快。同时嫩叶转变为绿色速度加快,对夹叶发生量增加,多酚类物质增多,茶氨酸和氨基酸总量下降,使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随着气温升高,新梢生长加快,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最适宜新梢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8~30℃。

秋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茶树地上部进入休眠,停止生长。茶树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因品种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茶树品种耐低温的表现,一般把中、小叶种茶树经济生长最低气温界限定为-10~8℃,大叶种定为-3.0~2.0℃。大叶种茶树在气温低于一5℃和小叶种茶树在低于-16℃时,茶树新梢将遭受冻害。

早春气温低时,地温更低,为促使茶芽早发,人们常采用耕作施肥和利用地表覆盖技术措施,疏松土壤,加强地上气流与地下气流交换,保温保暖,可有效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

当夏季到来时,地下5~10厘米土层温度可升至30℃,通过行间铺草或套种牧草等措施,可以降低地温(黄东风等,2002);

秋季增加有机肥以及提高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冬季茶园土壤温度。此外,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也能有效改善地温、气温和空气湿度。

▌四、其他气候因素

冰、雹、霜、雪、台风、季风、焚风等对茶树生长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对茶园的气候影响更大。如夏季焚风会使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加速叶面和土壤水分蒸发,冬季则不论高山或者平地,均有可能受到霜害,尤其伴随干旱湿度低时危害更为严重。所以必须加强防霜,防旱处理。

土壤因素

茶树所需要的矿物质等养分、水分,95%来自于土壤,因此要想从茶树上获取高产优质的茶青,就必须让茶树生长在良好的土壤中。

▌一、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性状

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酸碱度都会对茶树的生长产生影响。高产优质茶园土壤的特点与要求应该是:有效土层(耕作层)深厚疏松,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丰富;心土层和底土层紧而不实;土质不黏不沙,既通气透水,又保水蓄肥,以微酸性原始沙壤土为上。

(1) 土壤酸碱度。茶树是喜酸忌碱植物,在pH为4~6.5的土壤中均能生长,其中以pH 4.50~5.5为最好。茶树适宜于酸性土壤环境的特性与根系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有关。另外,酸性土壤还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含有较多的铝离子,酸性越强,铝离子越多。健壮的茶树含铝可达1%左右,只有酸性土壤才能更好地满足茶树对铝的需要;二是酸性土壤含钙较少,钙虽然是茶树生长的必要元素,但数量不能太多,一般超过0.3%就影响生长,超过0.5%茶树就会死亡。

测定土壤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石蕊试纸比色,也可通过实地调查酸性指示植物来判断。一般长有映山红、铁芒箕、马尾松、油茶、杉木、杨梅等植物的土壤都是酸性的,可以种茶。

(2) 土壤厚度。茶树根系发达,主根可长达1米以上,为保证根系向深度广度扩展,土层厚度一般不应少于60厘米。我国不论南北茶区的高产茶园土层厚度都在2米以上,其中有效耕作层在30厘米左右。在土层浅的地方种茶,建园时必须挖沟深翻土50厘米以上。综观各地低产早衰茶园,有不少是忽视土壤深翻所造成的,这在建园时特别需要注意。

(3) 土壤质地。一般以沙壤土为好。沙性过强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弱,干旱或严寒时容易受害;质地过黏的土壤通气性差茶树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降低,茶树生长不好。

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土壤酸碱度、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等3个条件能够基本适宜茶树生长的要求,就可通过多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铺草覆盖和科学施肥、耕作等技术措施,也可把先天不足的茶园土壤最终培育成为丰产的茶园土壤。

不同的土壤各有不同的特性条件,因此在种茶前应依据茶树生物习性,妥善选择适宜的茶园土壤,其选择指标则必须从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中去了解。

就现代农业科技的观点,一般适宜种茶的土壤条件应包括:

(1) 有效土层达一公尺以上,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孔隙率大,通气性、透水性、保水力均良好,且地下水位低于一公尺以下。

(2) 茶树是性喜酸性的作物,中性或者碱性土壤都不能生长,所以肆意的土壤酸碱度应以ph值4.5——6.0最适宜。另外茶树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性质,首先是茶树是耐铝作物,一般酸性土壤含丰富铝离子,铝对一般植物来说含量高时具有毒害,茶树却恰巧相反,健壮的茶树含铝克高达百分之一左右;其此茶是爱钙又嫌钙的植物,通常在酸性土壤中,含钙量较低,但钙是茶树成长的必要生长元素之一,不过所需数量不多,过多就会抑制根系发育,通常土壤活性钙含量不得超过0.5%,太多太少皆不宜。

(3) 土壤微生物对肥力的形成、植物营养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的物理、化学环境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土壤的理化环境。再者有机物含量丰富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就多,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也会增加,由此可见茶树的生物性是非常重要的。

茶树的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加上茶树是一种富酚植物,可以抑制土壤中的尿素酶活性和硝化作用进行,从而提高氮的利用率,使茶树增产。

假如茶园植茶后的耕作管理为求省工和降低生产成本,导致除草剂、农药、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因而衍生许多栽培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土壤缺乏有益生物,形成“死土”,试问在不良土壤上生长的茶树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呢?

▌二、茶树生长的最佳地形

种茶区域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从山坡地、丘陵地、平地、缓坡、陡坡都有茶园分布,但大多在丘陵地和山坡地、茶园地形的选择必须考虑纬度、海拔、坡度、和坡向四大要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茶园的微气候和土壤状况,与茶园的耕作、规划和栽植方式均有密切关系。

(1) 纬度与海拔

山坡地茶园的气温及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产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海拔高度上升100公尺气温就会降低0.5摄氏度。当山区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中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强,这些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都是有利的。

但是海拔高度并非没有限制,当海拔过高时,温度降低、积温减少、生长期常,生长时间段缩短,冻害严重,对收量和品质反而不利。

因此茶树种植一般以海拔800——1600公尺一下为限。但民众相信海拔越高茶叶越好,造成高山过度开发,其实气候,土壤,栽培管理、制茶技术都是影响高山茶品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

(2) 坡度与坡向

山坡地茶园的坡向、坡度也会影响茶园的微气候,进而影响茶壶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茶园坡向会影响太阳光的辐射与地温变化、地温一般在阳坡方向获得太阳辐射及热量多,所以温度较高、相对湿度低、土壤较干燥,而阴坡的情况正好相反。

也因此阳坡茶园的茶树生长势以春冬茶优于夏秋茶,而阴茶园则夏秋茶优于春冬茶。

茶园坡度对茶树的生育和冻害影响也很大,在冬季晴天的条件下,冷空气会向低洼地汇集,但是在寒流来袭时,坡顶迎风面的温度低,坡脚的温度反而较高,受冻害的地方在坡顶而不是谷底,因此冻害严重的地区,不宜在坡顶和坡脚种茶。

此外坡度的大小对温度的变化和接受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坡度加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冲刷程度越大,对茶树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在选择地形时,要求在坡度28度以下的宜农牧用地才可以种茶,坡度太陡超过28度以上不仅不适合,而且在建园时费工费时,成本又高,不符合经济效益,对往后的茶园耕作管理也很不利,故绝不可开垦作为茶园。

前言:茶树作为常绿木本植物,适应力较强,除过于干旱或者土壤条件不适合外,几乎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生长。不过欲使茶树生长茂盛,产量高,品质佳且能从事经济栽培,仍需对环境有所选择,因为茶树的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好坏,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环境条件中包括气候和土壤,其中气候是指日照,温度,水分和风等。至于土壤则指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条件的综合。

我们了解茶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生产者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也对茶友选茶大有益处。

茶葉 的 生長 環境 相對 濕度 在 之 間

气候因素

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品种对水分、光照、温度等气候因素均有一定要求,尤其栽培上为了生产高产优质的制茶原料,更需要良好的气候条件加以配合。

▌一、水分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条件下,就可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 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的蒸发和茶树的蒸腾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许允文.198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 1987)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彰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二、光照

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茶树有机体中90%~ 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进行。光照条件差的枝条发育就细弱;光照充分的叶片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较厚,叶片比较肥厚、坚实,叶色相对深而有光泽,品质成分含量丰富,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相反,光照不足的叶片,大而薄,叶色浅,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相对增高,茶叶滋味表现淡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一般而言,茶树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万—5万勒为宜。

光照对于茶树的生长和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对品质的影响更大,茶树原产地在云南、四川、贵州一带的大森林中,经常处于漫射光下,因此茶树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达到较高的光合效应,故具有耐阴的特性,并不需要太高的光照强度,因此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茶树的光合作用强度则不升反降,但茶树生长出于不良光照时,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茶树生育对不同光质反应是不同的。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蓝光为短波光,在生理上对氮代谢、蛋白质形成有重大意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橙光对碳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物质积累的基础。紫光不仅对氮代谢、蛋白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一些含氮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很多香气成分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试验表明,在夏季覆盖蓝紫色薄膜可以提高氨基酸含量,而覆盖黄色膜则同时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吴庆东,1987)。

据研究当适当减弱光照时,茶芽中的氮化物会明显提高,而可溶性醣和茶多酚等则会相对减少,但是茶叶的特征物质——茶氨酸,以及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等,在遮光条件下其含量均有明显增加。显示光照较弱,茶叶品质香气高、滋味甘醇、汤汁圆润,反之生长在日照较烈,有太阳直射光照的地区品质较差。

太阳光是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大部分所组成,其中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不同单色光组成,为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光源,又以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其次为蓝、紫光。红外线虽然不能被叶绿素吸收,但是能做为土壤、水分、空气和叶片的热量来源。至于紫外线虽然对茶树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经紫外线照射下的叶片含氮化合物较多,反而是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这也是茶树生长在高山森林或者云雾中有较佳品质的原因。

目前一些高产茶园的光能利用率不足1.5℃。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大大提高茶叶增产潜力。研究表明,茶树为喜阴植物,不遮阳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光照(4万~5万勒)下仍比遮阳茶树高,但是在强光(8万勒以上)、高温( 34~38℃)和低湿(40%~60%)的协同作用下,叶片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大幅提高,使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适度遮阳能满足茶树耐阴生理习性要求。就茶叶品质而言,低温高湿、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较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而味强烈的红茶。

为了有效、经济地利用光能,除了做好园地和品种选择外,还可以通过间种遮阴树,夏季覆盖遮阳网,辅以合理密植、人工灌溉、茶园施肥、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调节。

▌三、温度

温度也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地温两方面。气温影响地上部 分的生长,地温则影响根群的发育,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通常在茶树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三个主要的温度界限,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当茶树处于最适温度时,生长发育呈现最佳状态,在最低或者最高温时就停止生长,当小于最低温度或者大于最高温度时,茶树枝条会局部干枯或者整枝死亡。

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是指茶树在此温度条件下生育最旺盛、最活跃。不同茶树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多数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如其他生育条件满足其生长需要,则随着温度升高,生育速度加快。

高温可以促进薄壁细胞增厚及液泡形成,促进厚壁组织纤维细胞增厚并木质化,促进新梢茎的木质部发育。所以,气温越高,嫩叶展开与增大增厚也越快。同时嫩叶转变为绿色速度加快,对夹叶发生量增加,多酚类物质增多,茶氨酸和氨基酸总量下降,使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随着气温升高,新梢生长加快,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最适宜新梢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8~30℃。

秋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茶树地上部进入休眠,停止生长。茶树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因品种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茶树品种耐低温的表现,一般把中、小叶种茶树经济生长最低气温界限定为-10~8℃,大叶种定为-3.0~2.0℃。大叶种茶树在气温低于一5℃和小叶种茶树在低于-16℃时,茶树新梢将遭受冻害。

早春气温低时,地温更低,为促使茶芽早发,人们常采用耕作施肥和利用地表覆盖技术措施,疏松土壤,加强地上气流与地下气流交换,保温保暖,可有效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

当夏季到来时,地下5~10厘米土层温度可升至30℃,通过行间铺草或套种牧草等措施,可以降低地温(黄东风等,2002);

秋季增加有机肥以及提高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冬季茶园土壤温度。此外,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也能有效改善地温、气温和空气湿度。

▌四、其他气候因素

冰、雹、霜、雪、台风、季风、焚风等对茶树生长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对茶园的气候影响更大。如夏季焚风会使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加速叶面和土壤水分蒸发,冬季则不论高山或者平地,均有可能受到霜害,尤其伴随干旱湿度低时危害更为严重。所以必须加强防霜,防旱处理。

土壤因素

茶树所需要的矿物质等养分、水分,95%来自于土壤,因此要想从茶树上获取高产优质的茶青,就必须让茶树生长在良好的土壤中。

▌一、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性状

土壤质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酸碱度都会对茶树的生长产生影响。高产优质茶园土壤的特点与要求应该是:有效土层(耕作层)深厚疏松,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丰富;心土层和底土层紧而不实;土质不黏不沙,既通气透水,又保水蓄肥,以微酸性原始沙壤土为上。

(1) 土壤酸碱度。茶树是喜酸忌碱植物,在pH为4~6.5的土壤中均能生长,其中以pH 4.50~5.5为最好。茶树适宜于酸性土壤环境的特性与根系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有关。另外,酸性土壤还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含有较多的铝离子,酸性越强,铝离子越多。健壮的茶树含铝可达1%左右,只有酸性土壤才能更好地满足茶树对铝的需要;二是酸性土壤含钙较少,钙虽然是茶树生长的必要元素,但数量不能太多,一般超过0.3%就影响生长,超过0.5%茶树就会死亡。

测定土壤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石蕊试纸比色,也可通过实地调查酸性指示植物来判断。一般长有映山红、铁芒箕、马尾松、油茶、杉木、杨梅等植物的土壤都是酸性的,可以种茶。

(2) 土壤厚度。茶树根系发达,主根可长达1米以上,为保证根系向深度广度扩展,土层厚度一般不应少于60厘米。我国不论南北茶区的高产茶园土层厚度都在2米以上,其中有效耕作层在30厘米左右。在土层浅的地方种茶,建园时必须挖沟深翻土50厘米以上。综观各地低产早衰茶园,有不少是忽视土壤深翻所造成的,这在建园时特别需要注意。

(3) 土壤质地。一般以沙壤土为好。沙性过强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弱,干旱或严寒时容易受害;质地过黏的土壤通气性差茶树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降低,茶树生长不好。

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土壤酸碱度、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等3个条件能够基本适宜茶树生长的要求,就可通过多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铺草覆盖和科学施肥、耕作等技术措施,也可把先天不足的茶园土壤最终培育成为丰产的茶园土壤。

不同的土壤各有不同的特性条件,因此在种茶前应依据茶树生物习性,妥善选择适宜的茶园土壤,其选择指标则必须从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中去了解。

就现代农业科技的观点,一般适宜种茶的土壤条件应包括:

(1) 有效土层达一公尺以上,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孔隙率大,通气性、透水性、保水力均良好,且地下水位低于一公尺以下。

(2) 茶树是性喜酸性的作物,中性或者碱性土壤都不能生长,所以肆意的土壤酸碱度应以ph值4.5——6.0最适宜。另外茶树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性质,首先是茶树是耐铝作物,一般酸性土壤含丰富铝离子,铝对一般植物来说含量高时具有毒害,茶树却恰巧相反,健壮的茶树含铝克高达百分之一左右;其此茶是爱钙又嫌钙的植物,通常在酸性土壤中,含钙量较低,但钙是茶树成长的必要生长元素之一,不过所需数量不多,过多就会抑制根系发育,通常土壤活性钙含量不得超过0.5%,太多太少皆不宜。

(3) 土壤微生物对肥力的形成、植物营养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的物理、化学环境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土壤的理化环境。再者有机物含量丰富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就多,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也会增加,由此可见茶树的生物性是非常重要的。

茶树的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加上茶树是一种富酚植物,可以抑制土壤中的尿素酶活性和硝化作用进行,从而提高氮的利用率,使茶树增产。

假如茶园植茶后的耕作管理为求省工和降低生产成本,导致除草剂、农药、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因而衍生许多栽培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土壤缺乏有益生物,形成“死土”,试问在不良土壤上生长的茶树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呢?

▌二、茶树生长的最佳地形

种茶区域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从山坡地、丘陵地、平地、缓坡、陡坡都有茶园分布,但大多在丘陵地和山坡地、茶园地形的选择必须考虑纬度、海拔、坡度、和坡向四大要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茶园的微气候和土壤状况,与茶园的耕作、规划和栽植方式均有密切关系。

(1) 纬度与海拔

山坡地茶园的气温及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产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海拔高度上升100公尺气温就会降低0.5摄氏度。当山区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中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强,这些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都是有利的。

但是海拔高度并非没有限制,当海拔过高时,温度降低、积温减少、生长期常,生长时间段缩短,冻害严重,对收量和品质反而不利。

因此茶树种植一般以海拔800——1600公尺一下为限。但民众相信海拔越高茶叶越好,造成高山过度开发,其实气候,土壤,栽培管理、制茶技术都是影响高山茶品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

(2) 坡度与坡向

山坡地茶园的坡向、坡度也会影响茶园的微气候,进而影响茶壶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茶园坡向会影响太阳光的辐射与地温变化、地温一般在阳坡方向获得太阳辐射及热量多,所以温度较高、相对湿度低、土壤较干燥,而阴坡的情况正好相反。

也因此阳坡茶园的茶树生长势以春冬茶优于夏秋茶,而阴茶园则夏秋茶优于春冬茶。

茶园坡度对茶树的生育和冻害影响也很大,在冬季晴天的条件下,冷空气会向低洼地汇集,但是在寒流来袭时,坡顶迎风面的温度低,坡脚的温度反而较高,受冻害的地方在坡顶而不是谷底,因此冻害严重的地区,不宜在坡顶和坡脚种茶。

此外坡度的大小对温度的变化和接受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坡度加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冲刷程度越大,对茶树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在选择地形时,要求在坡度28度以下的宜农牧用地才可以种茶,坡度太陡超过28度以上不仅不适合,而且在建园时费工费时,成本又高,不符合经济效益,对往后的茶园耕作管理也很不利,故绝不可开垦作为茶园。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转载请及时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