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眼 的 傳染 途徑 最 主要 為

沙眼是目前全球首要傳染性致盲疾病。全球共有多達1.9億人居於高危地區   面對感染致盲沙眼的風險。
 

甚麼是沙眼?

簡單來說,沙眼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致的眼疾,與常見的「紅眼病」(又稱結膜炎)不同。重複感染沙眼,加上身體的免疫反應,往往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沙眼最初是由細菌感染,令眼皮內側結痂,重複感染導致眼皮不斷收縮和內翻,眼睫毛倒生,不斷摩擦眼角膜,除了引起痛楚,也會令角膜受損,最終令角膜變得渾濁和傷痕累累,眼睛極度不適。

  在無計可施之下,不少病人為了減輕眼睫毛倒生的痛楚,唯有用簡陋的夾子拔除自己的眼睫毛。

  沙眼通常會同時感染雙眼,而且角膜受損會導致永久失明,這階段的患者通常為30至40歲。但在埃塞俄比亞的奧羅米亞州,有些地方連兒童和年輕人均有嚴重的眼睫毛倒生問題,令他們面對視力受損的威脅。

誰會患上沙眼?

千百年來,沙眼一直與乾燥和沙塵滾滾的環境密不可分,到了現代仍然是貧窮和弱勢社區常見的病症,在生活擠逼、水源缺乏和衛生欠佳的環境頻頻出現。

  沙眼可以人傳人感染,傳播途徑包括不洗手接觸、共用臉巾、以及沾上沙眼病人眼睛或鼻子分泌物的蒼蠅。持續感染或重覆感染,會令病情迅速加重,直至失去視力。

  相比男性,女性更常感染沙眼,病情亦往往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女性常常照顧孩童,若孩童受到感染,女性亦會被傳染。如果沙眼不及時治療,眼晴持續感染,長年累月下令,眼皮加倍受損,造時無法修補的致盲悲劇。

在無計可施之下,不少病人為了減輕沙眼的痛楚,唯有拔除自己的眼睫毛。

沙眼常見於甚麼地方?

雖然沙眼個案散佈全球,但八成患者居於14個高危國家,其中13個位於非洲(只有巴基斯坦例外)。沙眼在中國北部和東南亞亦十分常見。澳洲則是已發展國家裡唯一讓沙眼成為風土病的地方。
 

如何治療沙眼?

只要減少感染人數,阻止細菌傳播,就可預防沙眼感染,方法通常是使用抗生素、改善水源供應和保持個人衛生。不過,隨著病情加重,治療的難度就會增加,治癒的機率亦會減少。

  由於沙眼會不斷損傷眼皮,即使透過手術治療,亦有失敗或復發的風險。護瞳行動加入了國際沙眼防治聯盟,一起提倡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SAFE策略:

  • Surgery 手術 – 透過手術清除內翻的眼睫毛,預防失明
  • Antibiotics 抗生素 – 在社區廣泛派發抗生素,壓抑感染
  • Face washing 洗臉 – 防止蒼蠅貼近眼睛,散播感染
  •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環境改善 – 改善社區環境,提供潔淨食水,並加強衛生


我們怎樣解決沙眼?

預防沙眼的關鍵,是協助社區脫貧。隨著貧窮狀況有所紓緩,就得減少重複感染,令沙眼消失。此外,若民眾能更方便地獲得抗生素、衛生服務、潔淨食水和衛生環境,並能及早進行矯正手術和監察眼皮受損的狀況,對消滅沙眼亦十分重要,令其不再成為社區的公共醫療問題。另一方面,提供有關沙眼的教育、改善衛生、鼓勵洗臉等措施亦很有效。

  護瞳行動於2020年,向超過630萬人分發抗生素治療沙眼。我們亦與合作夥伴攜手,服務世代均受沙眼困擾的埃塞俄比亞,力求令沙眼在該國完全消失,至今進展良好。我們不但培訓了數以千計的社區保健人員,我們的手術團隊亦穿梭於不同的農村,治療最嚴重的個案。

  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但必定全力以赴,令沙眼在全球絕跡。

維基百科中的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砂眼肇因診斷方法治療醫學專科
用外科手術治療因砂眼導致的瞼內翻與睫毛倒刺
砂眼衣原體
體格檢查, 微生物培養[*], 免疫螢光[*], 聚合酶鏈式反應
抗菌藥, 外科手術[*]
傳染病科、​眼科醫生

砂眼(英語:Trachoma),又稱顆粒性結膜炎Granular conjunctivitis)、埃及眼炎Egyptian ophthalmia)[1]和致盲性砂眼blinding trachoma),是由砂眼披衣菌感染導致的傳染病[2]。感染砂眼會造成眼瞼內側粗糙,可能導致眼睛痛、角膜表層受損或失明。未治療而反覆感染砂眼可能造成眼瞼內翻而失明[2]。

導致砂眼的病原體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患者的眼睛或鼻子而傳播[2]。直接接觸包括藉由觸碰衣物或蒼蠅,而這些物體都曾和已感染病患的眼睛或鼻子觸碰過[2]。許多感染可能要長達幾年的時間,才會讓眼瞼疤痕腫大到讓睫毛開始摩擦眼睛的程度[2]。孩童散播砂眼的機率高於成人[2]。衛生條件不良、居住環境擁擠,以及缺乏乾淨水源和廁所等,都可能助長砂眼的傳播[2]。

預防的方法包括提升清水的獲得及利用抗生素作治療[2],包括一次治療整個砂眼感染常見的族群[3]。自行清洗不足以預防砂眼,但若配合其他措施,可能是有效的方法[4]。藥物治療包含口服阿奇黴素及塗抹四環黴素[3]。通常較偏好使用阿奇黴素,因為只需一次給藥[5]。如眼瞼上已產生疤痕,可能必須進行手術矯正睫毛的位置,以預防失明[2]。

全球統計,約有8,000萬人有主動侵染的情形[6]。在部分地區,幼童的感染率高達60-90%,且女性的發病率較男性高,推測可能和幼童頻繁接觸有關[2]。砂眼是導致220萬人視力衰退的原因,當中有120萬人甚至已全盲[2]。在非洲53個國家、亞洲、中南美洲約有2.3億人暴露在得病的高危險中[2]。每年可造成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砂眼被歸類於「被忽視熱帶病」之一[6]。

症狀[編輯]

人體感染後的潛伏期為5-14天。之後衣原體在角膜和結膜處生長,造成雙眼結膜充血、結膜乳頭增生、流淚、怕光、疼癢或異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等類似細菌性結膜炎的症狀,多見於上眼瞼。患者瞼結膜上皮組織的淋巴細胞聚集,形成突出的增生,此為外觀可見的沙樣顆粒。持續感染造成睫毛倒生、結膜結疤,角膜渾濁、眼瞼內翻等症狀,在有些患者身上可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感染可以重複進行,最終各病態增生組織被瘢痕代替。

慢性沙眼:可因反覆感染,病程遷延數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雖減輕,但與皮下組織有瀰漫性細胞浸潤,結膜顯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於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緣外正常的毛細血管網,越過角膜緣進入透明角膜,影響視力,並逐漸向瞳孔區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及發展為淺的小潰瘍,痊癒後可形成角膜小面。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

治療和預防[編輯]

砂眼的預防主要是以清洗用品、消滅蒼蠅等方法來改善衛生,切斷傳播渠道。一些抗生素也可以用來預防傳染。

以局部用藥為主,常用利福平、金黴素、紅黴素、四環素或磺胺滴眼液,需連續用藥1~3個月。急性或嚴重沙眼,除局部用藥外可口服四環素或磺胺,7~10天為一療程,停藥一周後再服用,一般需2~4個療程。若乳頭、濾泡嚴重時,可行沙眼濾泡擠壓術。沙眼為接觸性傳染,故除治療外應做好預防工作,如加強衛生宣傳,改善環境衛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參考文獻[編輯]

  1. ^ Swanner, Yann A. Meunier ;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Michael Hole, Takudzwa Shumba & B.J. Tropical diseases : a practical guide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4: 199 [2016-02-27]. ISBN 9780199997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Blinding Trachoma Fact sheet N°38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mber 2013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6).
  3. ^ 3.0 3.1 Evans JR1, Solomon AW. Antibiotics for trachom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March 2011, 16 (3): CD001860. PMID 21412875. doi:10.1002/14651858.CD001860.pub3.
  4. ^ Ejere, HO; Alhassan, MB; Rabiu, M. Face washing promotion for preventing active trachoma..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04-18, 4: CD003659. PMID 22513915. doi:10.1002/14651858.CD003659.pub3.
  5. ^ Mariotti SP. New steps toward eliminating blinding trachoma. N. Engl. J. Med. November 2004, 351 (19): 2004–7 [2016-02-27]. PMID 15525727. doi:10.1056/NEJMe048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6. ^ 6.0 6.1 Fenwick, A. The global burden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Public health. Mar 2012, 126 (3): 233–6. PMID 22325616. doi:10.1016/j.puhe.2011.11.015.

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 眼和附器疾病 (H00-H59)

附器眼球徑路眼部感染
眼瞼淚器眼眶結膜

  • 炎症
    • 瞼腺炎
    • 瞼板腺囊腫
    • 瞼緣炎
  • 瞼內翻
  • 瞼外翻
  • 兔眼
  • 瞼皮鬆垂症
  • 上瞼下垂
  • 瞼裂狹小
  • 黃斑瘤
  • 瞼緣粘連
  • 眼睫毛
    • 倒睫
    • 睫毛脫落

  • 淚腺炎
  • 淚漏
  • 淚囊炎
  • 眼球乾燥症

  • 眼球突出
  • 眼球內陷
  • 眼窩蜂窩性組織炎
  • 眼眶淋巴瘤
  • 眼眶周圍蜂窩性組織炎

  • 結膜炎
    • 過敏性
  • 翼狀胬肉
  • 假性翼狀胬肉
  • 結膜黃斑
  • 結膜下出血

眼纖維膜眼色素層晶狀體視網膜其他
鞏膜角膜

  • 鞏膜炎
  • 表層鞏膜炎

  • 角膜炎
    • 角膜疱疹
    • 棘變形蟲角膜炎
    • 真菌性角膜炎
    • 暴露性角膜炎
    • 雪盲症
  • 角膜潰瘍
  • 希傑森氏表層點狀角膜炎
  • 角膜營養不良
    • 角膜內皮
    • 角膜上皮
  • 角膜擴張疾病
    • 圓錐角膜
    • 透明角膜邊緣變性
    • 球形角膜
    • 特芮安氏角膜邊緣變性
    • LASIK術後角膜擴張
  • 角膜結膜炎
    • 乾燥性角結膜炎
  • 角膜混濁
  • 電光性眼炎
  • 角膜新生血管
  • 凱-弗二氏環
  • 哈布氏紋
  • 角膜老年環
  • 帶狀角膜病變

虹膜及睫狀體脈絡膜

  • 虹膜炎
  • 葡萄膜炎
    • 中間葡萄膜炎
  • 眼前房積血
    • 虹膜睫狀體炎
  • 虹膜紅變
  • 永存性瞳孔膜
  • 虹膜根部斷離
  • 虹膜粘連
  • 虹膜異色

  • 無脈絡膜症
  • 脈絡膜炎
    • 脈絡膜視網膜炎

  • 白內障
    • 先天性白內障
    • 小兒白內障
  • 無晶狀體
  • 晶狀體異位

  • 視網膜炎
    • 脈絡膜視網膜炎
    • 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
  • 視網膜脫離
  • 視網膜層分裂
  • 眼部缺血症候群
    •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
    • 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
  • 視網膜病變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高血壓視網膜病變
    • 遠達性視網膜病變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 結晶樣視網膜變性
    • 滲出性視網膜病
    • 鐮狀紅血球性視網膜病變
  • 黃斑變性
  • 色素性視網膜炎
  • 視網膜出血
  • 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病變
  • 黃斑水腫
  • 視網膜前膜
    • 黃斑皺褶
  • 卵黃狀黃斑營養不良
  • 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
  • 散彈狀脈絡膜視網膜病

  • 青光眼/高眼壓症/原發性幼年性青光眼
  • 飛蚊症
  • 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
  • 紅眼症
  • 眼球破裂
  • 真菌性角膜炎
  • 眼球癆
  • 殘留胎兒血管組織症/殘留型增殖性初級玻璃體症
  • 持續性晶狀體血管膜
  • 家族性滲漏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視神經及
視覺徑路眼外肌
運動
適應、
屈光視力障礙及失明瞳孔其他
視神經萎縮

  • 視神經炎
    • 視神經乳頭炎
  • 視神經乳頭水腫
    • 福斯特·甘迺迪症候群
  • 視神經病變
  • 視盤玻璃疣

  •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 前部 (AION)
    • 後部 (PION)
  • 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
  • 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
  • 營養性視神經病變

斜視其他斜視雙眼視覺屈光
麻痹性斜視腦神經麻痹

  • 眼肌麻痹
  • 慢性進行性眼外肌麻痹
  • 卡恩斯-塞爾綜合征

  • 動眼神經 (第三)
  • 第四腦神經
  • 第六腦神經

  • 內斜視/外斜視
  • 上斜眼
  • 隱斜視
    • 內隱斜
    • 外隱斜
  • 旋轉斜視
  • 布朗氏症候群
  • 狄恩尼氏症候群

  • 共軛凝視麻痹
  • 凝視不足
  • 核間性眼肌麻痹
  • 一個半症候群

  • 屈光不正
    • 遠視
    • 近視
  • 散光
  • 屈光參差症/網膜異象症
  • 老花眼

視覺缺失自覺型

  • 弱視
  • 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
  • 復視
  • 盲點缺損
  • 色盲
    • 色弱
    • 單色色盲
    • 雙色色盲
    • 全色盲
  • 夜盲症
    • 先天性
  • 失明/視力低下/視力障礙

  • 偏盲
    • 雙鼻側偏盲
    • 雙顳側偏盲
    • 同側偏盲
  • 象限盲

  • 視疲勞
  • 晝盲症
  • 恐光症
  • 閃光暗點

  • 瞳孔不均
  • 強直性瞳孔
  • 馬庫斯·岡恩瞳孔
  • 艾迪氏症候群
  • 瞳孔縮小
  • 瞳孔放大
  • 散瞳症
  • 睫狀肌麻痹
  • 佩里諾症候群

  • 眼球震顫
  • 兒童失明

  • 沙眼
  • 盤尾絲蟲病

人眼索引

描述疾病治療

  • 解剖
    • 眼眶
    • 神經
  • 生理
    • 現象
      • 外觀
      • 視覺
      • 錯覺
    • 蛋白質
  • 發育

  • 先天
  • 角膜病變
  • 腫瘤
  • 其他
  • 症狀

  • 程序
  • 藥物
    • 感染
    • 青光眼和縮瞳
    • 散瞳劑
    • 血管

傳染病 · 細菌性疾病:BV4非變形菌門G-(主要為A00–A79, 001–041、080–109)

螺旋體門衣原體科擬桿菌門梭桿菌門

螺旋體科

鉤端螺旋體科

螺菌科

密螺旋體屬

疏螺旋體屬

  • 梅毒密螺旋體
    • 梅毒/貝耶病
    • 雅司病
  • 品他病密螺旋體(品他病)
  • 齒垢密螺旋體

  • 伯氏疏螺旋體/阿氏疏螺旋體
    • 萊姆病
    • 慢性遊走性紅斑
    • 神經疏螺旋體病
  • 回歸熱疏螺旋體(蝨傳回歸熱)
  • 赫母斯氏疏螺旋體/杜通氏疏螺旋體/帕克氏疏螺旋體(扁蝨疏螺旋體、蜱傳回歸熱)

鉤端螺旋體屬

  • 腎臟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病)

螺菌屬

  • 小螺菌(鼠咬熱螺旋體、鼠咬熱/鼠毒症)

嗜衣原體屬

衣原體屬

  • 鸚鵡熱衣原體(鸚鵡熱)
  • 肺炎嗜衣原體

  • 砂眼衣原體
    • 衣原體屬
    • 花柳性淋巴肉芽腫
    • 沙眼

  • 脆弱類桿菌
  • 福賽斯坦納菌
  • 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
  • 牙齦卟啉單胞菌
  • 中間普氏菌

  • 壞死梭桿菌(勒米埃綜合徵)
  • 核梭桿菌
  • 多形梭桿菌
  • 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哈弗希爾熱)

醫學導航:病菌

細菌(分類)

gr+f/gr+a(t)/gr-p(c/gr-o

藥物(J1p、w、n、m、疫苗)

貧窮病

貧窮病易忽略疾病其他

  • 愛滋病
  • 瘧疾
  • 肺結核
  • 麻疹
  • 肺炎
  • 腹瀉
  • 鼠疫

  • 霍亂
  • 查加斯病
  • 非洲人類錐蟲病
  • 血吸蟲病
  • 麥地那龍線蟲病
  • 蟠尾絲蟲症
  • 利什曼病
  • 沙眼

  • 營養不良
  • 藥品優先審查劵

規範控制

  • BNF: cb11962392w (data)
  • LCCN: sh85136427
  • NARA: 10663641
  • NDL: 00573287
  • NKC: ph226701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