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由中國主導,亞太15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1月1日正式生效,但台灣卻被排除在外,對產業造成不利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台灣無法加入RCEP,對傳產衝擊要大於電子產業,特別要注意對機械、車輛、石化、紡織、食品加工等產業的影響。

RCEP是由東協10國發起,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與東協有自由貿易協定的5國,共計15個國家所構成的高級自由貿易協定。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關稅劣勢將影響出口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RCEP成員國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中日兩國更是首次達成自貿安排,雙方在機械裝備、電子資訊、化工、輕工紡織等多個領域相互大幅降低關稅,特別是2022年中國對日本出口57%的稅號產品將立即實現零關稅。

劉大年指出,我國資通訊產品因《資訊科技協定》而享有出口零關稅,這部分大概占出口的四分之三,比較不受RCEP影響,但是占出口到RCEP國家約四分之一的傳統產業商品,卻會受到關稅的影響,雖然其中又有一部分因納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之中,由於大陸內需市場,吸納了不少出口,可以減輕部份衝擊。但長期而言,早收清單並不全面,關稅劣勢總會顯現,從過去歷史來看,這些產業占出口比例已經因關稅因素下滑。

供應鏈重組投資轉向

全國工業總會指出,在RCEP形成後,東亞地區的供應鏈合作將更為緊密,例如汽車業上游零件供應商來自東北亞,並連結到東協、南亞等地的產業合作夥伴共同生產。因此,我國無法參加區域整合的影響除關稅外,更包括對外貿易模式的改變及供應鏈重組之影響,尤其可能帶來投資轉向。政府必須持續爭取參加重要的區域經濟協定,同時應重新研擬因應對策。

劉大年指出,東協10國原本就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RCEP只是再多加一點東西進去,RCEP生效比較大的意義是成功串聯中國大陸和日本、日本和韓國這兩組過去難以簽訂雙邊FTA的國家,生效後必然帶動區域內貿易,石化、機械、紡織等傳產業如何避免市占率繼續下滑,是大家要面對的嚴肅問題。

工總建議闢電商市場

由於新冠疫情加速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工總建議,政府可以協助企業與第三國電商合作開拓RCEP市場,如與日本、新加坡、美國、歐盟、印度、以色列等電商強國進行合作,拓展RCEP國家電商市場。

資料來源:2022/01/01 旺報
記者:許昌平

全球最大貿易協定啟航的陽謀

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圖/高雄港。陳之俊攝

以東協為核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於2022年元旦於十國生效,在南韓、印尼等五國後續跟上後,將打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經濟圈。占據亞太區域戰略地位、卻未能加入RCEP的台灣,雖然遭遇的短期衝擊較小,卻也突顯了必須在區域經濟整合與供應鏈去中心化的趨勢中,盡早辨識及布局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自從RCEP的構想獲得東協峰會支持,歷經11年,東亞經濟整合終於完成關鍵的一步。

新加坡、柬埔寨、汶萊、寮國、泰國、越南等六個東協成員國,加上東協主要貿易夥伴中國、日本、澳洲與紐西蘭共十國,已批准生效。南韓也將在2月跟上腳步。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與緬甸還待國內完成相關程序。

與歐盟(EU)、美加墨自由貿易區(USMCA)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主要的區域性自貿協議相較,RCEP不僅包納了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成員也多為新興經濟體。因而即使印度目前決定不參與,RCEP在GDP、經濟成長率和總人口數,都一口氣超越了前三者。

RCEP生效前後,最大差別在哪裡?

這巨大的經濟圈受到全球矚目。《日本經濟新聞》指出,RCEP有機會讓亞洲改寫世界貿易戰略。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估算,到了2030年,RCEP一年可望為全球GDP總值增加1860億美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RCEP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猶如被疫情摧殘的世界經濟裡吹來的一股暖流,將有效地提振世界經濟和投資者信心,強化區域間經貿合作,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

只是,台灣被排除在RCEP之外,這意味著受到關稅的影響,台灣對區域內成員國的出口競爭力減弱,特別是農產品、機械、石化、紡織原料等企業將失去競爭力。

PIIE的估算亦顯示,台灣在未能參與RCEP的前景中,2030年出口將減少80億美元,實質所得將減少30億美元。

亞太區域經濟積極整合,台灣經貿被邊緣化,而在兩岸關係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台灣要加入RCEP,難上加難。

至於另一出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兩岸皆已相繼提出申請加入CPTTP,雖然日本、紐澳等成員國也表示歡迎台灣申請加入CPTPP,但台灣與其中大部分的成員皆沒有雙邊貿易協定的基礎,在協商上勢必要投入更長的時間。

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圖/亞太加強區域經濟整合,突顯台灣FTA弱勢

RCEP的兩大貢獻

其實,RCEP不算是個太新的東西。台灣經濟研究院第九所所長譚瑾瑜解釋,RCEP的原始概念,是把已經生效的數個「東協+1」自貿協議整合起來。

在RCEP展開談判之前,東協已經陸續與中國、南韓、日本、印度、澳洲與紐西蘭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個別協定的開放程度不同、關稅稅率也有差異,成為深化地區經濟整合之路上的障礙。

因此,RCEP為成員們統合了原本已愈來愈複雜的關稅稅率落差,鋪下了區域內共同貿易規範的基礎。譚瑾瑜指出,這是RCEP的第一個貢獻。

RCEP的第二個貢獻,是首次間接地達成了中國、日本、南韓之間的自由貿易關係。在此之前,中韓之間簽有FTA,但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間並沒有直接的雙邊協議。因為各種政治性困難,中日韓的FTA也多年未有顯著進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RCEP生效後,日本將能夠大幅降低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間的關稅壁壘。尤其是目前關稅相對較高的汽車與汽車相關產業,將更有進軍中國市場的優勢。

根據日本官方說法,日本向韓國出口的商品原約19%免關稅、向中國出口商品約8%免關稅。RCEP將把這個比例大幅提升到86%。

中日韓貿易深化,台灣進出口恐受壓縮

譚瑾瑜指出,中日韓的貿易關係深化,是RCEP生效後,台灣應該關注的一項重點。

「因為日韓的產品在品質上和我們的產品是比較相近的。」她解釋,「但在區域貿易關係深化後,他們可能會傾向使用(自貿區)區域內的一些原物料,那就會影響到我們相關的進出口。」

RCEP也被預期可為中日韓FTA鋪下信任的基礎。2020年底簽署RCEP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便曾接連訪問日、韓,表達加速推動中日韓FTA談判的意願。在中、日、韓貿易關係進一步深化、開放的情況下,台灣吸引外資的競爭力不免受到削弱。

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圖/台灣經濟研究院第九所所長譚瑾瑜。取自台灣綜合研究院官網

已因應FTA弱勢多年,對台短期影響較小

誠如上述,RCEP是多個已經運行多年的東協FTA統整的結果。2022年生效後帶來的改變,不會比一個全新的大型FTA生效來得大。

這段時間以來,隨著各個FTA生效,台灣政府與產業已逐步調節。因而,專家多認為,RCEP生效對台灣造成的「即刻衝擊」較小。

根據經濟部及外交部資料,包括因資訊科技協定(ITA)而可零關稅流通的資通訊產品,台灣目前對RCEP成員國出口商品中,已有超過七成免關稅。其餘三成如鋼鐵、汽車及紡織產業,則以開拓歐美市場、或到海外設廠等方式來因應。

劉大年也提到,台灣在FTA網絡的弱勢持續已久。但外資選擇投資地點時,除了FTA的連結性,也會考量勞工素質、基礎建設完備性、產業鏈完整性、政策的透明性等諸多因素。他表示,「在(FTA上的)劣勢,那就用其他方面去彌補。」

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圖/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取自磐石產學研究中心臉書

產業結構側重零關稅產品,跨國布局成關鍵

然而,在中、長期發展中,依然隱含著風險。

第一,這可能會惡化產業結構不均衡的現況。在ITA提供的零關稅結構中,台灣原就較為強健的資通訊產品出口持續成長。2020年,資通訊及電子產品占台灣出口比例更已經超過一半,來到55%左右。

相對地,石化、機械、紡織及食品等非零關稅產品,佔台灣出口的比重則下滑。這種出口產品的高度集中,對產業結構的穩定與安全性來說,並非好事。

其次,對於已將投資生產外移到可享零關稅的東協國家的大型企業來說,RCEP生效的衝擊固然較小。但對於屬於那三成蒙受關稅競爭、又較無資源進行跨國佈局的中小企業來說,處境將更為艱難。

中國與東協貿易緊密,製造產能再開發

要預測RCEP的未來發展,或可從過去數據看出徵兆。

東協與中國的自貿區運作已逾十年,雙方已是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東協各國與中國的貿易量都有提升。

具地利之便的越南,對中國的進口量在2010到2020年間翻了幾乎5倍,出口量更是暴增11倍。其間,越南對中國貿易逆差也持續爬升。

在RCEP加上CPTPP的整合力道運作下,東亞地區的貿易關係將會更加深化。這就帶來了譚瑾瑜觀察的第三個RCEP生效將帶來的貢獻。

「在美中的競爭關係下,RCEP也有助於形成亞洲的次製造中心,」譚瑾瑜表示,「中國大陸依然會是世界的製造中心,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關係還會更深厚。他們會漸漸形成一個雁型,由中國帶頭飛,後面的就跟著。」

這看來已是中國因應美中對抗關係、以及供應鏈去中心化趨勢的其中一項因應之道。那麼,在亞太經濟加強整合的挑戰中,與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的機會中,台灣要如何確立自我的定位?勾勒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規劃藍圖,將是政府不可避免的責任。

  1. 首頁
  2. 狗吠火車文(時評)

Rcep 對 台灣 的 影響

圖為2017年5月22日, 16國部長在越南河內舉行RCEP會議 (美聯社)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今(2022)年元旦生效,經濟情勢丕變,對台灣傳統產業造成影響,政府應協助企業分散布局,積極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規劃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戰略,厚植經濟實力。

RCEP是東協10國(柬埔寨、汶萊、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經過8年磋商,終於在2020年11月15日簽署RCEP。涵蓋的人口多達22.7億人口,經濟規模約25.8兆美元,不管是人口、國內生產毛額(GDP)與貿易總額都占全球約3成。台灣貿易總值58%,都是與RCEP國往來產生,比重不輕。

印度原打算參加RCEP,但考慮到中、印貿易,印度年年逆差,且現階段經濟實力不如中國,如果因為參加RCEP失去關稅保護,極可能造成貿易失衡更嚴重,故於2019年決定不加入。

美國不想與中國為伍,不參加RCEP,打算另外規劃印太經濟戰略,建立亞太經濟產業鏈,強化數位時代經濟規劃,建立區域經濟合作夥伴關係,正提供台灣良好的參與機會,值得政府重視,並積極規劃參與方式。

依RCEP規劃,成員國必須在10年內,將9成以上出口產品降至零關稅,內容包括貨品交易、服務、經濟技術合作、投資、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等經濟相關議題,涵蓋範圍相當廣。

中國加入RCEP對未來申請加入CPTPP,有相當大的影響,成員國將視其表現,再決定是否支持其參加CPTPP。如果中國同時加入RCEP及CPTPP,將使其對區域經濟影響力大為增加,台灣需要注意後續發展。

台灣目前與RCEP成員國貿易,出口品項約6成是積體電路、半導體等資通訊產品,受到WTO資訊科技協定(ITA)及ITA擴大(ITA 2)保護,加計RCEP國家自願降低關稅項目,台灣產品輸出RCEP成員國,享零關稅比例超過70%,其餘關稅產品出口貿易額不到30%。

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達6.09%,成績斐然,但是RCEP生效,潛在威脅仍然不容忽視。長期將對石化、鋼鐵、車輛、紡織、塑膠、工具機、機械、螺絲等多種傳統產業造成影響,東協國家將極可能因為有零關稅優勢,打開市場,快速崛起,影響台灣傳統產業競爭力。

RCEP生效後,中、日、韓之間零關稅,由於同質性產品太多,台灣產品將因關稅,導致銷售成本大幅增加,長期而言,台商在中國設廠反而有利,出口商品必須打上「Made in China」,否則勢必要到東協國家設廠生產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相當不利,台商極有可能回流中國。

以當前台灣國際經濟情勢分析,政府須加深與美國經貿關係,例如開啓「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爭取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復談,協商參加印太經濟戰略,以及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才有助於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洽簽各國自由貿易協定。

面對RCEP實施,對台灣傳統產業的挑戰,政府應及早規劃洽簽或爭取其他區域經濟組織,或與友好國家洽簽雙邊貿易協議,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美國規劃中的印太經濟戰略,深化與友邦之間的經貿友好關係,才能維護國家經濟發展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