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 的 五 個 階段

看見生命的脆弱和堅強——《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伴你尋覓喪親風暴的出口

  • 文 / 雞湯來了實習生黃靖云
  • 校稿 / 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 製圖 / 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 編輯 / 雞湯來了蕭子喬

哀傷 的 五 個 階段
素材取自/《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兒子,爸爸會和可魯一直在一起,知道吧?」

「人到了要分離的時刻,就會變得很不會說謊。」

「可魯要代替爸爸每天對鏡子裡的自己說:你做得很好!」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

近期話題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成為疫情肆虐的當下一股撫慰人心的暖流。《我是遺物整理師》改編自專業遺物整理師金寒星的真實故事,短短十集的篇幅中,每集有著各自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也探討著不同議題,反映真實社會中縮影,也訴說著一個個「搬去天堂」的人背後屬於「關係」的暖心故事。

死亡,一個看似恐懼、悲傷、距離遙遠的議題。在《我是遺物整理師》中,對於「死亡」的抽象意象,透過「整理遺物」的具體方式重新梳理、賦予意義。編劇用溫柔細膩的情感、觸動人心的對話、緻密飽滿的畫面來呈現,帶領觀眾一同探討「生與死」。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與人建立新的關係,和維繫舊有關係。而最痛苦、不敢直面的創傷便是關係的結束,尤其是面對親人逝去造成現實生活裡關係的分離和斷裂。「依附」對象的離開,是留在世間的生者生命中難以抹滅的缺憾。

當生與死相遇:逝去不等於消失,而是轉變為另一種存在

「爸爸說…這是爸爸的…只有爸爸可以用…」如同劇中所示,主角可魯腦中不時浮現爸爸曾說過的話、做出相同決策、遵循著共同生活時的習慣,可魯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地浮現出爸爸的影子…

本土學者深入訪談十一位喪親者後發現:逝去的親人並不是一下子就消失在家庭的舞台,而是轉變為另一種存在方式,由實質的存在轉化為「虛擬的存在」。逝者會透過「溝通、決策、空間、情感」四項特徵對生者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連結。

溝通

喪親者會不自覺地持續和逝者說話,彷彿逝者還活著、還聽得見。如同影集末尾可魯看著父親留下來的影片,用力點頭回應著影片中的父親。

決策

面臨決策時,喪親者循著逝者的價值和標準做為參考依據,揣摩並貫徹逝者的理念。「脫下帽子、說明來意、向房間敬禮…」每當可魯進行遺物整理時,會依循父親的步驟開始進行。

空間

逝者生前使用的空間,對於喪親者來說容易產生「觸景傷情」的情緒,因此喪親者會透過遺物、空間紀念逝者。就像影集中可魯不讓叔叔使用父親的房間,並堅持維持著房間擺設。

情感

逝者在喪親者心中的情感、關係難以被取代,對喪親者來說,逝者永存心中。影集末尾,可魯抱著代表父親的樹木,望著蔥蘢繁茂的枝葉,將父親的愛放置於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而之所以有上述的連結,是因為對喪親者來說:「逝者雖然離開了,卻仍然用另一種方式活著。」面對親人逝去的傷痛,隨著時間拉長,慢慢地從迷惘失序的情緒中抽離,漸漸適應、淡化傷痛。這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從一開始的不相信,轉變為接受,進而逐漸鬆綁與逝者間的連結。對生者而言,我們沒有被拋下,而是逝者超越時空的限制,用不同的方式,繼續參與生者的過去與未來。

喚醒「心」連結:尋回生命掌握感,找回愛和被愛的能力

圖/《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記得,就永遠不會消失。」

-《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David Eagleman《SUM: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如同知名皮克斯動畫《可可夜總會》中所提到「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死亡,不是將逝者從生命中剔除,而是重新安置逝者的位置,重新建立起新的連結和定位。只要沒有被遺忘,逝去的人就不會遠離。

國外學者 Worden認為「失去」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失去會帶來悲傷的存在,但愛也一樣存在。面對哀悼情緒時,會經歷四個階段:

素材取自/《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階段一

接受失落的事實:認知死亡是真實發生,逝者不會回來

    看到親人曾經居住的房間、聞到身上熟悉的味道、聽到記憶中熟識的話語,喪親者需要接受現實,承認逝者已經離開。

    「爸爸說他會來接我的…他會來的…」當可魯得知父親去世消息時,口中不斷喃喃自語重複道。他的反應有別於一般人情緒起伏,反而顯得相較「冷靜」,也許是受疾病亞斯伯格症的影響所致,但在被疾病所掩蓋的外表下,可魯其實和一般人一樣,用「不相信」的態度來逃避親人過世的噩耗…

階段二

經驗悲傷的痛苦:忍受失落的情緒,接納哀慟的沮喪

強烈的無助感放肆膨脹,經驗著親人離開的悲痛。

「我要帶爸爸回家…爸爸會一直在可魯身邊」可魯緊緊抱著爸爸的骨灰罈說著。在面對父親逝去這個張力極大的壓力事件,從可魯事後不願意灑骨灰、維持家中擺設…等等行為舉動,發覺可魯一方面選擇不接受,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認父親離開的事實,在矛盾間掙扎。

階段三

重新適應逝者不在的環境:找回新的生活步調,學習承擔責任,接納改變

    調整逝者對自己的意義,建立與逝者間的連結,從中找回對生命的掌握感。

   「死者沒辦法像活著的時候用聲音說話,所以我們要試著解讀他們的想法。」影集中每當可魯進行遺物整理時,腦海中總是會浮現父親的言語、身影,就算看不到、摸不著,但可魯知道父親一直在身旁。

階段四

重新定位喪親經驗:將情緒的活力投注在生命中,找回愛和被愛的能力

    試著把對逝者的懷念重新安放、賦予意義,進而面對另一段關係,這並非對逝者的背叛,而是對人生更有意義的追悼。

    「韓靜佑先生,您於2020年4月13日過世,我是天堂移居的韓可魯,來替您搬最後一次家。」可魯脫下帽子、閉上眼睛對著父親的房間說道。影集末端,可魯正視父親死亡,整理了父親留下的遺物,隨後獨自一人帶著骨灰回到過去與父親生活的地方,將之撒向空中、迎向未來。

要「用點力」,才能真正的放手

圖/素材取自《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每當談論到死亡,我們總是會有些隱晦與閃躲,或者說,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會頻繁地去接觸死亡,所以當實際面臨時,它挑戰原有的認知系統,認知失衡導致個體被恐懼、焦慮的情緒所淹沒。

    綜觀現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臺灣,現實中每天有好幾條生命染疫死去,許多確診者的家屬甚至見不到家人最後一面。死亡的張力極大,它既非比尋常,又無法預測。當事件發生時,對於死亡的理解取決我們對它賦予的意義,也就是「如何看待死亡」。我們無法改變死亡的事實,但能調整面對死亡的心態,倘若能接受逝者的離開,重新與逝者產生鍵結,便能不再停留於死亡帶來的負面記憶。

    人生百態、世事無常,我們不能預測死亡,但能好好說再見。面對死亡,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解讀、不一樣的詮釋、不一樣的態度,每個人的療傷時間不同,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定要馬上走出傷痛。相反地,留些時間陪伴自己,允許自己悲傷,重新回顧與逝者的喜與悲,建立與逝者「心」的連結。

    經歷過喪親的我們,雖然比想像中脆弱,但也是無法想像的堅強。

延伸閱讀

  • 你是有安全感的人嗎?常見依附型態3大類型

參考資料

  1. 羅子婷(2018)。喪親家庭的家庭韌力。諮商與輔導,385, 45-48+57。
  2. 陳亭君、林耀盛、許文耀(2010)。重大創傷事件的個人意義化歷程:建構與轉化。高雄行為科學學刊,2,61-80。
  3. 蔡佩真(2009)。 永活我心: 逝者的虛擬存在與影響力之探討以父母死亡之成年喪親者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4),411-433。

本文轉載 雞湯來了 ,原文連結:看見生命的脆弱和堅強-《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伴你尋覓喪親風暴的出口,歡迎去 雞湯來了 繞繞玩玩喔!

哀傷 的 五 個 階段

大家可能有過失戀、親人去世、車禍、經歷了像921大地震那樣的事件、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或染上愛滋……等悲傷、災難性事件。
一開始我們可能對於這樣的結果無法接受、歇斯底里,可是經過了一段複雜的心理變化,最後是否還是走了過來呢?有沒有發現每一次經歷這類型的事件,總會有差不多的進程呢?

Kubler-Ross的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Kubler-Ross的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了解我們面對悲傷、災難性事件過程中的五個階段

1.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通常接受到悲傷、災難性事件的資訊時,我們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把自己隔離起來。這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我們寧願選擇性地把這些事實藏起來,也不要面對殘酷的事實。

  • 「不可能吧!他昨天才跟我吃飯的啊!?」
  • 「少開玩笑了,這不是真的」
  • 「老天爺啊!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吧?」
  • 「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一定是搞錯什麼了」

2.憤怒(Anger)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從「否認」走出來時,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會將內心的挫折投射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投射到自己。接著我們可能會開始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別人,甚至對自己生氣。

  • 「都是我的錯,要是昨天陪著他,他就不會自殺了!」
  • 「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啊?老天爺這太不公平了吧?」
  • 「為什麼你不伸手幫助他!!都是你害的」

3.討價還價(Bargaining)

當「憤怒」過後,我們的想法可能有些改變,努力讓結果不那麼壞,有時也會跟上天祈求(討價還價),讓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

  • 「如果當初早點就醫我還可以活個幾年啊…」
  • 「拜託讓我活到孩子結婚成家好嗎?」
  • 「你如果當初少抽點菸就不會這樣了啊…」
  • 「只要他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

4.沮喪(Depression)

在這個階段我們體會到失去的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有用了,所以痛苦再次地來襲,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打在心上,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這時的我們變得脆弱、消極,所以要非常小心,很多人可能因為走不出,而選擇結束生命。

  • 「反正也活不到幾年了,乾脆現在了結吧!」
  • 「他真的離我而去了,沒有他我也不想活了…」
  • 「哎呀我還管這些幹嘛,反正就要死了…」

5.接受(Acceptance)

這個階段的我們變得冷靜、走出「沮喪」,體悟人生無常,並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我們學會放下、重建生活,準備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 「既然事情都這樣發生了,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 「會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
  • 「好吧,既然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會繼續幫你走完剩下的路…」

「悲傷的五個階段」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有些人可能一直困在「沮喪」,甚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永遠無法達到「接受」事實的階段。
透過了解「悲傷的五個階段」,能幫助自己檢視目前的狀態,尋找因應的方法,更快走出悲傷。有時候一個念頭的轉換、一個想法的改變都是「接受」的關鍵。
人總會面對失去、悲傷,不可能一帆風順地過一生,要怎麼堅強地活著,就要看自己累積多少因應的技巧,遇到怎樣的問題怎樣去解決。其實人生就像是由一連串的「問題和解決」串起的,每個階段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去解決它,讓自己進到下一個層級啊~

職人小語

如果你的朋友、親人或是自己遇到了悲傷的事件,職人有以下建議:

  1. 先了解處在哪一個狀態,進而比較好切入想解決的辦法。
  2. 「傾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該禁止他們想悲傷的事情,畢竟這些是事實,不能陪著他們停在第一個階段「否認」,還是得建立現實感。所以我們應該聽聽他們的想法、情緒,給予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
  3. 當情感宣洩完,協助調適、重建生活,陪伴他們走出來。 悲傷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走向下一個階段!!
  4. 請不要跟他比較悲傷,即便經歷類似,這只會讓他覺得在你眼裡他的處境其實微不足道,透過陪伴與傾聽讓他知道你一直都在旁邊就好了
  5. 在他還沒有接受時,先別急者提出解決方案,多傾聽讓他知道你有真的看見他的失落與痛苦,先詢問過後再提出我們一起面對會更好。

最後,用一部影片分享何謂同理心的力量,我相信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各位都是希望對我們身邊的親友好的,指導或建議,有時候可能只會推離你們之間的連結,拉近連結才能讓陪伴更有幫助。

參考閱讀:

如何陪伴人渡過悲傷?最重要原則:放棄自己覺得有幫助的方式─50+ FiftyPlus 用新的方法 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用對方法,安慰才有效 - PanSci 泛科學

心理職能治療師,很喜歡精神科這個領域,覺得每天能和一群人互動相當有趣,利用團體動力每次都可以激出不同組合。 平常也喜歡彈彈唱唱,未來希望能把自己喜歡音樂的這元素加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