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錢 防 制 法 效果

:::

    現在位置:
  1. 法規內容
  2. 立法理由

立法理由

法規名稱:洗錢防制法 第 2 條
民國 105 年 12 月 28 日
一、洗錢行為之處罰,其規範方式應包含洗錢行為之處置、分層化及整合等各階段。
    原條文所規範之自己洗錢與他人洗錢罪之規範模式,僅係洗錢態樣之種類,未能
    完整包含處置、分層化及整合等各階段行為。為澈底打擊洗錢犯罪,爰參酌防制
    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以下簡稱 FATF) 於
    二○一三年所發布之防制洗錢及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與武器擴散國際標準四十項建
    議(以下簡稱 FATF 四十項建議)之第三項建議,並參採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
    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以下簡稱維也納
    公約)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之洗錢行為定義,修正本條。
二、維也納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 b  款第 i  目列舉「為了隱瞞或掩飾該財產的非法
    來源,或為了協助任何涉及此種犯罪的人逃避其行為的法律後果而變更或移轉該
    財產」之洗錢類型,亦即處置犯罪所得類型。其中「移轉財產」態樣,乃指將刑
    事不法所得移轉予他人而達成隱匿效果,例如:將不法所得轉移登記至他人名下
    ;另「變更財產」態樣,乃指將刑事不法所得之原有法律或事實上存在狀態予以
    變更而達成隱匿效果,例如:用不法所得購買易於收藏變價及難以辨識來源之高
    價裸鑽,進而達成隱匿效果。再者,上開移轉財產或變更財產之洗錢行為態樣,
    因原條文未涵括造成洗錢防制之漏洞,而為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sia/Pacific
    Group on Money Laundering ,以下簡稱 APG)二○○七年相互評鑑時所具體指
    摘,為符合相關國際要求及執法實務需求,參酌澳門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法
    第三條第二項規定,增訂第一款。
三、維也納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 b  款第 ii 目規定洗錢行為態樣,包含「隱匿或掩
    飾該財產的真實性質、來源、所在地、處置、轉移、相關的權利或所有權」(
    The concealment or disguise of the true nature, source, location,
    disposition, movement, rights with respect to, or ownership of
    property)之洗錢類型,例如:(一)犯罪行為人出具假造的買賣契約書掩飾某
    不法金流;(二)貿易洗錢態樣中以虛假貿易外觀掩飾不法金流移動;(三)知
    悉他人有將不法所得轉購置不動產之需求,而擔任不動產之登記名義人或成立人
    頭公司擔任不動產之登記名義人以掩飾不法所得之來源;(四)提供帳戶以掩飾
    不法所得之去向,例如:販售帳戶予他人使用;廠商提供跨境交易使用之帳戶作
    為兩岸詐欺集團處理不法贓款使用。原條文並未完整規範上開公約所列全部隱匿
    或掩飾態樣,而為 APG  二○○七年相互評鑑時具體指摘洗錢之法規範不足,爰
    參酌澳門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法第三條第三項等規定,修正第一款後移列修
    正條文第二款。
四、維也納公約第三條第一項第 c  款規定洗錢態樣行為另包含「取得、占有或使用
    」重大犯罪之犯罪所得(The acquisition,possession or use of property)
    ,爰修正原第二款規定,並移列至第三款,增訂持有、使用之洗錢態樣,例如:
    (一)知悉收受之財物為他人特定犯罪所得,為取得交易之獲利,仍收受該特定
    犯罪所得;(二)專業人士(如律師或會計師)明知或可得而知收受之財物為客
    戶特定犯罪所得,仍收受之。爰參酌英國犯罪收益法案第七章有關洗錢犯罪釋例
    ,縱使是公開市場上合理價格交易,亦不影響洗錢行為之成立,判斷重點仍在於
    主觀上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所收受、持有或使用之標的為特定犯罪之所得。
五、原條文第二款有關搬運、寄藏、故買或牙保等洗錢行為,得分別為修正條文第一
    款移轉或變更,及第二款掩飾或隱匿等行為所涵蓋,爰刪除之。
民國 96 年 07 月 11 日
序文酌作文字修正。
民國 92 年 02 月 06 日
為明確區別犯罪行為人洗錢行為之態樣係為自己或他人,爰將第一款界定為犯罪行為
人將自己犯罪所得加以漂白之行為,至於他人明知是非法資金,卻仍為重大犯罪行為
人漂白黑錢之行為,則併入性質相似之第二款規定。
民國 85 年 10 月 23 日
一、「洗錢」一詞乃源自外來語(money laundering)翻譯而來,並非固有法律名詞
    ,且本法係新創立法,為期適用明確,爰參酌我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及外國立
    法例予以定義。
二、外國立法例:
(一)瑞士刑法第三百零五條、荷蘭刑法第四百十六條、愛爾蘭共和國刑事司法條例
      第二十七條。
(二)德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英國一九九三年刑事司法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
      條、美國聯邦法典第一九五六條。
(三)七大工業國家金融行動防制洗錢工作小組一九九○年二月七日報告中對洗錢之
      定義。

資通安全政策 | 隱私權聲明 |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 : (108459)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2號 (位置圖)

上班時間 : 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08:30~12:30下午1:30~5:30 (服務時間)

總局電話 : (02)2311-3711; 傳真號碼 : (02)2389-1052  (聯絡我們)(意見信箱) 臺北國稅局 稅務小精靈(FB)

國地稅免付費電話 : 0800-000-321(稅務問題,限辦公時間提供服務);手機請撥市話號碼 : (02)2311-3711
Copyright©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版權所有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 x 768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或Edge瀏覽器

更新日期:111-11-08

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 / 吳佳翰執行副總經理、江榮倫協理

恐怖主義以各種不同形式存於近代歷史,其活動於國際間產生嚴重破壞並造成恐慌情緒,尤其自2001年911事件後,全球對於防制恐怖組織的氛圍更加升溫,台灣政府亦積極對於防制洗錢以及打擊資恐展開相關措施,已於2015年7月正式頒佈之「資恐防制法」訂定有重要進展,其重點意義包括:

一、將資助恐怖份子行為罪刑化:透過專法將資助恐怖攻擊行動與資助恐怖份子、團體行為,明訂其刑責與罰金,正式將資助恐怖主義之活動罪刑化,期可收嚇阻之效。

二、為凍結、沒收恐怖分子資產提供法源依據:之後無論是台灣政府所認定公告的恐怖團體,或經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認定的制裁名單,台灣執法機構皆可禁止其帳戶的進出及財產轉移,達到凍結恐怖分子資產效果。

三、確立主管機關及成立審議會:資恐防制法明確訂定主管機關為法務部,並將由國家安全局、內政部及金管會等組成審議會,未來將透過跨部會橫向溝通強化管理。

雖台灣尚未有恐怖攻擊行動或重大資恐案件發生,但台灣積極爭取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仍有遭恐怖分子利用為洗錢及資恐中繼站疑慮。「資恐防制法」之實施,實為一大里程碑。

針對包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所頒布及台灣主管機關審議所認定的管制名單,「資恐防制法」要求各金融機構若發現持有、管理其財產或知悉其財產所在地,皆須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換句話說,打擊資恐管制名單沒有模糊空間,各金融機構皆須將其納入管制名單掃描範圍,且針對名單上的客戶必須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包含禁止其帳戶提款、匯款、轉帳、付款等行為。

此外,針對可疑交易監控,資恐監控重點在於資金流向,而各金融機構雖可透過歷史資料掌握洗錢犯罪脈絡,卻較難監控資金匯出後的去向及用途,加上無論是犯罪所得或是合法獲取的資產皆有可能作為資恐用途,是故可以想見其交易態樣將會更加詭譎複雜,金融機構在管控上將會面對更嚴峻考驗。

除金融機構受到影響外,根據FATF所頒布的建議,「特定非金融事業與專業人士」及「非營利組織」也是打擊資恐的重點關注單位。

所謂的「特定非金融事業與專業人士」指包含珠寶及貴金屬買賣、不動產買賣、律師及會計師等,前二項主因其經手項目往往金額鉅大,且其擁有快速轉移價值的功能,容易淪為恐怖分子轉移資產的工具;律師及會計師則由於其具有「金融守門員」的特殊身分,其專業知識及技能有可能成為資恐及洗錢犯罪的利器。

在「資恐防制法」頒佈後,各主管機關是否對此類機關行業加強監管,是後續可觀察的項目。

而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管控,由於其資金募集目的及方式甚廣,資金運用及資產配置相對透明度較差,而國際間某些特定宗教組織更易成為資恐的溫床,透過非營利組織掏空資產及執行洗錢犯罪仍時有所聞,亦不能排除未來為恐怖分子所利用,未來如何杜絕透過「非營利組織」施行犯罪,期可透過後續「資恐防制法」相關子法進行細部要求。

「資恐防制法」三讀通過,代表台灣積極與國際間洗錢防制及打擊資恐的管控措施接軌,預期未來主管機關對各相關機構將逐步加強管控力道,建議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強化內外部管控措施,以符合未來國內外趨勢及要求。

(本文已刊登於2017-01-27/經濟日報/B4/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