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推薦序一

帶走哈佛人生智慧的唯一機會
Super教師/暢銷作家 歐陽立中

  每當畢業季來臨,都會看見畢聯會的學生,拿著手機,邀請老師給畢業生一段畢業祝福。老師們也很擅長應付這樣的場面,因為我們都有幾句壓箱金句,以備不時之需。像是「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因為不甘平凡,所以義無反顧!」「不是凡事隨緣,而是努力結緣!」──好啦!其實這幾句都是我常掛在嘴邊的。畢業典禮那天,銀幕上播放著老師們的祝福,因為時間有限,影片剪的精簡,學生稀哩呼嚕地就看過去了,但我不確定關於那些諄諄的提醒他們能帶走多少?

  在我讀了《記得你是誰》後,我突然發現與其給學生一段畢業祝福,不如說一個影響你人生最深的故事。畢業祝福,大同小異;但人生故事,扣人心弦。本書源於哈佛商學院的傳統,就是在最後一節課,老師們收起平日的嚴肅和專業,搖身一變,變成說故事的人。跟學生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最後給他們一段中肯的建言。很奇怪,這堂課無關成績、無關知識,卻是哈佛學生最刻骨銘心的一堂課。

  不幸的是,哈佛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想聽也沒機會;但幸運的是,閱讀離我們與哈佛好近。因為作者戴西‧魏德蔓在聽完15位哈佛商學院教授的人生故事後,決定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出成一本書,就是你現在讀到的《記得你是誰》。這本書至今已在全球創下15萬冊的銷量,而我們有幸能讀到由《天下雜誌》出品的「暢銷紀念版」。

  原本我以為,裡頭就是教授們的老生常談,什麼要努力啊!貢獻社會啊!但我錯了,因為哈佛教授說故事的功力一流,而作者的描述也非常到位。其中很多故事都顛覆我的想像,讓我沉浸其中。

  舉個例子,教「電子商務課」的雷波特教授,說了一個他考過的荒謬期末考故事:「他大學選修動物學,教授教他們如何研究動物標本、化石、習性。終於,動物學的期末考來臨了,教授給他們的期末考題是:『一隻被麻布袋蓋住的鳥類標本』,只露出細瘦的鳥腿和兩撮羽毛。學生必須觀察標本,寫出這鳥類的遷徙模式、日常生活、甚至屬名和種名。所有學生傻眼,甚至有學生當場與監考老師起衝突,打算放棄考試。但這看似荒謬的期末考,反而讓雷波特教授體悟一個重要道理,那就是:世界趨勢劇烈變動,我們永遠都是用有限的資訊在推敲未來。別理會身邊的噪音,運用你的知識和勇氣,才能在不確定的未來,找到你的立足之地。

  我讀到這個故事,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連忙一路翻下去,果然,每個教授都有一個封存在他心中的經典故事。像寇夫曼教授說了為何他要逼自己走出主管辦公室,與員工閒話家常的故事,談的是「管理」;傅雷教授說了她熱愛打籃球、不愛念書,最後卻成為系上最嚴格教授的故事,談的是「領導」;而柯拉克教授說了他過去參加樂團比賽得獎,最後他卻離開樂團的故事,談的是「原則」。

  哈佛商學院教授們說這些故事,我想,目的絕不是要你跟他們走一樣的路。而是當你勇闖未來,卻不慎迷路時,你會想起這些故事,也會記得你是誰。然後堅定地向前走,哪怕那可能不是你原先的規劃。但你知道,有了勇氣與智慧,你欣然接受意料中的規劃、也開懷擁抱意料外的旅程!

  推薦序二

最後一堂,也是最精采的一堂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蔡淇華

  「是的,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閱讀曾獲「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的《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心中不時響起共鳴。

  翻開本書的第一篇故事,隨之躍入眼簾的一句話,令我深有同感:「你是否想過,今天的自己,是多少的好運累積而來?」一次登山的瀕死經驗後,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套「電腦連線生產系統」的翟庫馬(JaikumarJai)教授體會到──成功來自幸運,也帶來義務」。他因此學會感恩,而他感恩的方式是「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

  翟庫馬教授的暮鼓晨鐘,與自己這幾年的好運不謀而合。自覺資質駑鈍,加上體弱氣虛,常負面思考,對一生不抱期許,甚至相信自己活不過30歲。想不到老天讓我踱過而立之檻,又賜給我安穩的不惑之年,感恩之心頓起。思忖老天留我,必有義務在身。近年出了八本書,其實就是整對學生造福盡義務的歷程,想不到可以得到市場及大眾的肯定。這讓我想起翟庫馬教授在書中最後送給學生的一句話:「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錯。

  15個故事蘊藏哈佛教授一生的智慧

  讀完這本書,有讀過15本書的充實感及快感,因為書裡涵蓋15位教授一生的智慧。這些智者不空談理論,他們的智慧都是在真實世界裡,真槍實彈應用後的實證。例如曾任LLC網路市場諮詢公司執行長的雷波特(Rayport.FJeffrey)教授,綜合一生的拚搏,給成功者的冒險歷程下一個定義:「鼓起勇氣循序漸進,忠於自己熱愛的事物,遵守個人的是非標準,思考自身和人類的處境,然後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曾榮獲普立茲獎的麥可羅(McCraw.KThomas)教授,要我們「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麥可羅教授要我們反思「自己的想法怎麼來的」,他希望我們思考我們的的生長年代、我們的父母、出身、和偏見,如何左右我們的決策?他也提供了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智慧:「唯有回顧過去,始能了解人生,但也應當持續努力向前看。」

  商界風險評估巨擘貝爾(DavidE.Bell)教授希望我們「別去參加校友會」,因為置身這種場合,會讓我們無比焦慮。因為人類習慣跟「比自己成功的人」比較,因此我們會沒來由地擔心自己的事業成就、和存在價值。如果還想去參加校友會,貝爾(DavidE.Bell)教授告訴我們:

  「採取比較寬鬆的成功定義,將目標放遠,也還是要用一種高瞻遠矚的態度來做生涯規劃。」

  另一個曾獲普立茲獎的麥可羅(ThomasK.McCraw)教授對這個議題,也有超棒的見解:「我們都活在一個鼓勵人人奮力追求完美的文化中,不能只接受一種成功定義,才能拼湊完整而真實的自我面貌。」

  哈佛大學以塑造世界級的領導人才為鵠的,因此教授們也提供許多領導哲學。例如曾任艾洛電子公司(ArrowElectronics,Inc.)執行長14年的寇夫曼(StephenP.Kaufman)教授,提醒所有的領導者避免染上「執行長毛病」,在書中,他教導我們:「想做真正成功的領導人,就必須容許別的同事向你挑釁,與你爭辯,跟你作對,這也是領導人的責任。」

  狄隆(ThomasJ.Delong)教授認為在生活裡,對別人發揮正面影響力,就是領導力,因此他提供多元的見解:「領導力包括了啟發、鼓勵別人,以及為他人創造機會的能力。」

  領導者必須學會分享,康特(RosabethMossKanter)教授提醒我們要把聽眾想像成「聰明的學習者」,要學會「受眾思考」:「唯有先細心感受聽眾的需要,你才能打動人心。」

  帶你走出迷惘,永遠不忘自我價值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哈佛商學院院長柯拉克(KimB.Clark)教授再一次提醒讀者「記得你是誰」。他用自己年輕時的故事為例,當他申請就讀哈佛大學時,也和朋友組團參加全市的「搖滾樂團演奏擂臺賽」,最後竟然拿下了冠軍。然而他最後決定退出樂團,放棄唾手可得的獲得唱片合約,因為他知道「它不適合我,它不符合我的理想,那根本不是我」。

  或許畢業自名校的五月天樂團,也因為「記得你是誰」,因此成就了代的音樂傳奇。不管選擇哪個方向,但真正的成功總應該建築在「理解真正的自己」。在文末,柯拉克(KimB.Clark)教授再次提醒我們:「別忘記自己的價值理念,面對抉擇,務必忠於它,守住它──記得你是誰。」

  「忠於自己,就能不枉此生。」就像教我們要為自己的幸運感恩的翟庫馬(JaikumarJai)教授,在那堂課後不久,就不幸於厄瓜多爾山間罹難,享年53。但翟庫馬(JaikumarJai)教授此生病不虛度,因為他因為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智慧──「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

  15位智者的智慧,15種人生的領悟。《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用最動人的故事娓娓道來,等你再一次走進15位大師的最後一堂課。最後一堂,是最精采的一堂,也是你絕對不能錯過過的一堂!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讀後感:人生旅途經歷過的點,終究會連成線與面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哈佛商學院教授送給學生的結業禮,就是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透過這樣的傳承,教授把艱澀的學科知識轉為溫暖甚至有些搞笑的荒唐經歷,告訴學生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故事所堆疊,而就是這些故事定義了現在的自己。

看完《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時,不禁回憶起過往在念大學時,教授們在課堂上努力講授的知識,現在多半一個都記不得,倒是那時老師們自己打岔說起的故事,每每令人聚精會神起來,到現在有幾個還可以琅琅上口。

不過,像是哈佛商學院傳統的情境,倒是就少了。書中提到,他們在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時,不會有個案研究討論,也不見學生爭相發言的景緻(這跟台灣倒是很像),取而代之的,是每堂課的任課教授對著台下的學生,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智慧,以及從他們人生長河中萃取出來的心得。

作者把這些課堂老師所分享的人生風景,集結成15篇動人的人生故事,也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與「聽到」這些哈佛名師們對於人生的一些體悟。

這使我又再次想起在研究所時,我們會有固定接受指導教授的「督導」時間,那時會把老師在說的一些名言佳句或是發人深省的話語給紀錄下來,成為老師的名言錄流傳在學生們之間。可惜的是,沒有像作者這樣,把一些老師們曾說過的故事紀錄下來,泰半都有些不復記憶。

人生不變的道理就是人生總是在變

《記得你是誰》裡15位老師分享的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0篇的傅蕾(Frances X. Frei)教授。她提到當教授、教書是她從來壓根沒想過的一條路,反而相較於完全不感興趣的課業,她的所有心思與熱情則是都灌注在打籃球上面,她可以接受每天連續幾小時在射籃、跑步、舉重的訓練,對自我的狀態與作息維持也非常要求,那時的她是一位優秀的籃球選手,未來也以成為籃球教練為目標。

然而,有一次在參加校內籃球聯賽時她摔斷了膝蓋,不但身體遭到嚴重創傷,心理上的打擊更是猛烈,那時「笑傲全場運動員」的這個身份認同有如脆弱的瓷器般被一碰就碎,更讓她迷惘於自己到底該做什麼才好。

而如何面對挫折與危機,該珍惜與重視些什麼,都是過去年少得志且輕狂的她未曾想過與需要在意的,但走過這一遭的她這才發現,她多麼希望當年可以有好心人把她拉到一旁,用她能理解的話告訴她: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幸好,後來她的人生中發生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她有了位叫派特的新指導教授,而這位教授的人格特質及做研究的態度,都深深令她景仰並視為是想要看齊的偶像。

第二件事則是她有了一個替研究生們複習營運管理課程的教書機會,她也是在那次的課堂上發現自己可以一眼看穿學生們不懂的地方在哪裡,找出困難問題的癥結點,再與他們一起面對難關,幫助她們跨越障礙。在那一刻,她得到了自己所謂的「一刻鐘機會」與不可思議的成就感,並決定以教書為職志,一直教到現在。

她提到自己現在能擁有的一切,純屬因緣際會,過程中也是走得跌跌撞撞,但她有幸的抓住每一次機會,最後成為了哈佛的教授,也把她這一路走來所體悟的道理與面對人生、學習的態度,分享給學生們。

人生經歷的點終究會連成人生的線與面

會對這個故事特別有感,也源自於自己的人生軌跡,是因為一個一個的「小意外」,而連成了此時此刻的形狀。

記得曾有位對於人生方向感到迷惘的學生來到我面前,他不清楚現在做的事情與努力,到底對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幫助與意義,很擔心自己在白費功夫與徒勞無功,可是看見身旁的人都在這麼做,很怕被大家拋在後頭的他,也努力去找到一些實習與做事的機會。

那時我跟他分享自己高中推甄時發生的事。原先就讀社會組的我,並不是以心理系作為自己的目標,那時考慮過念商管與法律,但就不是心理(此刻想想突然有淡淡的哀傷)。

然而當時學校在送件時,是以校排名作為送件時間的區分,而且錯過自己的時段就要等所有人都送完一輪後,才可以撿剩的,而當時的我就發生了錯過送件時間的蠢事,還是當天游泳課時聽到大家在討論各自選中要推哪間時,才背脊發涼、頭冒冷汗(跟在水中無關),發現自己錯過了。也是幸運的是,當年的心理系可能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夯,所以仍有間學校的心理系有推薦名額,而我就這麼一路走到了現在。

當然,後來還有很多只能透過回過頭來看的方式,才能發現原來這件事存在有某種人生意義,且是對後來的人生旅途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像是自己在第一次找工作時,正好遇到年底大家都在等年終,所以釋出的工作機會很少,加上米蟲時間當得有點太久,對於找不到工作這件事相當焦慮,所以那時幸運獲得了醫院的職務代理人機會,就決定還是去試試看再說,先不管七個月後又得繼續面對可能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但也是把握了當時的機會,才接觸到「設計思考」這個概念,也因為知道「設計思考」,所以在當年底再次面對找工作時,讀了運用設計思考在生涯規劃上的《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然後又因為讀到書中的一些概念,毅然決然的決定跳脫「臨床心理師就該在醫院工作」的框架,轉而走進校園,開發出與繼續待在醫院,很不一樣的新技能與可能性。

所以,不管是老天爺跟你開了一個大玩笑,或是你自己開了自己一個玩笑,把這些玩笑當成未來某一天對自己的自嘲,順勢而為的運用這個玩笑,保持對人生的開放性與心理的彈性,相信自己經歷的一切自有其意義,也知道曾走過的路、做過的事不會白費,也永遠不知道哪一天可以用得上,然後繼續每一次的冒險,是我這一路走來所學習到的事情。

而在敘事治療運用在生涯規劃中,同樣很強調怎麼幫助自我去探索與回憶自己的過去故事,它認為透過蒐集過去經驗,再重新排序找出轉捩點,將有助於我們開展向下一個生涯場景,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透過「生命歷程回顧」,藉由按照時間序寫出人生的重要事件(包括正向經驗與負向經驗)來探究關鍵事件對個人生涯發展造成的影響,並可詢問自己三個問題深化反思:

  1. 影響了什麼層面?
  2. 影響的結果為何?
  3. 個人投入了哪些努力而造成影響?

甚至可以藉由書寫自己的不同人生經驗,命名自己的不同人生章節,然後探究哪些特色助長成就了現在的生涯,又有哪些寶貴的經驗被遺忘或尚未啟用,而自己在這些人生經歷中,又發現有哪些重要的價值、意義與信念,型塑出的自我認同又是什麼。而這些整理與練習,都將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記得自己是誰,又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自己。

指導教授分享過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發現還留在我記憶之中的,是指導教授曾分享過的一個故事,它可能是因為特別有趣,也可能是對我有些意義,但或許它會對你有些什麼也說不一定。

教授他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痺,行動不便需要拄拐杖,他在體育課的時候,也常常只能待在旁邊看大家玩,雖然內心很羨慕與想參與,但往往只能待在旁邊看。

有一次他又在旁邊乾瞪眼看著大家踢足球時,班上的混混老大突然往他的方向走過來,那時他有點害怕,也不知道那個人想對他幹嘛。沒想到,這位老大帶著他到球場裡面,要大家跟他一起踢,也讓他真正的「射門得分」。那時的他突然有了一個新的人生目標:「當老大」。

最後,用《記得你是誰》書裡的話作結:

「漫漫人生無論走向何方,都別忘記自己的價值理念,面對抉擇,務必忠於它、守住它,記得你是誰。」

本文經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猜你喜歡

Tags:

辦公室突擊!交出你的Photoshop祕技吧!麻瓜也會上手的設計指南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shop 是設計師必備的工具,我們來到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辦公室突擊四位設計師,看看他們平時都是怎麼應用 PS 製作出精彩的時事插畫、社群宣傳與節目吧!

不論是畫面生動又讓人秒懂的圖解插畫,還是清晰俐落的報導配圖,關鍵評論網的讀者們想必於這些視覺素材不陌生,你是否好奇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這次我們請到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的編輯與設計師們,來跟大家分享他們各自拿手的 PS 技巧!讓設計麻瓜也能上手!

Cool3C 編輯討喜小姐:身為插畫家,我推薦 Photoshop!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第一位登場的是 Cool3C 內容部編輯討喜小姐!她平時畫插畫也負責影像合成的工作,從漫長的新聞事件到艱深的新科技產品,全都透過討喜小姐的畫筆「一圖看懂」。Photoshop 是愛畫畫的討喜從小就開始使用的繪圖軟體,因為爸爸工作的緣故,討喜小姐五年級就開始使用Photoshop,這也是她最早接觸的 Adobe 軟體,使用PS的時間甚至比Word更早!

PS 筆刷討喜最常用的功能,要創造出風格插畫,筆觸與材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細節。在工具列裡面有非常多預設的筆刷樣式,「可以選擇你看得最順眼的,再進行筆刷設計的調整,調整過後插畫線條就會變得非常不一樣!」討喜邊說邊向我們示範了幾個他愛用的筆刷。

☞ 打開你的Photoshop,設定出專屬筆刷!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想要讓插畫更有風格的話,討喜小姐建議可以為你的畫作套用一些 PS 濾鏡效果,或者將照片調整成黑白之後,作為質感的肌理,直接在 Photoshop 裡與你的插畫疊圖,透過更改圖層的混合模式,就可讓插畫更有層次。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接下來討喜也教大家用 Photoshop 做出機器感十足的「像素字」。首先在 Photoshop 用文字工具輸入你要的文字內容,字體選用新細明體之後,將字體的「平滑度」改成無,再調整字的大小就可以輕鬆做出像素字,不論在海報設計或 banner 設計的時候都超實用!

☞ Photoshop 是你做社群宣傳的最佳幫手!

視覺設計部設計師 San:Photoshop 幫你把腦中的靈感具現化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表情總是酷酷的 San 是關鍵評論網的視覺設計師,負責網頁設計與許多報導配圖的製作。在 PM 提供專案需求後,San 會先蒐集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視覺素材,像是情境照片加上牛皮紙張等來做質感搭配。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San 用一張報導的主視覺示範他平時的 PS 相片拼貼流程,「我先將照片中要使用的人物去背、抽色,在背後加上一個輪廓,讓他有種從紙張上剪下來的感覺」,再用另一種紙張做質感圖層,更改圖層屬性讓紙張的材質跟人物融合,最加入報導相關的物件、Logo、標題,為畫面打上陰影就完成了!

☞ 用 Photoshop 拼貼出吸睛的主視覺

社群行銷 Stellina:打開 Photoshop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在關鍵評論網擔任社群行銷的 Stellina,另一個身份是一位插畫家,他常根據時事的來畫幽默的漫畫,發佈在 Instagram 和 Twitter 等社群平台,也經常跟編輯合作繪製資訊圖表。「我大概是 2016 年開始接觸 Photoshop,」Stellina 習慣用 Photoshop iPad 版為插畫上色,「它有一個像是電腦 option 鍵的功能,壓著就會變成橡皮擦,兩指手點一下就會還原。」他分享了幾個在平板上操作 PS 超好用的手勢。在不同載體之間,都能輕鬆使用Photoshop。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 iPad修圖與畫畫首選 Photoshop

內容部節目組 Sid:想把討厭的人變不見?推薦你使用 Photoshop!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後登場的是內容部節目組的 Sid,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內容視覺設定以及平面影像合成,像是國際大風吹、國際值日生等熱門節目,都是由他負責。冷面笑匠 Sid 說他常用自己的身體當成合成要素,「跟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方便的物件選取工具,稍微滑一下游標就會發現,我的身體已經被含括在這個選取的範圍了。」只需要幾秒 Photoshop 就能判斷圖片中的物件,讓我們用 PS 去背更輕鬆。

☞ 下載Photoshop,一秒去背輕鬆貼

記得 你 是 誰 哈佛 的 最後 一堂 課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擷取好手部的素材之後,Sid 將素材與既有的底圖結合,「利用遮色片搭配筆刷工具,既不會破壞原本影像,還可以做更多變化。」除此之外,Sid 還介紹了 Adobe 近期應用機器學習開發的功能 Nerual Filters,在濾鏡欄點擊 Nerual Filters 後開啟「彩色化」的選項,既可以在幾秒鐘內將黑白照片變成彩色照片囉。

看完設計師們的分享,是不是也想自己動手試試看呢?不管你是資深使用者,還是從未接觸過修圖軟體的設計麻瓜,習慣用電腦合成或用平板繪圖,Photoshop 都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現在就下載 Photoshop 感受魔法般的功能吧!


猜你喜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