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團體治療活動

團體治療是精神科病房中常見的治療模式,包含人際互動團體、生活討論會、衛教團體、放鬆團體、音樂、舞蹈等各式各樣的團體。

團體進行依團體目的不同而稍有差異,然而於結構上卻有相同之處,例如:團體目的、團體規則之說明、成員自我介紹,接下來進入團體議題討論及最後參與團體之心得分享與回饋等。

放鬆團體 - 

「壓力」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有人排斥、有人焦慮、也有人將它視為動力…每個人都要認識壓力及壓力所致之身心反應,學習各種減壓、放鬆肌肉的方式穩定情緒。

團體領導者(實習護生及指導老師)以放鬆有聲書為教材。領導者鼓勵成員專注教材中「音樂」及「指導語」,當場示範及重點提示腹式呼吸及肌肉放鬆法練習之要點,過程中著重放鬆技巧之練習及體會身體緊繃或放鬆的感覺;最後藉由領導者、觀察員及成員間彼此分享放鬆的感覺以強化練習動機。

音樂欣賞 - 詩歌團體

領導者(實習護生及指導老師)事先收集病房中基督徒病友平時較常聽或喜歡的詩歌,以邀請但不強迫參加的方式鼓勵病友一起來聽詩歌,播放每一首詩歌前,領導者會說明歌曲的由來或創作意義及歌曲欲傳達的愛或關懷等,接著鼓勵成員安靜聆聽或小聲跟唱,歌曲欣賞結束後成員一起分享欣賞詩歌過程之想法與感受,或心情之轉變等,最後由領導者徵求成員之同意於團體中為參與成員做祝福禱告。

藥物衛教 - 主題式衛教團體

主題式衛教團體經常涵蓋與疾病、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知識、生活適應、休閒生活安排等主題;團體之進行包含暖身活動,如:話劇表演、遊戲或帶動跳等,以活化團體氣氛,進而導入衛教主題。

衛教過程也邀請病友分享自身經驗,鼓勵成員開拓視野,學習接納不同意見,衛教結束後以有獎徵答驗收衛教成果,最後鼓勵成員分享參與心得或收穫。

從實際帶領「放鬆」、「詩歌」及「藥物衛教」團體三種形式的團體中,實習護生及指導老師發現「團體治療」確實具有療效。以放鬆團體而言,參與後病友覺得「精神變好」、「音樂使人有一種放鬆感」、「心情平靜」、「肘抬高、頭部後仰、挺胸及雙臂後推、伸直雙腳及腳踢向彎曲等動作使身體變得很舒服」,「背部、腳部痠痛改善」等。

領導者也發現參與病人的專注力變好、焦慮情緒改善等;此外,領導者因帶領及示範的過程也感受到,壓力造成的身體緊繃感與參與病友一樣也得到舒緩之附加效益。參與詩歌及藥物衛教團體過程,也促進病友間及護病間的互動關係,例如:成員開始會分享受症狀干擾或藥物副作用出現時該如何因應,也會互相鼓勵,甚至於詩歌團體結束後相約至病友房間為對方禱告等;其中一位病友原本是態度相當防備且拒絕與人互動的,似乎因為參與團體而有了奇妙的轉變。

應用團體治療的方式對於目前忙碌的護理工作環境而言也是較省力、省時,因團體能同時服務 5-10 位病人,且僅須利用短短 20~30 分鐘的時間,甚至腹式呼吸法的練習大約 10~15 分鐘就可以完成,因此團體治療或許是現今處於高壓及忙碌的工作環境中的護理人員可以多加應用的照護模式。

中國醫藥大學 楊芝菁

第九章  團體治療  重點整理

請尊重著作權,抄襲從事營利行為者追究法律責任

團體治療是一種社會的縮影,利用在團體中再學習的過程,處理個人的問題,達到成員本身或團體產生改變

壹、團體治療理論架構

模式

意義

精神分析論

重視潛意識的影響,在團體中提供重新經歷早期生活經驗的機會,來達到人格的重建。

人際關係論

探討人際間的困擾,運用人與人的互相影響,以及彼此間的互信互賴使成員能從中學習,而減輕內在的焦慮

溝通理論

應用溝通理論和治療性溝通的技巧,幫助成員達到有效的交流,從成功的溝通中確認並解決個人或團體的問題

團體動力論

探討團體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議題

行為修正論

提供行為改變的環境,並學習新的適當的行為

存在主義論

注重個人即刻的感受,處理此時此地的問題,鼓勵負起改變的責任。

認知治療模式

認為情緒困擾是不合理的信念造成,協助成員放棄不合理的想法。

心理演劇

強調自發性與創造性,將個人的衝突,藉表演的方式,經由語言與非語言方式將情感自然宣洩出來,重視此時此刻的感觸及體驗,使主角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貳、團體中的有效治療因素:耶隆(Yalom)提出

寄予希望(灌注希望)

當病人觀察到其他有相同問題的成員,可由治療中獲得幫助,而對自我的人格成長和疾病治療產生希望,例如:A病人表示睡不好,B病人說:「我以前也睡不好,後來準時吃藥,我現在就睡很好了。」

問題的普及性或共通性

透過團體成員的分享,有一種「別人也有與我相同的處境」,減輕病人孤單的感覺,例如:治療者可問團體成員:「團體中有那些人也有類似的經驗?」

三提供資訊

經由治療者的直接講授或團體討論,提供病人各種訊息。

四利他性

讓病人學習到「我對他人是有用的」、「我不再是別人的負擔」,增加自我價值感,提高自尊心。

五原生家庭經驗重現

團體治療中,病人再度經歷原生家庭的衝突時,治療者可針對不合宜的行為做矯正,例如:「您好像我媽媽,都一直在批評。」

六情感的宣洩

學習如何表達感受。例如:「說出來後心中好像掉了一塊石頭!

七凝聚力(親近和睦性)

對團體產生向心力與認同感,提供成員彼此關懷與接受,成員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而願意參加團體。例如:「我屬於這個團體並被團體所接納」「當我的表現不夠成熟時團體不會取笑我」

八人際學習

藉由團體互動,可以看到自己給別人的印象,以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了解自己人際及溝通上的障礙。例如:「團體成員指出我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舉止」或「團體讓我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技巧」,相當於自我瞭解

參、團體治療的實施方法

建立團體

()團體環境設施:以隱密、舒適為原則,座位安排以圓形最為恰當,讓成員都能彼此看到,治療者能環顧整場

()團體大小:8~10人組成的小團體

()治療時間:1~2/週,高功能性團體60~120/次,低功能性團體則45~60/(才不會超過個案能力範圍)

()團體組員的特性(可用病人功能或症狀類別來區分團體的組成)

1同質性團體:年齡、需要及診斷類似者,可分享彼此的需要;例如:酒癮團體。

2.封閉式團體:團體成員固定,不可再加入,向心力強,團體關係較深入

 ()團體治療者:可以是醫師、心理師、社工師或資深護理人員

二選擇病患

1.有能力遵守團體約定者。

2.有動機參與治療者。

3.病情穩定者,注意力可維持40~60分鐘。

4.個人問題與團體治療目標。

三團體規範

1.團體活動應遵行的準則,包括團體的價值觀

2.是由團體共同制訂的,需以團體的利益為前提,為團體活動訂下準則,包括活動步驟、準則及團體價值觀

3.目的:促進團體目標及任務之實現、控制人際之間的衝突、解釋社會現實、形成團體的相互依賴。

團體治療的發展階段(類似NPR過程)

團體表現

治療者目標

介紹期

1.會找尋團體意義。

2.焦慮、安靜、有禮貌、有敵意

3.試探行為,確認自己的地位,例如:遲到。

1.建立信賴關係。

2.介紹團體的目標、規範,讓成員清楚的知道團體的功能與限制

3.鼓勵組員作自我介紹、激發團體互動,提供安全感,減低焦慮。

衝突期

1.關注團體的控制和權利。

2.成員間的批評增加,甚至對治療者產生敵意。

1.澄清及調節衝突,並促進人際學習。

2.協助成員適當的表達憤怒,從衝突中學習

3.調節衝突時,治療者應有的處置:

(1)強調成員應遵守團體規範

(2)允許害怕的成員暫時離開團體

(3)鼓勵成員表達此時的感受

工作期

1.凝聚力、信任感增加、有積極的參與

2.討論的內容更接近目標與彼此共同性問題

3.自我坦露增加,分享平常隱藏的想法或真正感受

4.逃避問題、中途離席、阻抗、情感轉移與反轉移、衝突抱怨等問題。

1.傾聽、鼓勵正向行為,若意見分歧,鼓勵探討內在感受,避免互相攻擊

2.鼓勵成員提出新的議題深入探討,引導團體成員互動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3.尊重團體決議,例如:有人離席,可以詢問團體成員該如何處理

4.強調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件」與感受鼓勵成員表達感受,促進團體凝聚力及引導探索。例如:「有誰願意說說看

5.鼓勵面對焦慮的情境尋找阻礙改變的因素

結束期

1.有分離焦慮等情緒。

2.親密、依依不捨

1.鼓勵成員表達對團體結束的焦慮

2.回顧團體過程,肯定組員的成長

3.給予支持與保證,表達未來的希望

4.分享在團體中所學,不會因為團體的結束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