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情绪 勒索

如果對方不再控制你,關係就不會變得負面或複雜。

但真的是這樣嗎?

親情的第一層次:家庭關係與結構

當你陷入複雜的家庭關係,會使你易於困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中。你還記得前面的提問嗎?「如果拒絕不了母親,你拒絕得了父親嗎?」你也許會發現,你不只拒絕得了父親,可能有時候還會不自覺將父親排拒在外。如果你自然有這些反應,那就代表你已捲入父母的夫妻不協調中,因此你總是想親近母親、幫母親分勞解憂,甚至偶爾會視父親為母親的敵人,跟母親越來越親密,轉而使母親一有許多不滿就往你身上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部分承受父母的情緒勒索與控制困擾的孩子,往往擁有與自己過於緊密的母親,以及過於疏離的父親。因為父親的缺席,你不自覺得成為母親的情感支持者,以及各種家庭問題的解決者。久了之後,你承擔了家裡很多的責任,這往往不一定是事務或經濟相關的責任,更多的是如何讓家人開心的任務。

因為你從小就承擔了這個責任,當然會有很多壓力與挫敗感,而容易導致你「不覺得自己能力夠好」的弱小感,因為你好像從沒達到「為母親分勞解憂」的最終目的。但你很清楚的是,只要你做不到母親的要求,母親肯定不開心,而逐漸形塑你的完美主義。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從來就難以肯定自己真的盡到了「孩子」的職責,因此一直容易感到羞愧或罪惡感。

為什麼你這麼努力了,卻始終感到挫敗、羞愧、罪惡感呢?親愛的,其實,一個孩子根本做不到「丈夫」的功能,而真正讓母親痛苦的,是對伴侶的失望與失落感,這些情感孩子本來就承接不了。但當母親在親密關係中失落,就會將心中滿腹的愛與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過度付出、關心與照顧,進而有嚴格的要求。或者,將難以改變伴侶的無力感,轉而改變孩子,要求身為孩子的你事事都造媽媽的意思走,舉凡工作與伴侶選擇,到日常的飲食和穿著等。

你要先看懂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也就是你已經從「孩子」躍升至「伴侶」的位階。而在看懂家庭的關係結構後,你要問問自己:「我想以及我能如何選擇呢?」在受到親情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往往更多的人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以往的關係模式。這其中的困難之處在於,當你待在這個位置久了,便會覺得越來越安全。畢竟在現存的關係模式酬賞中,你獲得了重要的「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久而久之在被餵養的情形下,我們會開始與母親的情感共生,一面覺得糾結痛苦,一面覺得安心,卻又無力去拓展生活的其他可能,你就會一直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了。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一個慣用情緒勒索母親,和一個過度給予、不願放手的母親;兩者手段不同,卻都因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一個慣用情緒勒索子女的母親,和一個過度給予,以愛為名向子女討愛,讓他們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兩者手段不同,其實一樣都源自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 文/ 雨路
  • 2022-03-23 (更新:2022-03-23)
  • 瀏覽數8,762

20多年前,我是個剛踏入婚姻不久的新鮮人,捧著肚子裡第一份人生履歷表,熬過九個月的漫長等待,和一整天撕心裂肺的陣痛,如願獲得母親這份工的終生鐵飯碗。回想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壯志熱血,在歷經孩子各成長階段的轉變,挫折感與成就感互有消長的心路歷程後,現在的我已非當年那個自信又天真的菜鳥媽媽了,緊握的拳頭也學會適時的該鬆該放,但感謝生命賦與我這個角色,雖然曾經一度失去自我,卻也因此讓我慢慢覺醒,變得更加瞭解自己。


能與孩子一同成長,是身為母親一生最大的收穫。


教養這條路,可以看成一段自我挖掘的過程。當你挖掘到一口井,望向井底,在深澈悠暗的水面上,浮現出的,是自己的倒影。


每個母親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小女孩,女孩並沒有隨著女人做母親而長大,她只是躲了起來。母親在面對成年後的許多關係和情感時,潛意識常不自覺召喚出這個受傷的女孩。「大人內在小孩所發出的呼喊,那個兒時自我因為沒有被徹底追悼,而被永遠停留在某個時間點。」—精神分析專家朴又蘭在她的書中寫到。

從小我的雙親離異,母親選擇人身自由,將我和姐妹留給父親,遠赴異鄉展開新生活。這一段破碎的婚姻,不僅是兩人關係的決裂,更造成親子間無法彌補的鴻溝。五歲之後,媽媽兩個字對我而言,就是幾張照片和很多很多的空白,是最孤獨的想念,是說不出口的一絲恨意。


若不是做了母親,我永遠不會意識到那傷口有多深,也永遠不會了解在成長過程裡,沒安全感,缺乏自信,自尊心低落,都是幼時害怕和焦慮造成的陰影。


多年後,坐在心理諮商師對面的我,不完全是20年的職業倦怠,而是納悶為什麼做母親的「投資報酬率」這麼低?自認是盡心盡力,犧牲奉獻的全職媽媽,但孩子非但不知感恩,還常常傷了我的玻璃心。


「為什麼妳這麼執著,或者說『沉溺』在餵養這件事上?為什麼妳這麼怕他們餓?他們不吃東西又不是你的錯。為什麼妳一定要寸步不離?偶爾出門旅行就充滿罪惡感?」諮商師抽絲剝繭的,一項項分析我自詡是「好媽媽」的行為。


最後,她帶領我回到心靈最原始的角落,在那找到了母親離去後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做了母親的她,看到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也看到了年幼的自己,於是那些鉅細靡遺、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不斷用食物想滿足子女的行為背後,都是一種轉嫁的心態,為了要補償自己。捨不得、不願意離開孩子身邊一步,是因為她不想變成母親,那個一輩子無法原諒,缺席的母親。


當過度關愛子女的出發點其實是為自己,所有付出也是為回饋自身的渴望時,就不能指望孩子懂,還心存感激。他們的想法不過是「我又沒有要妳做這麼多,是妳自己要做的啊!」


我努力想做個「好媽媽」,是為了填補生命中母親的空缺,滿足匱乏,滿足安全感。


那朋友P的母親,是不是大家眼裡的「壞媽媽」呢?P是單親媽媽,獨立扶養女兒,爸爸多年前過世後,媽媽就獨居在同樓層的對戶,祖孫三人相依為命。P有個姊姊,和母親個性不合,因受不了母親蠻橫跋扈的個性,早就不相往來。可憐的P是母親的家管、司機、伴遊,更是她的情緒包、出氣筒。媽媽動不動就對她口出惡言,只貶不褒,干預生活大小事,甚至限制她的行動。譬如認為女人幹嘛要健身,不准她上健身房,P就每天趁天光未亮,偷偷跑去健身,做她最喜歡的重訓,做完回家母親還沒起床,根本無從得知。每次和P相約午餐,她都趁機大吐苦水,將之視為宣洩心情的管道。


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媽媽」,也沒有絕對的「壞媽媽」,那都只是刻板印象。一個慣用情緒勒索子女的母親,和一個過度給予,以愛為名向子女討愛,讓他們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兩者手段不同,其實一樣都源自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母親也是人,是一個容許犯錯的平凡人。孩子要的不是一個好媽媽,他們要的是一個會跟他們說對不起的媽媽,一個會默默改變自己的母親,一個會跟著孩子成長腳步一起成長的母親

母親是偉大的,也是卑微的。
母親是無私的,也是自私的。
母親是強者,更是易碎品。
母親可以全心奉獻,更可以需索無度。
母親是背後追著你的那句嘮叨,也是傷你最深的那句責罵。
母親是先天焦慮,後天也焦慮的生物。
母親不是一個致力滿分的測驗卷,從來沒有及格與不及格。
母親也曾經是個小孩,小孩和母親都有無限可能。
母親要多愛自己一點,孩子才會多些自由,多點自愛。

對於P有這樣的母親,我很同情,P大概也一樣同情我從小沒有媽媽在身邊。我們無法選擇母親,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過自己的人生。親情一輩子無法斷捨離,但無法改變的過去可以斷捨離。宿命不能扭轉,但我們可以學著向內看,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渴望的是什麼,想要追求什麼,快樂是要靠自己去尋找,不是消極的等待,也不是從他人身上獲得。


我想告訴P,一個真正愛子女的母親,要先懂得如何愛自己。我也要對自己說,一個勇敢的母親,要願意面對她的內在小孩,容許那個軟弱、驚嚇、哀傷、焦慮的女孩好好大哭一場,然後輕輕安慰她,沒事了,安心離開吧!那些傷痛已被追悼,無需再讓下一代為此付出代價。


選擇原諒她吧,原諒母親,原諒女孩,妳就是選擇原諒自己。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 家庭生活

  • 16歲的兒子不跟我說話了,面對冷漠寡言的他;接納,和信任,是目前對他、對我都最好的方式
  • 母女之間的愛,像一朵美麗帶刺的玫瑰,許多女孩都是母愛下的「倖存者」,當然也是「佼佼者」
  • 女孩說:「如果當初我是被迫學的,就不會有現在的好成績」13歲才開始學冷門樂器,多年後如願進入名校大放異彩

延伸閱讀

  • 爸媽在這四種常見情境裡,無形中可能構成親子間的情緒勒索,關係看似緊密,卻使親子間的距離愈來愈遠
  • 媽媽們要敢放手!網紅Mom & Dad 鳥媽:「縱使自己做比較好,我還是會鼓勵先生,告訴他,他辦的到!」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2017-04-17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被媒體爆料棄養父母,父親控訴兒子多年從未探視重病媽媽,告上法院要求撤銷送給兒子的千萬房產。對此消息蘇怡寧本人在臉書回應,表示他長年遭受父親情緒勒索,心中最大的黑暗就是來自父親。以下為蘇怡寧回應全文: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今天早上有看到鏡週刊關於我的單方面報導
我這裡就不放連結不想幫他衝流量了
不過
我還是把事情在這裡說清楚好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黑暗的角落
其實我也是
只是從來沒想過
這個最大的黑暗
會是來自你的家人
而且是你的父親
也從來沒想過會有需要把這種黑暗讓大家知道的一天
多年前剛創立診所的時候
需要資金
父親曾支援200萬元
我是很感謝
後來幾年後慧智基因準備要公開發行
告知他們投資內容
父母皆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想聽
還說他的錢絕對不會投資在子女做生意上
那是他的退休老本
當時
就咬牙自己想辦法
還好朋友前輩相挺
慧智基因總算上軌道
但事情絕對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在慧智基因成立上市後
父親卻說那是他的公司
他要很多很多股票
可是各位同學
這是竹竿跟菜刀的差別啊
當然沒辦法這樣
我也沒辦法跟股東交代
當時我父親也熱衷在買賣股票
於是
我父親就開始用各種方式來處理我
有提告有發函有檢舉有恐嚇留言再到這次動員我妹一起來
這些都是情緒勒索
我隱忍多年 不願跟父親計較
從頭到尾都很清楚
借的那200萬是投資診所
跟股票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且法院也判決下來了
至於接下來的那一連串和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動作
我就不多說了
請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我真是這種人
為什麼我老弟還是在我公司上班
之前不願意去提這些事情
就只是因為這些原本是我的家人
之後我也不想再提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恨情緒勒索了吧
因為我遇到的早就不只是情緒勒索
而是對我整個生活中的勒索了

情緒勒索是一種操控,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因為當對方一再屈服與退讓,那是因為懼怕,而不是因為親密、信任與愛。

媽媽:「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

婆婆:「你把孩子給保母帶。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女友:「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上司:「我看你資質不錯,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栽培你。別忘了,你試用期還沒過。」

以上這些例子,你是否非常熟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掐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當你不順對方的意,情緒勒索者開始自憐,或責怪、貶低、在你身上貼標籤,甚至威脅你。於是,你心懷歉疚,也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很糟、不成熟……你深陷在這些情緒裡動彈不得……

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人際間,而在華人社會裡,更常見,且更糾葛,因為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孝順文化與對權威的尊崇,以及總是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而後者,更容易讓人自我價值感低落。

從過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

「我媽是個很偉大的女人,她窮盡一生之力,養大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對,我從不否認這點。但是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跟我媽相處,會讓我壓力很大。我媽總是會跟我們絮絮叨叨地說誰對她怎樣怎樣不好,比如說她小時候怎麼被爸媽虧待,長大怎麼被朋友虧待,結婚後,又怎麼被後來離開我們的爸爸虧待。

她常說,要不是因為我們,她現在一定是個女強人。她是為了我們才不再嫁,也沒有好好發展自己的工作,所以要我們一定要好好孝順她。

其實包含我的弟弟妹妹,我們都不是不孝順的壞孩子,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媽媽的要求真的很難滿足。

比如說,如果她有需要,她打電話給我們,我們都要隨時接電話,不論我們是否在上班,或是正在忙其他的事。

她對我們念的科系、工作、交往的朋友,甚至結婚的對象,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要求。如果我們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要不就聲淚俱下的罵我們不孝,要不就說是為我們好,我們都不會想。

每次遇到我們不順從她,媽媽最常罵我們的,就是說她一生過得多苦,好不容易拉拔我們長大,別人都以為她可以享福了,沒想到三個小孩對她如此不孝,不懂得感恩,還忤逆她,不懂媽媽的心情⋯⋯

每次一聽到媽媽這麼說,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沒轍了。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代表我們不孝?好像我們沒有按照媽媽想要的去做,我們就對不起媽媽。做自己,好難⋯⋯」

***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

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係中,能夠占上風。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需求能夠被注意、被滿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對方可能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但對這些情緒勒索者而言,對方「為了他們」,因而勉為其難答應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正代表這些情緒勒索者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這些情緒勒索者,並非不知道對方是勉強的。對他們而言,在這種人際互動過程中,感覺到對方的「勉強答應」,反而可以讓這些情緒勒索者,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而這個感受,也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安全感」,用以安撫他們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被忽略的不安與焦慮。

就如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媽媽藉由讓子女有罪惡感,因此讓子女能夠為自己做一些妥協與迎合,會讓媽媽感覺到子女「孝順」,重視媽媽的需求;如此,才能弭平媽媽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的委屈。

但這類的情緒勒索者,卻沒注意到被勒索者的委屈;甚至,可能因為太過聚焦在自己的委屈上,反而合理、淡化了他人委屈的情緒。認為被勒索者為自己做這些,迎合自己的需求,都是「應該的」,根本就「不應該有委屈」,否則就是「不孝」。

從前面的討論,或許,你也發現了,大多數的情緒勒索者,他們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其實並不比我們少,只是,或許他們過去學到的,是必須用「情緒勒索」這樣的方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給自己安全感、安撫自己的焦慮。

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忘記了:有時,讓他們真正焦慮與不安的,是這段關係的好壞;而情緒勒索的手段,可能只讓他們暫時獲得了表相的滿足,但卻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重要事物」:親密關係,以及對方的愛。

因為在這過程中,被情緒勒索者答應了情緒勒索者,是因為焦慮與害怕,而非對情緒勒索者的愛。

讀到這裡,如果你發現:「原來,我是個情緒勒索者」時,請你不要認為,這本書是在指責「情緒勒索者有多可惡」。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情緒勒索者或被情緒勒索者,而藉由探討情緒勒索者/被情緒勒索者的內心世界,並且提醒我們:促使我們成為這兩個角色其中之一的「焦慮與害怕」是如何運作的,才有機會讓我們跳出這個循環,真實表達自我,也才有機會使我們獲得真正想要的東西:對方的尊敬與愛,以及深入、平等並真實的關係。

標籤:
  • 焦慮
  • 保母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4)

  • 列印
  • 轉寄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