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氏 富 于 周公 而 求 也 为 之 聚敛 而 附 益 之

【原文】

11.17 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①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

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翻译】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解读】

不袒护弟子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称赞过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把他列为四科十贤之一,可见孔子对他的喜爱。但是,冉求违背了儒家一直来倡导的政治主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他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为孔子所不齿。孔子没有对爱徒姑息,而是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并要所有的弟子对他进行声讨。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以道为重,不论亲疏远近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值得管理者学习。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凡事讲感情,而且情有亲疏远近之分,并不是对所有的“情”都一视同仁。一般而言,面对同样的利益时,总是将与自己感情最好、最深的人排在前面,略有感情的次之,熟人又次之,陌生人就只能靠边站了。就算是感情最深的人也分个三六九等,首先是亲属,其次是朋友。亲属当中,首先是有血缘关系的直系血亲,然后是旁门远方亲属。

前面说到,面对利益,人们大多会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排在前面。但是到了犯错违规需要惩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亲近的人从轻发落,大错小罚,小错不罚,甚至瞒天过海,帮助其掩盖错误。

这就是一般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常把公义与私情搞混了,要么因私害公,要么假公济私,这些都是眼光短浅、无视大局的做法。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外戚干政而走向灭亡的。外戚可以说是皇帝的坚实后盾,是皇帝的助力军。外戚和和皇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有权有势,一旦对他们的管理失误,脱离了皇权的控制,就会酿成大祸。比如说恰恰是以王莽为代表的外戚掌控政权,毒杀皇帝,结束了西汉的统治。再看我国曾经繁盛一时的家族企业,重要岗位无不由家族内部的成员把持,由于身居要职,他们一旦犯了错,往往会对其姑息忍让,这无疑就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大多数家族企业都发现了这种经营模式的弊端,纷纷开展改革。如果任由这种经营模式发展,等待企业的必将是失败。

亲近的人犯了错,不能装作没看到,不仅应该对其进行处罚,而且要比一般人犯了错的处罚更严厉。不是说中国人重亲情嘛,恰恰是从这一角度看,亲近的人犯错更应该重罚。因为既然与你关系密切,他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你的工作,因而你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给组织其他成员作表率,因而亲近的人犯了错误,便是对你工作不支持,或者是支持不到位。冲着这一点就应该受罚。

亲近的人犯错受到处罚,在组织内部起到的震慑作用大。我们知道,不论什么事情,拿关键人物说事总比拿普通人说事更有说服力。同样一件事,比如说上班迟到,一个是领导亲信,一个是普通员工,如果要借助这件事告诫组织成员戒除不良习惯,那么处罚普通员工就不如处罚领导的亲信效果好。关键人物起着一种表率作用,对其错误行为的处罚能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那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杜绝错误行为的发生。

对亲近的人处罚有利于帮助他改正错误,完善自我。不管是否坦言,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因而好话大有市场,我们便也都变得善于说好听话了。这里说的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是说人们一般会拣顺耳的话说。对和自己地位相同的人如此,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更是如此。与领导者关系密切的人,由于这层关系使得他们更难听到中肯的评价,即便是犯了错,也很少有人敢站出来指明。这就需要身为领导者的你为他指出,处罚的同时,也促进了他的进步。

处罚亲近的人有助于领导者树威。我们说,在一个组织内部,作为领导者要有让人信服的威望。威望如何树立,方法有很多,重要的一点便是赏功罚过,尤其是罚过,更容易为领导者塑造一种令人敬畏的形象。而对亲近者的处罚,立威的效果更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关键词:论语,先进第十一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就是鲁国三家之首的季氏家族,这个「季氏」就是指季康子。季氏权力最大,他拥有最多的土地。他拥有的土地,甚至比周朝初年周公的土地还要多,比周公还要富有。那我们知道,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武王把鲁国这个地区封给周公,所以,周公是鲁国的祖先。当然,我们可以想象鲁国也不断的扩大,而季氏的权力和他的地盘也随之扩大,他比周公还要富有。周公是圣人,而且周公是鲁国第一个国君,季氏比周公更富有,这本身都已经有问题了。然而冉求,这是孔子的弟子,『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冉求当时做了季氏的家臣,还继续为季氏聚敛、敛财,增加赋税,增加季氏的财富。「附益之」,就是再加上财富的意思。

这个事情就使孔子非常的不高兴,所以,『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讲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非吾徒」,他不是我的弟子了,叫其它的弟子们,就小子们,可以鸣鼓而攻之,鸣鼓就是公开的,就像打仗敲起战鼓向他攻击。这种比法,是孔子作《春秋》时候的比法。他是什么?责备贤者,冉求是位贤者,但是孔子对他非常深深的责备,那实际上,借着责备冉求来责备季康子。那为什么不责备季康子、直接责备他?第一个他是大夫,位很高;第二个孔子认为他不足以责备了,所以责备自己的弟子。通过责备弟子,来暗指季氏太不合礼法。

当然,冉求也有非常大的过失。在《礼记.大学》里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句经文,「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冉求做了季氏的聚敛之臣,为季氏聚敛财富,他已经比周公还富有了,还要为他聚敛,这冉求就很不如法。聚敛之臣不如盗臣,盗臣是偷家里东西的,那为什么聚敛之臣还不如盗臣?盗臣好比是贪污的、偷盗的这些人。原因其实也很明显,如果我们聚敛,横征暴敛那会大伤民心,增加民怨,这个对于国家的危害比盗臣危害确实还大。盗臣他也危害国家,但是还不如聚敛之臣,聚敛之臣使民有怨恨心。《大学》里又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季氏他只顾自己敛财,而并没有想到为百姓做好事,上欺君,下欺民,所以他财富是聚敛了,可是民心就散掉了。季氏聘冉求做家臣,冉求居然还给他死心塌地的做这个事情,那冉求也不是良臣,所以夫子深深责备他。应该怎么做?做为家臣,如果见到自己的主人不如法、不合理,应该劝谏他。劝谏他什么?改过行善。这些财富要散,散来做什么?帮助百姓,所以财散了,民心就聚合了,这是国家安定和谐之道。要用财富多为百姓做好事,不是自己在那里聚敛财富、贪图享受。

蕅益大师的批注当中说,「卓吾云:攻求,正所以攻季氏」。攻求,就是攻击冉求。冉求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孔子可以攻击他,可以深深责备他。对季氏就不能这样明说,但是通过责备冉求,而责备季氏。这都是对我们现世,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论语》里面讲的,「为政以德」,搞政治管理,最重要是德行。有德,就能够有民心;有民心,自然国家就安定,那财富自然也就充足。不能搞自私自利,置人民于不顾。所以孔子,你看每说一句话,都有深远的意义,可以惊醒世人。那么这些话,都是出于他仁爱之心。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季 氏 富 于 周公 而 求 也 为 之 聚敛 而 附 益 之
季 氏 富 于 周公 而 求 也 为 之 聚敛 而 附 益 之
简体English

季 氏 富 于 周公 而 求 也 为 之 聚敛 而 附 益 之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

協助

+

常見問答集

+

使用說明

+

工具
系統統計

+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學而
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顯示資料來源

+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

禮記

+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孝經

+

說苑

+

春秋繁露

+

韓詩外傳

+

大戴禮記

+

白虎通德論

+

新書

+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

揚子法言

+

中論

+

孔子家語

+

潛夫論

+

論衡

+

太玄經

+

風俗通義

+

孔叢子

+

申鑒

+

忠經

+

素書

+

新語

+

獨斷

+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經

+

列仙傳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

申不害

+

慎子
諫逐客書

+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六韜

+

司馬法

+

尉繚子

+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

九章算術

+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

淮南子

+

呂氏春秋

+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史記

+

春秋左傳

+

逸周書

+

國語

+

晏子春秋

+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

越絕書

+

戰國策

+

鹽鐵論

+

列女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公羊傳

+

漢書

+

前漢紀

+

東觀漢記

+

後漢書

+

竹書紀年

+

穆天子傳

+

古三墳

+

燕丹子

+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周易

+

周禮

+

楚辭

+

儀禮

+

山海經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傳

+

詩說
字書

+

說文解字

+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

郭店

+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

世說新語

+

顏氏家訓

+

文心雕龍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樓子

+

水經注

+

神仙傳

+

三國志

+

高士傳
神異經

+

洞冥記
隋唐

+

群書治要

+

藝文類聚

+

通典

+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

論語注疏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

+

金瓶梅

+

封神演義

+

廣韻

+

孝經注疏

+

太平御覽

+

太平廣記

+

朱子語類

+

宋景文公筆記

+

棋經

+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閒詁

+

紅樓夢

+

全唐詩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

相關資料

字典

討論區

圖書館

維基

數據維基

在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