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病徵

了解缺血性心脏病

该 “无声” 心脏疾病的形式

多于 3 万例缺血性心脏疾病每年被诊断在美国. 大多数患者不知道他们有它, 直到患心脏发作后.

什么在它的名字,使缺血性心脏疾病如此神秘的谎言的一部分. 也被称为 冠状动脉疾病, 这种形式的心脏疾病损害心脏的主要血管. 缺血是血流时 (其包括氧) 在身体的一部分被限制或者降低. 心肌缺血时血流减少或缺乏氧气的影响心脏肌肉. 根据梅奥诊所, 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疾病患者是岁以上 60, 岁之间的人 40 和 60 也受到影响. 什么报警心脏病专家是被早诊断为缺血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 19 岁.

博士. 温斯顿·布里昂 与资本心脏病协会的董事会认证的心脏, 谁执行在圣对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导管插入术和经皮介入. 彼得斯和奥尔巴尼医学中心. 当涉及到缺血性心脏疾病, 他是一个专家.

“从数字上讲, 我看到很多人,他们有一个心脏发作之前. 我看到的人谁血压高, 糖尿病, 或也许有外周血管疾病,” 温斯顿说. “当你的心脏病说话, 如果你问, “什么是心脏发作?’, 我们一般商定的血液和氧气到心脏肌肉的突然剥夺最经常从破裂的斑块在动脉阻塞. 这是在缺血性心脏疾病最可怕的终点。”

沉默而致命

与谁拥有缺血患者的问题是,可能有一个小插曲而不自知. 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人有心脏发作,无疼痛或警示标志. 对于谁去确诊或处于高风险为心脏疾病患者, 一个心脏发作的机会发展在数年的过程中他们的心脏动脉阻塞. 对于那些患者, 温斯顿指出, “这可以通过减少血液和氧气到心脏肌肉导致胸痛. 大多数情况下男人会将此描述为胸部的胸闷或沉重感, 有时用他们的拳头来形容的感觉。”

由于心脏疾病是在美国男性和女性的头号杀手, 对于如何男性和女性会出现症状的区别. 男人倾向于显示的经典标志如上所述温斯顿, 然而, “妇女是有胸痛的感觉不太常见, 像大象坐在自己的胸部. 相反,他们可能会感到背部疼痛, 肩胛骨之间疼痛, 或疲劳. 女性的症状往往不典型。” 这是另一个原因,这无声的杀手是非常危险, 作为缺血的发展,你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或误认为是流感的警告标志, 肌肉疼痛, 要么 “老年。”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与大多数形式的心脏疾病, 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 血管成形术, 手术. 博士. 温斯顿建议,防止你的心脏疾病的风险有一个活心脏健康的生活开始. “人们需要考虑他们的心脏的作为器官和肌肉,需要加以制定,而不是他们没有控制权的惰性器官,” 注意温斯顿. “像任何肌肉, 你的心脏应该行使. 关于样的运动是最健康: 任何和所有的这! 我们已经看了耐力训练, 间歇训练, 步行 — 我们不断看到遍地的信号是,它是所有健康. 任何活动是对心脏健康. 一个有趣的跟进是, “被锻炼会让我活得更久?’ 是, 它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

即使对于有心脏疾病或谁家族史的个体易患心脏健康问题,由于其他遗传因素, 谁经常锻炼,并遵循健康的饮食10吨人们从心脏状况恢复较快. 我会给你这样的一个实例,” 温斯顿开始. “我曾在我的职业生涯几个病人谁是非常健康的过程, 至于他们的饮食和锻炼去. 他们可能是一个长距离骑自行车或跑步者和低,不料在他们的60年代或70年代的到来作为患者和有动脉阻塞,需要搭桥手术.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基因, ,使他们家族病史更倾向于继承动脉阻塞的. 要么, 也许他们以前抽了二十年,二十年,当他们年轻. 不管是什么原因, 他们往往做他们的待遇要好得多, 容忍旁路手术尤其. 这些人, 谁经常锻炼, 反弹更快. 他们是从医院出来后四天与十位。”

撰稿: 迈克尔·阿尔塞, 媒体专家

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医疗信息不打算作为知情的医疗建议的替代品,你不应该与医疗专业咨询之前采取任何行动.

【衛教天地】如何不要成為缺血性心臟病的候選人?

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    張玉蓮  醫師

       最近,一位在美國的國小同學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他住南部的父親被告知得了"心臟病",醫生說要住院做"心導管",看看是否能用"氣球""打通",否則就要"開刀""接血管"。一下子襲來一堆看似白話、卻似懂非懂的詞兒,但聞最後冒出"開刀"兩個字,這輩子從沒住過院的老夫妻倆亂了方寸,趕緊打電話給在美國當電腦工程師的兒子求助。原本只不過是慢跑的時候胸口有點悶,停下來休息一下就好,怎麼會搞到要住院?不是吃吃藥就好了嗎?

       其實,這就是我們得知自己心臟病常見的劇碼之一。雖然每個人的症狀不見得嚴重得像電視上那樣抱胸掐喉、面目扭曲,但得知自己生病的那一刻,一樣令人晴天霹靂。

       心臟病有很多種,到底是哪一種?這裡講的是"冠狀動脈阻塞性疾病"。冠狀動脈是長在心臟表面、負責供應心臟本身肌肉血流的血管。它跟身體其他的動脈一樣,會老化、會鈣化、會狹窄、會阻塞。當它阻塞的時候,會造成心肌缺血,所以冠狀動脈阻塞性疾病又叫"缺血性心臟病"。舉凡"心絞痛"、"心肌梗塞"、"冠心症",都是同一疾病依症狀或機轉而來的不同命名。

       我個人偏好"缺血性心臟病"的叫法,看似音節長,但是以現在大眾教育程度而言不難做到婦孺能懂、老嫗能解。心臟缺血,就是讓心肌挨餓。血管狹窄,會心絞痛;嚴重阻塞,心肌會餓死,就變成心肌梗塞。出乎大家想像之外,餓死的心肌並不會在身體內腐壞,而是纖維化,變成一顆疲軟的皮球,失去原本的收縮力。

       由於血管阻塞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所以症狀未必明顯,發生症狀的時機也未必突然。最常見的是:胸部不舒服,歷時數分鐘,一會兒又過去;有時是活動時喘不過氣,患者若平日有運動習慣者會因此當下活動量受限;會出現左手臂或雙臂不舒服、下巴、牙齒痠疼的典型症狀者,統計起來佔不到三分之一;有部份病患是由腸胃科轉介而來的,長期查不出消化道原因的上腹悶痛,有可能是心肌前壁缺血造成的轉移痛。至於,出現冒冷汗、頭暈、噁心、昏厥,那已到了血流阻斷、心肌受損的地步。冬天天氣冷,原本就已狹窄的血管容易收縮,心臟出事的高峰就在一波波寒流來襲前後。心肌梗塞的發生有一定的前兆嗎?未必。很多人第一次明白自己得病,已是在進急診室的那一刻。我見過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在得知自己有心臟病之前,還在規則下田。聽完這樣的劇情,還認為缺血心臟病一定不會找上你嗎?

       那甚麼是"做導管"?又哪裡來的"氣球"呢?

       現在的心導管技術,是一種在X光室,從腹股溝或手腕的血管,送進導絲和導管,逆流而上到達心臟冠狀動脈的開口,施打顯影劑,做診斷和治療的動作。當冠狀動脈上發現狹窄,便送進前端帶有氣球形狀的導管,加壓充氣撐開狹窄處。

       可是並不是每個病灶都可以用如此省事的方式解決。而且已被撐開的狹窄處通暢度有其年限;或者遇到血管完全阻塞,導絲根本無法通過,導管也就無用武之地,無法進行治療。為了冠狀動脈的長治久安、保存心臟功能,此時心臟內科醫師便與心臟外科醫師討論,決議進行開心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否則鈣化過度的血管,在勉強擠撐之下,會導致血管破裂,或斑塊掉落變成更大片的阻塞,這就不妙了。

  一般而言,需要手術介入的時機如下:

  • 有左冠狀動脈主幹狹窄,猝死機率大者
  • 狹窄處遍佈三大主要分支,且心臟功能已在下降中者
  • 經內科血栓溶解藥物治療或心導管介入治療後,仍有症狀,或不能達到預期心輸出量者。例如:術後發生腎衰竭開始洗腎,或血壓過低,就代表心臟受損仍在進行中。

       這麼多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方式,目的無非在保存心臟功能,而新接血管的手術在多條血管受損的病人身上,有較好的通暢率。想像一條久經砂石車輾壓的柏油路吧!再多的修補,也難換回路面平整;如同多次、多處的氣球擴張術,難換得血管長久的通暢。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就是用新血管代替原本的舊血管,供應病灶下游的心肌。這就是冠狀動脈"繞道"術名稱的由來,我們將舊血管留在原處,以主動脈為血流的供應源,用新血管吻合連接狹窄處遠端的血管。記得開醫學會時,中國大陸的學者稱"搭橋"手術,形容同樣貼切。

       新血管從哪兒取得?

       我們人體本身有幾條血管可以取出作為手術材料,卻不影響原本解剖位置的血液循環。例如,位在前胸壁內側的"內乳動脈",在大腿淺層的"大隱靜脈",和位在前臂從手肘延伸到手腕的"橈動脈"。醫界公認:採用內乳動脈連接三大冠狀動脈分支中最重要的一支-"左前降支",保存心尖功能最佳。除此之外的分支,可搭配大隱靜脈橈動脈連接其他分支的吻合。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採動脈做手術,長期通暢率優於靜脈。這一點本人深有同感。曾經侍師不同前輩,看過不同作風,深刻觀察到大隱靜脈在洗腎病患、婦女、糖尿病患身上品質不佳,不宜作取材首選;此外,自身經年在門診追蹤的心得,施以"全動脈化"(內乳動脈搭配橈動脈)繞道術患者,再出事率極低,尤其在冬天,差異更明顯。應證了大多數文獻的講法。但目前大隱靜脈仍是血管取材的主要來源,原因在於開刀時恢復血流不同的急迫性、和患者本身所需要的材料多寡不一,取靜脈為之,仍有其現實需要。

       小學同學的情緒在越洋電話的說明之後,稍勢被安撫。但他忍不住問我:"奇怪,我父親也不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事實上還常常慢跑,怎麼會得心臟病?" 確實,這也是我行醫以來所好奇的問題。長久以來,醫生們被教導: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的條件都和病人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的確觀察到有些病人並不胖,甚至還有勞動的習慣,而且有些年紀也不算高齡。曾經有一位57歲的建築工人在我的門診診斷出缺血性心臟病,他沒有高血壓,也沒有糖尿病,他唯一的危險因子是抽煙,看著他精瘦的體格,除了內心慚愧,我也暗自警惕身體的保養不可有任何委蛇怠惰。另外,相較於體重高低,脂肪攝取的比例高低,影響更為權重。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對我國自豪的國民美食鹽酥雞、珍珠奶茶、燒餅、油條…心生警惕。曾經看過身材瘦小的老太婆得病,在她痊癒出院前我好奇問她平常飯菜都煮些甚麼?她回答:"就隨便煮煮、隨便吃啊!"只見她媳婦在旁抿嘴偷笑,原來老人家嗜吃三層肉配飯多年。

       此外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或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這在步入中年的我感觸尤深。看著身邊的同學、同事,因工作勞碌及各式各樣的生活壓力失去健康,不禁讓我聯想到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曾經有位在他院開完繞道術的病患來門診拿藥,這個人在公司裡是個中級主管,頗有責任感,沒有糖尿病,年紀60歲初,不過胖,血脂肪正常,唯一算得上的危險因子是高血壓。看著他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還有沒聽完醫囑就打斷的急迫口吻,我不禁懷疑他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所以,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否則我們犧牲掉的就是健康。兼顧家庭和工作本來就很難,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要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放鬆自己、暫時逃離生活壓力的方式很多,不限於運動、聽音樂。我個人喜歡騎U-bike逛河邊,大多數時間坐河邊發呆;我們開刀房某位同事愛做饅頭,她說自己喜歡看麵團發起來蓬鬆的樣子;另位急診的主治大夫喜歡在自家頂樓種花蒔草,一上去就是老半天;我還有位學長喜歡做木工,心臟外科醫師愛做木工?想不到吧?我的意思並不是上健身房運動或精心安排的週休二日旅遊不好,而是這項活動可不可以滿足你、安撫你、讓你平靜專注、忘卻煩惱?還是它們對你而言是另一項功課、任務?追求自己的小興趣,製造生活的小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相信身心平衡的我們,更不會拿酗酒、抽煙、暴飲暴食糟蹋自己。

  祝各位身健康愉快!

醫師簡介
缺血性心臟病病徵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現任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住院醫師 總醫師
振興醫院心臟外科研修醫師
台灣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血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專長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心臟瓣膜修補及置換手術
主動脈瘤支架放置手術
大動脈瘤修補及重建
急重症及葉克膜照護

心臟外科
張玉蓮 醫師

醫師代號:3515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8/07/09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