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內視鏡英文

相關詞

鼻內視鏡檢查Nasal Endoscopy

及內視鏡檢查surgical examination

內視鏡檢查法endoscopy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upper GI endoscopy ; UGI endoscopy

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

英漢例句

  • 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左側聲帶腫瘤,初步切片病理報告為喉部鱗狀上皮癌,但喉全切除術后病理報告則為喉部黏液類上皮癌.

    we encountered a 79 year - old man presenting with hoarseness for about 6 months.

  • 有兩位人因無法架腳或截石姿勢以接受傳統式的內視鏡檢查.

    two patients were unable to assume a lithotomy position for the conventional cystoscopic procedure.

  • 醫生很快就會做內視鏡檢查和食道靜脈結扎術治療.

    the doctor will do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esophageal variceal ligation treatment soon.

  • 醫生很快將會做內視鏡檢查和食道靜脈結扎術治療.

    the doctor will do an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esophageal variceal ligation treatment soon.

  • 相較於僅使用診斷性內視鏡檢查內視鏡手術可提高活產和懷孕率。

    laparoscopic surgery improved live birth and pregnancy rates compared to diagnostic laparoscopy alone.

  • 四個月后之追蹤內視鏡檢查顯示胃潰瘍并雙幽門.

    follow up panendoscopy 4 months later showed gastric ulcer with double pylorus.

2017-07-17 無痛內視鏡(Painless endoscopy)檢查,絕不僅僅只是無痛而已

可能因健康檢查、或有其它腸胃道問題就醫後,醫師會建議民眾做更深入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至於是否有必要做「無痛」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除了病患有選擇權之外,在醫學界其實還存在些許爭議。因此,我們就仔細分析,傳統與無痛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之間到底有多少差異。

非常有嘔吐感、疼痛感的傳統內視鏡檢查

傳統內視鏡(胃鏡與大腸鏡)與無痛內視鏡檢查之間的差別僅在於「麻醉藥」的使用,其餘步驟皆相同。內視鏡,從嘴巴進入的,是胃鏡,從肛門進入的是大腸鏡。

曾做過傳統沒有麻醉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的民眾,大都不願意在仍然清醒的狀態下再次承受這樣不適與疼痛,因此拒絕再次檢査。

傳統胃鏡檢查
傳統胃鏡檢查最讓人感覺難受是吞管子與打入空氣。

吞管子必須克服咽喉反射所誘發的噁心、想嘔吐感,這是異物在咽喉時所引發的自然反應,稱「咽喉反射(gag reflex)」。
另外,檢查時管子摩擦咽喉、食道而疼痛出血,打空氣時對食道、胃的撐展,都可能讓民眾難以忍受。一般的胃鏡檢查只需4~6分鐘,民眾或許還能勉強接受,對於更久、更深的檢查與切片,讓部分民眾有「生不如死」的感受。
胃鏡檢查時間通常較短,痛苦感覺並不如大腸鏡來得強烈。

傳統大腸鏡檢查
民眾對傳統大腸鏡檢查的恐懼,比起傳統胃鏡有過之而無不及。

傳統大腸鏡的不舒服主因在於需要經常打入空氣把大腸撐開,讓大腸內膜更容易觀察。另外,大腸非直線,大腸鏡必需隨彎曲的腸道前進:從肛門進入,經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直到闌尾,長度超過1公尺。
傳統大腸鏡因為深入、轉彎、充氣,常會壓迫、牽扯、拉緊腸壁外層,讓民眾感覺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承受比胃鏡更多的疼痛。

不要麻醉真的比較好?

雖然傳統內視鏡檢查對身體造成的疼痛與不適讓民眾詬病,但並非一無是處。

1、醫病緊密配合
傳統內視鏡檢查自有其優點,例如,民眾在清醒狀態下,無論是需要深呼吸、需要安靜不動、或改變姿勢等需配合醫師指示,醫師也會視民眾的不適反應,適時調整檢查的速度以及器械管路前進的角度。總之,民眾會與醫師緊密配合。

2、痛是警示作用
傳統大腸鏡檢查時如果民眾覺得疼痛,平滑肌會自然收縮,此舉可以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是一種保護機制,醫師也會因民眾的不適而更小心操作。

歐美科學研究顯示,痛是危險的警訊,是迫使操作醫師改變大腸鏡操作手法。若用麻醉手法消除這個警訊,民眾不會覺得痛,肌肉的收縮保護機制也消失,如果大腸內視鏡的操作方式還是不斷地前進、前進、再前進,那麼,出血或穿孔併發症發生的機率就增加了。

然而根據統計,國內許多醫療院所傳統大腸鏡檢查採用「雙人操作法」,一人將大腸鏡往前推進,另一人調整角度。這種感覺就像開車,一人握方向盤,另一人踩油門與剎車,兩位操作者很難有絕佳默契,容易造成民眾不適與痛苦,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的機率自然高。

如果換成另一種說法,做胃鏡時當民眾一直想作嘔、胃部糾結,或者大腸鏡深入時,民眾除了因疼痛而躁動不安、腸道受刺激而不規則蠕動時,醫師將很難有精準的檢查與治療,在這種情況下,任誰都無法保證不會遺漏什麼。

無論是醫師或民眾都有共識要做一個最完整、詳盡的檢查,為了檢查時不讓病患不舒服,還要能讓醫師從容地檢查的前提下,「無痛內視鏡檢查」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無痛內視鏡檢查好處多更多

對於無痛內視鏡檢的安全性,曾在國內引起廣泛討論,長久以來,部分學界認為「痛是警訊」,認為無痛大腸鏡會提高腸穿孔機率。然而國內外的臨床應用經驗顯示,腸穿孔、併發症並未增加,反而降低民眾受檢時疼痛與不適感。

無痛內視鏡檢查(包含胃鏡與大腸鏡)之所以無痛,秘訣在藉由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讓病患的痛覺消失。使用的藥物主要以安眠藥物與止痛藥為主,此種麻醉方式又稱「舒眠麻醉」,屬淺層麻醉,約歷時20分鐘。

由於胃鏡與大腸鏡皆屬高度侵入性的檢查與治療,有很多民眾會產生極大的疼痛與不適,加上對於檢查的不確定性與異物在體內鑽動的恐懼,有些民眾甚至因而引發血壓升高、腦壓升高、心肺負荷增加等生理反應,增添內視鏡檢查的風險。因此,麻醉是絕佳的解決方案。

麻醉,絕不僅僅只是麻醉

麻醉是為了讓病患減少恐懼與疼痛,以滿足檢查或治療的目的,同時因為病患放鬆,醫師運鏡過程、施行檢查與處理病灶更能穩定進行。

正常情況下,麻醉併發症很少發生,但還是有可能發生藥物過敏、心肺功能有變化(心跳、血壓、血氧濃度等)等等危機或其它偶發性變化,需麻醉醫師在旁隨時監控。

在無痛內視鏡的檢查過程,全程有麻醉醫師在旁觀察、監控民眾的生命跡象,包含心跳、血壓、脈搏、血氧等,若因檢查治療時間需要延長,麻醉醫師也會適時添加麻醉劑。總而言之,麻醉醫師掌控現場,讓執行內視鏡檢查的醫師可以無後顧之憂、專心一意檢查與治療。

因此建議病患要接受無痛內視鏡檢查前應詢問是否由麻醉科醫師執行麻醉,因為醫院、診所或健檢中心所提供的無痛內視鏡,健保並不給付麻醉藥物與麻醉醫師費用,病患需自付,主因在於無痛內視鏡檢查需額外聘雇麻醉科醫師在旁監控,以確保麻醉與檢查過程中安全無虞。相較之下,麻醉藥物的費用是微不足道的。

醫師需更純熟技巧

無痛內視鏡檢查最大的好處是,醫師可全神專注於檢查,也可能可以縮短檢查的時間。但相對而言,醫師的操作手法需更謹慎,唯有純熟的技巧,才能讓無痛檢查錦上添花。

現在的無痛內視鏡檢查大都以「單人操作法」為主,操作醫師能夠「心手合一」。由於民眾已經進入舒眠狀態,醫師可以很從容、專心地檢查與治療。

麻醉的禁忌

無論是深層、淺層麻醉,都有其禁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麻醉。
˙麻醉會抑制呼吸,讓呼吸變淺,因此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並不適合麻醉。
˙心血管慢性疾病、心律不整、心絞痛等亦不適合。
˙是否正在服用特殊藥物,

在進行無痛腸胃鏡前,需由醫護人員進行評估、確實溝通後方能施行。

由於配合內視鏡的利器愈來愈多,檢查或治療愈來愈精準可靠,建議民眾可適時利用無痛內視鏡檢查,在無痛狀態下找出正確病因並及早診治,以維護全消化道的健康。

食道內視鏡英文

食道內視鏡英文

2018-02-12
一粒小丸子把小腸看透透
胃鏡與大腸鏡、甚至小腸鏡或其它高階檢驗皆不易完成整個小腸內膜(空腸、迴腸,總長約6公尺)的檢視,這時候就可以藉由膠囊內視鏡觀測檢查。

Q1、膠囊內視鏡是如何應運而生?
A整個消化道包含從口腔進入的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肛門。(見下圖)

食道內視鏡英文

現階段的胃鏡(從食道進入→胃→十二指腸前段)與大腸鏡(從肛門進入直達盲腸)雖然已經是檢查腸胃道疾病的黃金檢查程序,但也只能檢查整個消化道的前面(只到十二指腸的前段)、後面(只到盲腸)兩端的問題。佔消化道總長度60~70%、約6公尺長的小腸成了灰色地帶,因不易診斷也成了胃腸科醫師頭痛的問題。

民眾或許會問,只要把內視鏡(胃鏡與大腸鏡)加長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理論上確實如此,但并不可行,因為相對於上消化道與大腸,小腸不但長而且彎彎曲曲(見上圖),內視鏡在彎曲的小腸內並無法順利進行,根本英雄無用武之地。

膠囊內視鏡(capsule enteroscopy,capsule endoscopy)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也是目前解決小腸問題的方案之一。

Q2、膠囊內視鏡長相怎樣?如何發揮功能?
A膠囊內視鏡是一台有燈光、微型照相鏡頭、影像感應傳輸器與電池的迷你照相機 (1.1×2.6,重量約3.7公克),大概像一顆魚肝油這麼大(見下圖)

食道內視鏡英文

膠囊內視鏡設計初衷是為了小腸攝影:
˙民眾和水吞下膠囊內視鏡
˙藉由腸道的蠕動在消化道中移動,過程中不斷拍攝胃腸道影像同時將影像傳到外掛在民眾身上的紀錄器中。大約可傳送高達6萬多張彩色照片影像
˙可記錄8小時的影像(電池續航力約8小時),一般而言,可完整記錄整體小腸的影像
˙檢查結束後將記錄器交給醫師,由醫師判讀並找出異常之處
˙1~2天後,膠囊會隨糞便經大腸排出體外

膠囊內視鏡可以觀察到內視鏡檢查難以達到的小腸深處,檢查期間不必住院,不影響生活作息。

在腸胃鏡都已經做過仍然找不出病因時,醫師的任務就會把檢查重心就放在小腸:一般建議使用膠囊內視鏡檢查整個小腸。有如藥丸大小的膠囊內視鏡,可以免除後來才發明的小腸內視鏡的痛苦。

Q3、膠囊內視鏡可以取代大腸鏡嗎?

食道內視鏡英文

A膠囊內視鏡可以取代腸胃鏡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法取代腸胃鏡,只是給民眾多一個檢查的選擇。

˙膠囊內視鏡對小腸出血、小腸腫瘤、小腸發炎、寄生蟲感染、小腸瘜肉、血管病變或黏膜病變等,都極具診斷價值
˙部分醫療院所拿膠囊內視鏡偵查大腸瘜肉或病變,因整個腸道非常長,要跑完整個腸道恐有「斷電」的疑慮,在膠囊內視鏡鞠躬盡瘁之後,大腸後段可能拍不到影像
˙膠囊內視鏡僅限於拍攝影像,無法像腸胃鏡一樣能立刻處置。即使發現瘜肉、出血或其它病變,無法立即止血、切片或處置,仍然要另外安排其它治療或手術

Q4、膠囊內視鏡檢查準備與檢查流程?
A˙檢查前的準備:
1、膠囊內視鏡檢查前需空腹6到8小時。前一晚8點後服用瀉藥,12點後禁食、禁水
2、建議檢查當日穿著上、下二件式服裝
3、在受檢查者腹部黏貼9個無線電天線,穿戴一部攜帶型的紀錄器

食道內視鏡英文

˙檢查流程
1、吞下膠囊2小時後返回內視鏡室檢查膠囊是否已進入小腸
2、若膠囊未進入小腸,則可能需要立即執行內視鏡將膠囊內視鏡置入小腸
3、檢查隔日返回內視鏡室,拆除貼片,回收紀錄器
4、檢測結束即可恢復正常的飲食

˙檢查後注意事項
1、返家後注意膠囊內視鏡是否已隨糞便排出體外,並於回診時告知醫師
2、若不能確定是否排出且有不明腹痛、嘔吐或有其它不適症狀,請立即回診
3、膠囊內視鏡有1%機率滯留於腸道中

Q5、什麼狀況下建議使用膠囊內視鏡?其限制為何?
A膠囊內視鏡提供小腸病灶的診斷機會,可以做到腸胃鏡無法做到的檢查,但也有其限制:

1
、適應症
˙已經確定不是上消化道或大腸出血,懷疑可能小腸病灶引起。
˙已經排除是大腸產生的慢性腹痛或腹瀉(懷疑是小腸病變引起)。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貧血(小腸生病無法消化吸收營養或小腸出血)。

2、誰人不建議使用膠囊內視鏡
˙吞嚥困難的患者無法將膠囊內視鏡吞下肚
˙膠囊內視鏡須倚靠腸子蠕動而移動,腸子不會蠕動、腸子阻塞或狹窄患者所吞入的膠囊內視鏡可能卡在腸道
˙膠囊內視鏡利用無線電波傳送影像到攜帶型紀錄器,不建議裝有心臟節率器的病患、懷孕的婦女(胎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