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乃爾 最 經典 的 思考 邏輯 課 心得

(圖源:博客來)

書名: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作者:Thomas Gilovich

博客來:點我

---

綜觀自己的閱讀歷史,關於思考邏輯(非哲學)的書藉,我大約看了五六本,這本是最淺易近人,適合入門。

雖然書名很內容農場,而且和大數據毫無干係,但我還是推薦它。

這本書優點是,只針對六個(見底下目錄)思考謬誤做非常詳細的介紹與舉例。數量很少,讓讀者好吸收、好記憶,從而能應用於生活上。

這六點也是日常中很常碰見、很基本的手法,親朋好友討論間、網路留言裡,隨手拈來都有。

不過,對於討論批判思考、講求邏輯的書,當然也要用批判思考來看待。

就內容而言,全書有一種對統計、現代科學的過度信賴。

也許有人會問,信賴現代科學、統計有什麼不好呢?

有的,引句我從老師聽來的一句勸言:「工程師就是要不斷懷疑。」歷史上所有的科學進展,都是打破過去規則、推翻前人假設、挖掘錯誤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若是過度信賴現行的科學,全部照吞而不質疑的話,就不會有未來的進步。

畢竟自然不會告訴你正確答案,我們只能不斷假設,再從實驗中去驗證---沒有盡頭,因為只要有一個反例,這條規則就必須被修正。

如果抱持著「現代科學就是真理」而反對其它意見,就等於放棄了進步的可能性。

至於統計,統計與機率本身就是一種迷思。統計的計算方法、參與者、呈現方式、結果解讀等等,有太多模糊地帶,就如同「夫妻兩人平均一人一顆睪丸一顆卵巢」,統計結果不能反應個體狀況,也無法預估黑天鵝的出現。

機率則是依賴大數法測,重覆次數足夠多才能達到期望值,然而現實生活中限制太多,比如每個人只有一條命不能重來(所以大家願意在安全上花錢,即使意外發生機率極低),或沒有錢去長時間投資高期望值的股票。

不過,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的,本書算是入門級,帶領讀者初步挖掘自己直覺式思考中的常犯錯誤,花了許多篇幅在舖陳與舉例上,也放不下太多內容。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更進一步我推薦《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兩本同作者,專欄式短篇幅的趣味介紹。

如果講求實作應用(論戰、筆戰),推薦《邏輯即戰力》(全名:邏輯即戰力-75個謬誤幻術,讓你說話有說服力、話術有免疫力、辯論有戰鬥力、談吐有魅力),除了破除自己思考上的謬誤外,也教你如何用謬誤去迷惑別人。
 

關於統計結果不可信的觀點,可以參考《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但這本我沒看完= =)

當然,明顯的是,後四本的內容比較多,也比較複雜。《邏輯即戰力》牽涉到非P則Q那種偏硬的邏輯,《黑天鵝效應》滿厚的,而《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總合有104種項目。

前三本十分推薦(《黑天鵝效應》暫且保留),尤其是在資訊流龐大、意識形態紛亂又眾說紛云的現代社會,如何讀懂別人論述、剖析問題、分析理由與證據,最後進行判斷,這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卻在我們的教育中缺席的事。

思考的確是一件麻煩又耗心力的事,但不思考,小則被帶風向,大則被詐欺,造成人身安全、名譽與財產損失。

如果要更進一步運用在生活上,最好的練習場莫過於各大網路論壇、新聞報導留言區。(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要顧及對方顏面、避免影響交情等等)

順帶一提在它版看到此帳號發廢文請別太在意,那是第二人格

在看到反對意見時,別急著生氣或嘲笑,而是冷靜下來,針對對方論述進行有邏輯的回擊,並且避免己方論述的前後矛盾。

如果沒辦法回擊對方論點呢?

若是我,就會反思自己思考中是否出現了模糊、不理性、雙重標準的部份。

自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難在必須承認自己犯錯,但只要是人,沒有不犯錯的,不需要為此生氣惱羞,也不需要抵抗拒絕。

對手是不知名的網友,自己是一個虛擬帳號,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會造成任何現實損失,反而能獲得建議,有助於發現自身盲點(至於辱罵或情緒性發言,就過濾掉。路上有瘋狗對你吠,你會生氣嗎?)

口說與文字的論述,是一件效果強大的武器,它直接朝人心發射。在一個民主有言論自由的社會中,不同意識形態的聲音共存,使出百般花招,爭相搶奪聽眾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立場。

為閱聽人,你準備好了嗎?

---

目錄:

● 第一部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第三章 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粢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 第二部 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

第四章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第五章 以訛傳敷: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第六章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 第三部 不實與錯誤認知的實例

第七章 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

第八章 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

第九章 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

● 第四部 我們的下一步

第十章 挑戰不實認知:社會科學的角色

你是否疑惑過,為什麼自己曾有過亮眼的工作表現,但之後都無法再現卓越?例如,你曾透過某個行銷方案為公司賺大錢,但之後再也無法取得類似的亮眼成績?再如,你曾經做過精采的簡報演講並且獲得上司的賞識,但之後做的演講卻平淡無奇,無法引起聽眾的興趣?

如此反覆的表現不斷折磨你,令你疑惑道:為什麼想要展現卓越這麼難?難道偶爾的卓越表現只是運氣使然?若這個問題是你目前工作上卡關的地方,或許了解限制工作表現的思維謬誤,能夠助你突破工作瓶頸。

思維的謬誤導致行為的偏誤

今天要來讀的書《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是一本經典心理學書籍,英文原版發行於1991年。此書作者更是名聲在外的社會心理學頂尖學者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其知名度與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不相上下。

雖然此書是經典之作,但經典中不乏真知灼見,書中具備多種思考功課能夠補全讀者缺失的思維。例如,書中便有探討人們為何會相信未經驗證的醫藥偏方?答案不只牽涉「死馬當活馬醫」的淺白解釋,還有探討人類思維上更深層的思考邏輯。再如,書中也有探討人們為何相信預言能力,即使預言未如期應驗卻辯解那只是時機問題。

換言之,人的一生都受到無數思維謬誤的綜合影響,但多數時候,思維謬誤的影響都帶人們通往失敗的人生;其中,也包含影響人們工作表現的思維謬誤。因此把這些謬誤揪出並且逐一攻破,才是突破自身能力的關鍵所在。

而我翻閱了此書幾回後,發現以下兩個思維謬誤是你我都需要即刻攻破的,它們分別是:忽略迴歸效應以及自我設障。

如果我們心中抱持某種預期,眼中的世界會截然不同,這時只能看見表象。——《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消除壞習慣,才能開始正向循環《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閱讀心得

思考謬誤1:忽略迴歸效應

迴歸效應(regression effect)是統計學裡的基本概念,大意是指一個系統的極端值與平均值是不同的。

舉書中的例子而言,假設父母身高有190公分以上,比周圍的人都高出不少,一般人認為他們的小孩的身高理應也很高;但實際情況是:若那對夫妻的身高並沒有家族遺傳等原因,縱使他們會生下身高也比較高的孩子,他們孩子的身高通常還是會矮於他們自己,平均而言,有相同情況的家庭,其小孩的身高矮於父母的機會非常大。

換言之,當一個個體的表現已經很出眾,往往與其相關的其他個體便趨於平均值。上例中的父母身高已經是極端值,他們孩子的身高通常也就趨向家族身高的平均值。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工作表現上,若我們曾經擁有亮眼成績,那其實是工作表現的極端值而不是平均值。然而,人們總是因為亮眼成績而沾沾自喜,認為那個「極端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鬆懈不再學習。忽略了迴歸效應,用了錯誤的基準線衡量自己。

所以,我們該怎麼破解這項思維謬誤?關鍵就在關注平均值而非極端值

如同先前所言,極端值只會偶爾出現,亦即一個人只會偶爾展現卓越。過度關注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便會讓人不思進取;反之,若提升自己個人的基本能力,讓自己的平均表現無限接近曾擁有的巔峰表現,人便有機會更常交出卓越的工作表現。

舉凡運動員都以這樣的方式鍛煉自己:曾經連續10次投入空心球的籃球員只算優異,努力鍛煉投籃能力,確保提升投籃率的球員才算卓越;曾經連續10次擊出全倒的保齡球員只算優異,努力練好擲球的姿勢,確保提升擊球全倒率的球員才算卓越。

同理,曾經有過亮眼工作表現的人只算優異,努力提升基本的工作能力,穩定提升做到亮眼成績機率的人才算卓越。

換言之,過往的亮眼成績只代表人「有機會」展現卓越,但那並不代表日常表現;更該做的,是關注與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讓往後的自己能夠更常交出卓越表現。迴歸效應便是要讓你認知這一點。

最重要的思維習慣是避免根據不完整與不具代表性的資料驟下結論,明白日常經驗往往帶有偏頗成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掌握3個高績效心智,從此就能高效工作!《高績效心智》閱讀心得

思維謬誤2:自我設障

在了解第二個思維謬誤前,有必要提到書中的一個名詞:sneaky booker,意指偷讀書的傢伙。在求學時期,這種人屢見不鮮。看看以下這則對話你是否熟悉?

某人問:「今天考試你昨晚複習的怎麼樣?」

對方答:「我都沒怎麼複習耶!昨天都沒時間讀書……」

通常這樣回答的同學,成績出爐時都是名列前茅的。當然,之中也有成績差強人意的同學。可是你有疑惑過嗎?人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確實用功讀書(或沒讀書)?原因便在於:

若不承認自己用功讀書,起碼成績差強人意時,能夠用「我沒讀書而已」當作失敗的藉口;反之,若承認自己用功讀書但成績不甚理想,會讓人自覺比同儕愚笨,心中產生扭曲的想法:努力了還是失敗,不就是自己的能力有限?

因此,學生會陷入「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的思維謬誤,在任何重要表現前先找好失敗的理由,當作掩蓋自身弱點的護盾。對學生而言,「擔憂某事會影響考試成績」就是自我設障的表現。書中也提到,不只學生受困於自我設障的謬誤,踏出校園後的上班族也會維持這種錯誤思維。

有些人每當有重要表現前,就會在前一天做出傷害表現的事情。例如,隔天有一場重大演講,當事人在前一晚與友人通宵喝酒而不是養精蓄銳。因為他認為,明天若是演講失敗,也是酒肉朋友的錯,無關乎自己能力的問題。但這種表現是明確的逃避作為,若不攻破這個思維謬誤,人便難以突破自身的能力界限,甚至,更無法提升先前提到的基本工作能力。

所以,人該怎麼辦?

方法有兩個: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以及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

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可以幫助人擺脫愛找藉口的壞毛病;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可以幫助人降低臨陣脫逃的機率。「承認」勝於「知道」,一般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卻羞於「承認」弱點進而補強弱點。但即使願意學習,人們在重大表現之前也會因為膽怯而下意識尋找逃脫的藉口,所以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是一種必要的自我要求。

換句話說,以上兩個方法在不同時機點能夠幫助你攻破「自我設障」的謬誤。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令你在日常生活中願意學習。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能夠減少你逃避面對大事的機率。

自我設障指的是設法替自己的表現找理由,藉此左右別人的看法。——《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破除恐懼迷思,重啟內在驅動力《內在獲勝》閱讀心得

結語:心理決定思緒,思緒決定行為

以上兩個思維謬誤可能就是令你工作卡關的原因。一來,人們沒有意識到卓越表現只是偶爾的事,所以太過執著於過去的業績而放鬆了當下的學習。二來,人也可能在做大事前陷入「自我設障」的思維謬誤,總是在重大表現前限制了自己的發揮。

因此你得記得:凡是卓越的表現,都是經過琢磨才展現出來。如同打造建築,往下扎根的地基雖然肉眼看不見,卻是支撐任何天才建築作品的必要根基。只要不限制自己往上建構,卓越必定能夠再現。

簡單說,讓思緒較少出現錯誤,把努力投注在對的行為上,才是讓你更接近卓越表現的關鍵所在。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